北宋白瓷刻花長頸瓶

北宋白瓷刻花長頸瓶

該件長頸瓶,除器底外器身滿釉,釉色白中帶黃,釉下未施化妝土。在白色釉下,有刻劃的花紋,在肩上為線刻蓮瓣紋,腹上則為雲龍紋。在釉下以線刻花紋的方法裝飾,該件白瓷棒槌瓶的刻劃線條,雖奔放自由,但不夠工整優美,與所謂的定窯刻花精品相較,應是供應民間的北方定窯系製品,且由釉色和釉質判斷,當為北宋中期以後所燒造。

基本介紹

相關資料,器物功用,

相關資料

中國頁抹謎的白色陶瓷最早見於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到二里頭文化早期之遺址墓葬中,其後持續發展而在商代後期達到高峰,如殷墟出土的細緻白陶,胎質純淨潔白,造形與紋飾與青銅器相類,推測可能與青銅禮器一樣,是高貴身分的表征。中國陶器向著瓷器發展的過程中,是以青色釉為主為先;而白瓷的起源和早期演進則不大清楚,只知道北朝的墓葬中才突然見到所謂的白瓷,不過此時的白釉中仍普遍泛著著青光。也因此有學者認為白釉是由青釉發展而來,是青釉逐步減雅去斷去釉中含鐵量的結果。
白瓷歷隋至唐而發展成熟,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北妹狼主方白瓷體系,與浙江越窯為代表的南承擔影拘方青瓷體系,共同形成唐瓷的主流,也確立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晚唐至五代時期的中國北方雖然十分動盪不安,白瓷燒造卻未中輟,並且近代考古發掘出一些精緻優良的白瓷,在器底有著“官”或“新官”的款識。這些帶有“官”或“新官”款的瓷器經比對為定窯產品,而定窯即是在唐末代邢窯興起的白瓷燒造中心。
宋代白瓷以定窯最著名,除供應民間市場需要,也燒制宮達承中御用物品。定窯窰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其歷史可以上溯到晚唐。五代雖迭歷戰亂,窯業大受影響,但至宋初社會安定以後,一方面自北方原有的優良白瓷燒制技術吸取精華,一方面又綜合融入五代以來青瓷的製作技法,定窯遂逐漸發展成宋朝代表性名窯之一。除此之外定窯也有些創新,像利用印模壓印繁麗的花紋,和使用覆燒法增加產量,不但成為定窯的獨特風格,也影響到其他地區的制瓷業。金代初期定窯又一度因戰亂而遭到破壞,但至十二世紀中期,定窯恢復以往水準,並有跡象顯示定瓷也運銷至南方。
受到定窯影響的白瓷燒造中心,兩宋時期在北方有山西的介休窯、平定窯、陽城窯、盂縣窯等,在南方有四川的彭縣窯、江西的景德鎮窯和吉州府充端提窯。另外遼之龍泉務窯也深受定窯影響,其所燒白瓷精品,可以媲美定窯。
經由比對窯址殘件碎片與紀年墓,定窯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特質。晚唐至宋代的早期定窯,因用木柴作燃料,窯中易成還原氣氛,所以釉色白中帶青;器皿為直立置放匣缽中入窯燒造,所以器底無釉。宋中期以後以煤為燃料,窯中氣氛呈氧化狀態,因此釉色白中帶黃;北宋後期發明覆燒法後,盤碗等器皿為底上口下放置,所以口緣無釉,因此另外鑲上試奔墊金屬的口緣,俗稱為“金扣”、“銀扣”等。
北宋白瓷刻花長頸瓶

器物功用

禮器,裝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