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授課:中華文化的四十七課》是2014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在北大授課的主要內容組成,全書分閃問和授課兩個部分。《北大授課:中華文化的四十七課》中閃問部分分為北大閃問和台大閃問兩個章節,主要是余秋雨和北大、台大學子對巨人的性格和脾氣、文化的定義、兩岸文化、文化走向等問題進行的交流。授課部分共47講,收錄了童年的歌聲、文明的胎記、君子的修身與治國等授課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大授課:中華文化的四十七課
- 外文名:The World Dramaturgy Six Academic Masterpieces of Yu Qiuyu Forty-seven Lessons of Chinese Culture
- 作者:余秋雨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4月1日
-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 頁數:335 頁
- ISBN:9787539641508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北大授課:中華文化的四十七課》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北大授課:中華文化的四十七課》由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在北大授課的主要內容組成,全書分閃問和授課兩個部分。《北大授課:中華文化的四十七課》講究一切審美實例的藝術等級,謹守一切心理瓜的藝術台階。當然,這種藝術等級和藝術台階一定具體、感性的,所以此書比一般的理論著作更切合創作實踐
圖書目錄
總序
自序
參與課程的北大學生(部分)
參與對話的台大學生(部分)
第一部分 閃問
北大的閃問
巨人的性格和脾氣
可疑的“精神價值”
“枯燥文本”和“戲謔文本”
語言能力訓練班
文化的定義
評判社會言論
“掏糨糊”
台大的閃問
兩岸文化
一些誤解
文化走向
一句話問題
第二部分 課程
第一課 童年的歌聲
第二課 文明的咒語
第三課 那裡沒有路標
第四課 文明的胎記
第五課 稷下學宮和雅典學院
第六課 人類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課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課 讓我解釋幾句
第九課 尋找真實的孔子
第十課 一路冷遇成就的偉大
第十一課 黃昏晚風蕭瑟
第十二課 君子的修身與治國
第十三課 關於下一項記憶的爭論
第十四課 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
第十五課 中國會不會因他而走另一條路
第十六課 諸子百家中文學品質最高的人
第十七課 一個難解的世界奇蹟
第十八課 長江推舉他出場
第十九課 生活在別處
第二十課 何為詩人
第二十一課 《二十四史》的起點
第二十二課 漢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馬遷的目光
第二十三課 《史記》的敘事魅力
第二十四課 失落了的文筆
第二十五課 混亂和美麗同在
第二十六課 如果換了文學眼光,三國地圖就完全改變了
第二十七課 中國歷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八課 一座默默無聲的高峰
第二十九課 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個字
第三十課 第一個知名畫家
第三十一課 因謙恭而參與偉大
第三十二課 涼州風範
第三十三課 中華文化為什麼會接納佛教
第三十四課 文明的制高點
第三十五課 盛唐是一種心態
第三十六課 詩人排序
第三十七課 頂峰對弈
第三十八課 沒有人救他們
第三十九課 多記一個名字
第四十課 夕陽下的詩意
第四十一課 精雅大匯集
第四十二課 一群疲憊的文學大師
第四十三課 九十年的塵埃
第四十四課 文化專制下的沉悶
第四十五課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六課 遠方的目光
第四十七課 太不容易了
告別
作者簡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並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校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並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所寫作品,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體,追慕者眾多。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對當代世界文明做出了一些列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在海內外引起極大關注。在這過程中所寫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在台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最佳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他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自二零零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講授“中華巨觀文化史”、“中華文化對比史”等課題,廣受好評。二零零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序言
幾年前,我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華文化史。
這門課程的進行方式比較特殊:一、師生之間有很多討論,每次課後學生都會提出很多文化問題要我快速作答,名日“閃問”;二、全部課程都由香港鳳凰衛視播出。
我們的課程在電視台播出的第一個月,就有很多讀者來信要求出書;從第二個月開始,參與課程的一些北大學生已經成了“亞明星”,不少觀眾能夠隨口說出他們的名字。一位台灣教授問我:“男學生都那么帥氣,女學生都那么漂亮,學問和口才都十分了得,是不是你特意挑選的?”
我說:“沒有挑選,這是青春的自然美色。當這種美色與古老話題連在一起的時候,新舊之間互相映襯,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魅力。”
這本書的初版叫《問學余秋雨》,是一個根據錄音整理的粗疏版本,但在大陸很受歡迎,很短時間內就銷售了十二萬冊。據讀者反映,大家最感興趣的居然是“閃問”部分。台灣頂級出版家高希均教授、王力行女士讀了之後竭力主張此書在台灣出版,又建議加入台灣大學學生對我的“閃問”。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就把初版書稿交給一部分台灣大學學生傳閱,然後請他們提出問題。台大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快就來了,我一一作答,還在台北的“人文空間”與他們進行了當面交流。
相比之下,北大學生的問題比較銳利、重大、活躍、有趣,台大學生的問題比較含蓄、雅致、誠懇、天真。我把與兩所大學學生的問答,放在全書之前。
由於兩所大學學生的共同參與,新版的書名就成了《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從北大到台大》。這書立即在台灣成了暢銷書,據報導,也成了馬英九先生巡視台北書展時首先購買的書。但現在看來,書名太長了,便改成《北大授課:中華文化四十七講》。同時,“閃問”部分又作了較多增刪。
書中的主體內容,就是我在北大開設的課程。這是一部我心中的中華文化史,明顯側重於早期。理由是,那一時期創建了中華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頓了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後來那些漫長的歷史走廊,儘管故事多多,則不妨快步走過。這種格局,我在《中國文脈》一書中已經有過書面表述。
我與兩所大學的學生進行了那么深入的心靈交往,感到十分愉快。文化可以滋潤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潤文化。中華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輕而又美好的生命來滋潤它。
參與我課程的北大學生早已畢業,都在從事著很有意思的工作。我與其中幾位還保持著聯繫,經常一起吃飯、聊天。正是近幾年的交談,為我們的“閃問”增添了新的內容。
二○一一年四月六日寫
二○一二年九月六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