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傅家莊村隸屬萊城區羊里鎮,位於萊城西北17公里,西南距羊里2公里,贏汶河西側,地處平原,北鄰紅嶺子,東鄰雪贏、城子縣村,南鄰朱家莊,西鄰陳家莊。村中觀音堂西牆內石碑記載,傅家莊曾有東羊里之稱。現有耕地1137畝,470戶,1500口人。
基本介紹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發展歷史,人文自然,地圖信息,
村莊名片
據明萬曆十四年重修觀音堂碑記載,明洪武年間傅姓由山西省遷此建村,以姓名村傅家莊。後傅姓他遷,仍沿用原村名,因重名,1982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改稱北傅家莊。
在傅姓以前,村中就有亓、杜二姓。之後范、薛、韋、苗、汪、路、郝、房、黃、胥姓漸無。現共有十九姓:朱、韓、趙、王、陳、張、單、杜、李、亓、邱、崔、魏、劉、徐、許、楊、閆、梁。姓氏之多,是羊里鎮村中之最,歷年來傅家莊村乾群團結,村民和睦,2001年被命名為萊城區“文明單位”。
在傅姓以前,村中就有亓、杜二姓。之後范、薛、韋、苗、汪、路、郝、房、黃、胥姓漸無。現共有十九姓:朱、韓、趙、王、陳、張、單、杜、李、亓、邱、崔、魏、劉、徐、許、楊、閆、梁。姓氏之多,是羊里鎮村中之最,歷年來傅家莊村乾群團結,村民和睦,2001年被命名為萊城區“文明單位”。
行政區劃
清康熙《萊蕪縣誌》載:“山口保·傅家莊。”明清時期,北傅家莊屬山口保;民國初年,屬雪野區(七區);1946年9月,北傅家莊劃入儀封區;1950年儀封區下設40個鄉,北傅家莊屬朱城鄉;1958年3月撤區並鄉,北傅家莊屬羊里鄉;1958年10月,成立羊里人民公社,北傅家莊村歸羊里人民公社所轄;1960年4月,撤銷羊里人民公社,北傅家莊劃入寨里人民公社;1964年5月1日,恢復羊里人民公社,北傅家莊復歸羊里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3月歸羊里辦事處羊里鄉所轄;1985年11月歸羊里鎮所轄。後因與現高新區傅家莊村重名,改名為北傅家莊村。
發展歷史
北傅家莊昔日的人文景觀有多處。位於村中間的觀音廟,占地0.5畝,三間北房,四梁八柱,前廈隔扇,飛檐疊脊,龍頭鳳尾,上置有哈叭狗、獅子等,建造宏偉美觀,實屬罕見。廟中觀音奶奶居中,東有關公,西有楊二郎,紅孩妖、海螺女兩邊站班,塑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東山牆上有哪咤鬧海,西山牆上有封神演義圖。其畫寬5米、高2米。正房內北牆上高懸匾額“南海大士”。廟內東廂房為鐘樓,鐘高1.8米,口徑1.5米,厚度為0.1米,重750公斤,四鄰八鄉獨一無二,每逢二月二十九日撞鐘祭祀,其聲音可播及周邊鄉村。觀音堂重修碑記:皇清乾隆四十六年重修。觀音廟南約十幾米處建有眼光奶奶廟一座。居村東街,建有倒坐觀音廟,坐南朝北,門口一對石獅子分蹲兩邊,廟院占地3畝,正廟3間,內塑倒坐觀音像,有十大金剛抬著。村中有上馬石一塊,清朝鹹豐年間朱厥鵬所樹,此石至今猶存,已成為村中之古。村西南角,清朝末年尼姑吳蒲珍在此化緣,為積德行善修石拱橋一座,至今完好無損,便於村中交通。
北傅家莊村北有羊山一座,又稱紫羊山、金羊山。山上層層梯田,自流灌溉從上而下,莊稼鬱鬱蔥蔥,連年豐收。地下礦藏豐富,有聞名遐邇的羊山玉,有含磷較高的磷礦粉和極有實用價值的蛭石。
羊山角南建有辭香嶺,碧霞元君廟,據碑銘考,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至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四方集資鋪石建望岱台,擴修石廟,定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廟會。
北傅家莊人崇尚知識,注重教育。民國二十五年有私塾一處。1940年學校轉向新文化知識的教育,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棟樑之才。1979年北傅家莊又自籌資金10萬元,建起了萊蕪縣第一流的標準化教室20間,全為磚石結構,兩門十窗。自恢復高考以來,已為國家輸送本專科生80餘名。他們畢業後工作在各地,成就不凡。如魏廣慶1979年參加工作,現任萊蕪市招商局副局長;王健1983年參加工作,現任萊蕪市殘聯副主席;亓新泉任萊蕪戰役紀念館館長.
1977年春,中共萊蕪縣委在北傅家莊村北羊山前建立五七幹校,培養副局級以上幹部。校長劉榮勤、副校長李秋衛、孫事安,共培訓三期,每期半年,參加培訓人員一百多人。幹校校址後成為萊蕪市苗葡。
北傅家莊村人富有革命精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如1938年參加工作的朱應忠,任荷澤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1938年入伍的張相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經戰鬥120多次,獲獎章數10枚。1939年入伍的崔傑,任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1946年參軍的楊繼海,被國務院授予“反劫機英雄”稱號,任命為蘭州民航管理局局長,被選為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著名的萊蕪梆子創始人王祚湘被稱為戲簍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捐軀者有十名烈士。魏加成1950年捐款支朝,1952年將億萬元資產獻給國家。清朝末年出過文秀才朱煥春,武秀才張俊烈。
北傅家莊村人,聰明智慧,善抓機遇。該村地下水資源豐富,有“地下湖”之稱,1977年魯中冶金礦山公司在村中打井提水,村民藉機打深水井12眼,解決了村民飲水和灌溉。1993年村莊改造,拆遷房屋l10間,投資20多萬元修建寬16米,長650米的利民街一條,壘砌邊溝1300米。村民建起了沿街商住房。如今的北傅家莊已成為電話村,安裝了有線電視,戶戶達到了小康水平。
北傅家莊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人才輩出,百業興旺,我們相信,北傅家莊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北傅家莊村北有羊山一座,又稱紫羊山、金羊山。山上層層梯田,自流灌溉從上而下,莊稼鬱鬱蔥蔥,連年豐收。地下礦藏豐富,有聞名遐邇的羊山玉,有含磷較高的磷礦粉和極有實用價值的蛭石。
羊山角南建有辭香嶺,碧霞元君廟,據碑銘考,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至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四方集資鋪石建望岱台,擴修石廟,定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廟會。
北傅家莊人崇尚知識,注重教育。民國二十五年有私塾一處。1940年學校轉向新文化知識的教育,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棟樑之才。1979年北傅家莊又自籌資金10萬元,建起了萊蕪縣第一流的標準化教室20間,全為磚石結構,兩門十窗。自恢復高考以來,已為國家輸送本專科生80餘名。他們畢業後工作在各地,成就不凡。如魏廣慶1979年參加工作,現任萊蕪市招商局副局長;王健1983年參加工作,現任萊蕪市殘聯副主席;亓新泉任萊蕪戰役紀念館館長.
1977年春,中共萊蕪縣委在北傅家莊村北羊山前建立五七幹校,培養副局級以上幹部。校長劉榮勤、副校長李秋衛、孫事安,共培訓三期,每期半年,參加培訓人員一百多人。幹校校址後成為萊蕪市苗葡。
北傅家莊村人富有革命精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如1938年參加工作的朱應忠,任荷澤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1938年入伍的張相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經戰鬥120多次,獲獎章數10枚。1939年入伍的崔傑,任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1946年參軍的楊繼海,被國務院授予“反劫機英雄”稱號,任命為蘭州民航管理局局長,被選為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著名的萊蕪梆子創始人王祚湘被稱為戲簍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捐軀者有十名烈士。魏加成1950年捐款支朝,1952年將億萬元資產獻給國家。清朝末年出過文秀才朱煥春,武秀才張俊烈。
北傅家莊村人,聰明智慧,善抓機遇。該村地下水資源豐富,有“地下湖”之稱,1977年魯中冶金礦山公司在村中打井提水,村民藉機打深水井12眼,解決了村民飲水和灌溉。1993年村莊改造,拆遷房屋l10間,投資20多萬元修建寬16米,長650米的利民街一條,壘砌邊溝1300米。村民建起了沿街商住房。如今的北傅家莊已成為電話村,安裝了有線電視,戶戶達到了小康水平。
北傅家莊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人才輩出,百業興旺,我們相信,北傅家莊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人文自然
①石拱橋:位於村西南一河溝之上,供人行、車過,堅固耐用。據傳是一位名叫吳蒲珍的尼姑積德行善,化緣積蓄所建,建造年代無考,此尼姑何地人無證。石拱橋在幾十年前損毀,後又經鄉村道路硬化現已不復存在。
②上馬台:據博陽朱氏族譜列傳載:“清鄉飲大賓朱厥鵬,字雲程,質性嚴、重風度、少讀書,明大義、尚氣節,嫉惡如仇。諸生或貧而廢讀或無力赴試者之。尤善排解,每值疑難紛杳,他人聚論不休,公以片言扼要抵掌而談,一座無不嘆服。晚年種德收福,賑貧窮恤孤寡種種懿行莫可殫述。”傅家莊乃從泰安至博山之官道,為方便來往客商上馬行路,下馬歇息,朱厥鵬在村中大街置上馬石一座,石旁植槐,此石長1.2米,寬0.25米,高1.5米。每逢村中有大事或聽書看戲都集合於上馬石旁,村民俗稱上馬石為上馬台,至今此石猶存。
③辭香嶺文化節:辭香嶺位於北傅家莊村村北羊山南麓。據碑銘考,始建於唐朝貞觀時期,宋朝年間香火鼎盛。至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四方捐資鋪石建望岱台,擴修石廟,定為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廟會。嶺上建有泰山行官,廟宇內有泰山碧霞元君神像,延至建國前香火不絕。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從淄川、博山、章丘一代到泰山燒香的人在歸途中,到此嶺燒辭別香,以表辭別泰山。由於路過此嶺再向北走,一下望岱台,就看不見泰山了,故曰“辭香嶺”。每年舉行廟會,會期一般四至六天,搭台唱戲。山前設攤擺鋪、雜貨、食品、糖果、泥人等兒童玩具應有盡有,騾馬牛羊成市,遊客商賈,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辭香嶺文化節”延至今日。
②上馬台:據博陽朱氏族譜列傳載:“清鄉飲大賓朱厥鵬,字雲程,質性嚴、重風度、少讀書,明大義、尚氣節,嫉惡如仇。諸生或貧而廢讀或無力赴試者之。尤善排解,每值疑難紛杳,他人聚論不休,公以片言扼要抵掌而談,一座無不嘆服。晚年種德收福,賑貧窮恤孤寡種種懿行莫可殫述。”傅家莊乃從泰安至博山之官道,為方便來往客商上馬行路,下馬歇息,朱厥鵬在村中大街置上馬石一座,石旁植槐,此石長1.2米,寬0.25米,高1.5米。每逢村中有大事或聽書看戲都集合於上馬石旁,村民俗稱上馬石為上馬台,至今此石猶存。
③辭香嶺文化節:辭香嶺位於北傅家莊村村北羊山南麓。據碑銘考,始建於唐朝貞觀時期,宋朝年間香火鼎盛。至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四方捐資鋪石建望岱台,擴修石廟,定為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廟會。嶺上建有泰山行官,廟宇內有泰山碧霞元君神像,延至建國前香火不絕。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從淄川、博山、章丘一代到泰山燒香的人在歸途中,到此嶺燒辭別香,以表辭別泰山。由於路過此嶺再向北走,一下望岱台,就看不見泰山了,故曰“辭香嶺”。每年舉行廟會,會期一般四至六天,搭台唱戲。山前設攤擺鋪、雜貨、食品、糖果、泥人等兒童玩具應有盡有,騾馬牛羊成市,遊客商賈,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辭香嶺文化節”延至今日。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