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說明,原文,注釋,
說明
藝術上,這篇小品對北方一些典型風物的描繪,顯現出濃厚的地區特色。旅途的艱苦和歸後的安適,形成強烈對比,依戀鄉土之情,溢於言表。前人稱此文“寫行役景象,酸涼滿目”,完全是“絕妙一幀子卿(蘇武)歸國圖。”
原文
足踐寒地[1],身犯朔風[2],暮宿客亭[3],晨炊謁舍[4],飄颻辛苦[5],迄屆氈鄉[6]。雜種覃化[7],頗慕中國[8],兵傳李緒之法[9],樓擬衛律所治[10],而毳幙難淹[11],酪漿易饜[12],王程有限[13],時及玉關[14]。射鹿胡奴[15],乃共歸國;刻龍漢節[16],還持入塞[17]。馬銜苜蓿[18],嘶立故墟[19];人獲蒲萄[20],歸種舊里[21]。稚子出迎,善鄰相勞[22]。倦握蟹螯[23],亟覆蝦盌[24]。未改朱顏[25],略多白醉[26]。用此終日[27],亦以自娛。
注釋
[1]寒地——北方寒冷的土地。
[2]犯——冒。
[3]客亭——驛亭,古代迎送使節、提供食宿的交通站。
[4]謁(yè)舍——旅店。與“客亭”對文,避免字面上的重複。
[5]飄颻(yáo)——飄流動盪。這裡指旅途生活的顛簸不安。
[6]迄屆——終於到達。氈鄉——指北朝統治地區。氈指氈帳,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制帳篷。
[7]雜種——對統治北魏的鮮卑族的蔑稱。覃(tán)——廣大,延及。這句意思說:鮮卑族廣泛地接受了漢族文化的影響。
[8]中國——指漢族統治地區,引申為漢族文化。
[9]李緒——漢武帝時人,曾任漢塞外部尉,後降匈奴,教匈奴治軍作戰。法——法度。
[10]樓——指建在城牆四角的角樓,內可貯谷,對外可以瞭望。擬——比擬。衛律——漢武帝時人。本胡人,生長於漢地,後歸匈奴,建議匈奴建造守衛防禦設施。《漢書·匈奴傳》:“衛律為單于謀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這句意思說:城上的守望樓,仍然仿照著衛律當年所建造的樣子。
[11]毳(cuì)幙——氈帳。毳,粗糙的毛織物。淹——滯留。
[12]酪漿——牲畜的乳汁。饜(yàn)——飽足。這兩句言不適應北方的居住和次食習慣。
[13]王程——奉王命差遣的行程。
[14]玉關——玉門關,漢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北,為當時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門戶。按,當時梁都建康,魏都洛陽,往返不經玉門關。這裡借指兩國邊界。這句意思說:必須按時回國。
[15]射鹿胡奴——據《史記·大宛列傳》,張騫在漢武帝時與堂邑父應募出使月氏,途經匈奴,被留十餘年,仍“持漢節不失”。後逃赴月氏,歸途又被匈奴留下,終乘機逃歸。去時百餘人,唯騫與堂邑父二人得歸。堂邑父是胡人,擅長射箭,窮急時,射禽獸為食。
[16]節——古代使者持作憑證的符信。
[17]塞(sài)——邊關險要之地。以上四句,作者以當年出使西域的張騫自喻,意思說:自己很好地完成了出使的任務,與從人一起回國。
[18]苜蓿——豆科植物。據《史記·大宛列傳》:大宛“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
[20]蒲萄——或作“蒲陶”、“蒲桃’,即葡萄。蒲萄與苜蓿同為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
[21]舊里——指作者的家鄉。以上四句,都是泛用典故來比喻自己的出使歸來。
[22]善——友好。勞——慰勞。
[23]蟹蝥(áo)——蟹是美味佳品,這裡指代下酒菜餚。螯,蟹鉗。
[24]亟(qì)——屢次。蝦盌——即蝦杯。這裡為酒器的代稱。據《嶺表錄》,海蝦頭呈朱紅色,當地人多以其殼製作酒杯,叫“蝦杯”。這兩句形容飲酒次數之多。
[25]朱顏——少年美好的面容,這裡指飲酒多而臉紅。
[26]白醉——酒醉。白,指清酒。
[27]用此——以此,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