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軍官兵公墓

北伐軍官兵公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東段南麓,是為紀念在1926年10月北伐軍進攻武昌城時犧牲的北伐軍第四軍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攻城敢死隊長曹淵等191位烈士修建的。原在洪山之東南,後遷於南麓。 建制墓為長方形,磚石砌築,墓前正中嵌有當年所立墓碑,碑額鐫“精神不死”四個大字,中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左刻烈士姓名,右刻“先烈之血!”、“主義之花!”、“無產階級的犧牲者!”、“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等,墓四周環以垣牆,牆內松柏成林,挺拔蒼翠,象徵烈士浩氣長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伐軍官兵公墓
  • 位置:湖北省武漢市洪山東段南麓
  • 類型:陵墓
  • 時間:1926
由來,背景,烈士介紹,歷史意義,

由來

1926年9月,北伐軍攻打武昌,葉挺獨立團以第一營作為奮勇隊(敢死隊)攻城,曹淵率戰士攀登攻城時,不幸頭部中彈陣亡。曹淵等烈士的犧牲精神激勵著獨立團廣大指戰員。10月10日,武昌城終被攻下。戰後,獨立團黨支部決定在洪山建墓,將攻城以來各次戰鬥中犧牲的官兵與曹淵合葬。墓的前面豎立了一個碑坊,上面橫額刻著“浩氣長存”四個大字。曹淵等烈士的革命精神,永遠被後人敬仰。
1926年9月7日,北伐軍進入漢口1926年9月7日,北伐軍進入漢口

背景

1926年9月3日 北伐軍在武漢、南昌展開攻城戰:
1926年9月2日,唐生智、李宗仁、陳可鈺以及各部隊高級軍官舉行軍事會議,決定以第四軍、第七軍一部和第一軍第二師攻打武昌,第八軍攻打漢口、漢陽,截斷敵軍對武昌的增援。李宗仁為攻城司令,陳可鈺為副司令。   9月3日凌晨,各部隊開始攻城,在武昌城門外發生激戰。吳佩孚軍在城垣及蛇山、鳳凰山以重炮、機關槍猛烈射擊,停泊在江面上的軍艦也發炮猛轟。至早晨6時,攻城部隊只得退回原來陣地,第一次攻打武昌城失利。
北伐軍戰士在作攻打武昌城準備北伐軍戰士在作攻打武昌城準備
9月3日晚,蔣介石、白崇禧等到達武昌余家灣車站。9月4日召開攻城會議,限48小時攻下武昌。並發布懸賞攻城令。9月5日凌晨,第四軍、第七軍對武昌再次發起總攻, 至當日中午,部隊傷亡過重停止進攻。
9月6日,漢陽守軍劉佐龍陣前起義。7日,第八軍第二師渡過漢水,攻占漢口。至此,武漢三鎮已有兩鎮被攻占,吳佩孚逃往河南信陽,留下2萬多部隊死守武昌。
因北伐軍在兩湖戰場上取得勝利,孫傳芳無法保持中立,遂火速調集主力14萬人,集中江西,準備從側翼向已被北伐軍占領之兩湖進攻。張作霖派孫的老上司王占元到南京見孫,表示北方勢力必須團結起來,才能抵制南方。孫於9月8日致張電說:“願追隨左右,共挽頹局。”張於9月9日回電:“玉帥新挫,武漢已失。東南半壁,全賴我兄支柱。弟以大局為重,微嫌小隙,早赴東流。倘有所需,敢不黽勉。”孫傳芳對奉系的顧慮暫時消除,便集中全力於江西對付北伐軍。北伐戰爭的重心遂由兩湖轉移到江西地區。
北伐軍在江西戰場上的部隊有第二、第三、第六軍和第一軍的兩個師。從9月6日起,先後攻克贛州、萍鄉修水、高安等地,進抵南昌附近。此時南昌之敵只有鄧如琢的一個騎兵團,守軍約600餘人。9月19日,北伐軍在南昌城內的工人、學生及江西省警備隊的配合下,一舉攻占了南昌。正在萍鄉的蔣介石聞訊大喜,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安源煤礦,當晚出席了萍鄉各界歡迎會,並發表了演說。孫傳芳聞南昌失守,大為震驚。9月21日,孫由南京趕到九江親自督戰。並迅即調遣精銳部隊第一、第二、第十三個方面軍從南北反攻,並明令鄧如琢於48小時內收復南昌。
鄧演達和蘇聯顧問在武昌城下督戰鄧演達和蘇聯顧問在武昌城下督戰
北伐軍進攻南昌的主力,主要是第六軍萬餘人,另有蔣介石的嫡系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師師長王柏齡沒有執行切斷南潯路的命令,使孫傳芳從容增援攻擊南昌及其附近的北伐軍。王柏齡進入南昌後得意忘形、夜宿妓院尋歡作樂,敵軍突然進攻,該師因軍中無主,與敵軍剛一接觸,幾乎全軍覆沒。王柏齡和黨代表繆斌隻身逃脫。9月21日,北伐軍退出南昌。22日北伐軍再次攻入南昌,24日又退出。鄧如琢部於24日入城以後,閉城三日,開始大肆捕殺配合北伐軍入城者。

烈士介紹

曹淵是大革命時期北伐軍攻打武昌戰鬥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年僅24歲。周恩來讚揚他“為謀國家之獨立, 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犧牲了,這是非常光榮的”。葉挺稱他是“模範的革命軍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曹淵一生雖然短暫,卻為革命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攻打南昌時犧牲的中共黨員曹淵攻打南昌時犧牲的中共黨員曹淵
曹淵,安徽壽縣人。1924年5月報考黃埔軍校,被錄取為軍校第一期學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從黃埔軍校畢業後,被黨派往黃埔軍校教導團學兵連任黨代表,後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第一次和第二次東征。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受黨組織派遣到葉挺獨立團任第一營營長。北伐開始後,率部參加了著名的汀泗橋、賀勝橋等一系列戰役。在戰鬥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機智,出色完成運送彈藥、解圍、攻城等任務,受到聶榮臻、葉挺等人的表揚和軍部傳令嘉獎。

歷史意義

北伐戰爭基本消滅吳、孫軍閥集團,國民政府遷都武漢,革命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促進工農運動的發展。北伐軍官兵公墓的建立,重在說明國民革命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它是近代史上真正的人民大革命,是中國社會主要革命階級(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聯合革命,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達到了有史以來革命的最高點,是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新高潮。北伐戰爭是這場革命的核心,工農運動是這次革命的基礎,革命勢力席捲全國。它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國民革命雖然沒有取得最終勝利,卻使中國人民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使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為人接受,使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得以擴大,中共開始掌握一部分軍隊,為革命建立了新起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