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研究社

北京體育研究社,是近代史上北京地區成立最早的武術教學與推廣研究組織。

北京體育研究社,創辦於1912年11月。由北京武術界著名人士許禹生與郭志雲、葛馨吾、延曼生、伊見思、楊季子等人發起成立。許禹生,字龍厚,北京市人,原籍山東濟南,1878年生於一個武術世家。從6歲起,他便在父兄的督促下習練查拳、潭腿等拳術,到13歲時,便掌握了查拳一至十路、潭腿一至十二路。20歲那年,恭請河北滄州的劉德寬先生至家中傳藝。24歲那年,有山東濟南府的一位趙姓查拳名家投貼拜訪,許禹生與其交手,結果是三勝二負,自此聲名鵲起。北京體育研究社以開展與普及武術運動,研究武術理論與武術歷史,培養武術人才,以達到強民救國的目的為宗旨。
1916年,經許禹生倡議,北京體育研究社又聘請當時武術界名望很高的如楊少侯、孫祿堂、楊澄甫、吳鑒泉、劉彩臣、劉恩綬、紀子修、佟瑞甫、張忠元、興石如等人加入,開辦體育講習所,招收大,中,國小校體育教員,進修國術及現代體育。這個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社會上體育師資嚴重不足的矛盾,故而得到當時教育部長蔡元培的讚許,並由教育部撥出專款,在北京西單西斜街重建新的社址。教育部還特別發出通知,責令各地學校或教育機構選派學員來京學習,這無形中為研究社大大增色,使其影響得到擴大,規模也逐漸擴大。
1929年12月,北京體育研究社仿照中央國術館的宗旨和建制組建起了北平市國術館,仍然是以培養武術師資為主,同時,也要審定武術教材,傳習各種拳種和器械並研究武術理論。擴展以後的北京體育研究社下設有高等研究部、普通研究班、各門專修班和民眾練習班等,使得武術的推廣和普及以及研究武術的分類更加細化。九一八事變後,北平體育研究社應時勢之需要,曾請市府通令各校義勇軍加授國術,提倡國術救國,令北平國術館成立刀術速成班,傳授大刀術,以抗擊日寇。盧溝橋事變以後,北京淪陷,北京體育研究社也隨之關閉。
北京體育研究社還編輯出版過《體育》月刊和一些教材,這意味著以武術為主的同時,也重視其他體育活動的開展與推廣。[1]
[1]崔樂泉總主編,中國體育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354-35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