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

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是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於2006年12月在原清華大學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基礎上建設的以共建共享方式運行的、開放型的、國家級創新性高端科學研究的基礎平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
  • 屬性:組織
  • 地區:北京
  • 成立時間:2006年12月
中心介紹,組織機構,儀器設備,管理模式,研究領域,開放服務,

中心介紹

中心的建設目標是:努力成為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國際知名的電子顯微學實驗室,電子顯微學新方法和新技術的研究和傳播中心,高水平的電子顯微學科研人才和技術骨幹的培訓中心,電子顯微鏡及其相關設備和人力資源的共享中心,我國自主創新研究工作的電子顯微鏡支撐平台。
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

組織機構

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成立了“中心領導小組”、“中心管理委員會”、“中心技術委員會”,並任命了中心主任。
聘任客座教授聘任客座教授
中心領導小組
組長:吳波爾
中心管理委員會
主任:陳吉寧
委員:張渝英、明炬、張繼紅、李明、王琛、葉恆強、張澤、朱靜
中心技術委員會
主任:葉恆強
副主任:王中林
委員:李方華、張澤、彭練矛、徐偉、姚駿恩、袁俊、朱靜
中心人員
中心主任:朱靜(院士)
成員:章曉中(教授) 、於榮(副教授)、程志英(高工) 、閆允傑(高工) 、周惠華(高工) 、申玉田(高工) 、張蕾

儀器設備

FEI Titan 80-300 球差校正電鏡;JEOL 2010F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TECNAI G 20透射電子顯微鏡;JEOL 2011透射電子顯微鏡;JEOL 200CX透射電子顯微鏡;HITACHI S-5500 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HITACHI S-4500 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JEOL 6301F 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透射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
球差校正電鏡球差校正電鏡
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管理模式

中心實行固定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客座研究人員相結合的人事制度。採用委託測試、項目合作研究、共享設備、網際網路遠程異地協同研究、以及客戶所需的其它服務形式,為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部門和企業的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進行開放性研究和服務。
清華海外名師講堂清華海外名師講堂
總體領導
由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中科院和清華大學組成領導小組承擔總體領導。
管理委員會
由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北京市科委、清華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及國內電子顯微鏡界知名學者等共同組成“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負責制定管理條例、協調和監督,任命中心主任和聘請技術委員會委員。
技術委員會
由國內電子顯微鏡界知名學者等共同組成“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 ”技術委員會,確定中心建設和運行中技術層面的重大問題。管理委員會和技術委員會各設秘書 3 人。
中心分部
清華大學作為“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承擔單位,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北京工業大學作為“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分部”,在“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共同完成“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的最終目標。
中心主任責任制
“中心”實施“ 中心”主任對管理委員會和技術委員會的責任制。中心主任需定期向管理委員會匯報工作。
資源共享
所申購的“高點分辨、高空間分辨、高能量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產權屬國家所有,委託設立於清華大學的“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進行管理,執行資源共享任務。
所申購的“高點分辨、高空間分辨、高能量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及各單位原有共享設備的管理均採取主管教授和責任工程師負責制。
人才培養
建設的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是開放型的,對外開放服務的時間占 75 —80 %的法定工作時間,將用於客戶的科學研究或一般檢測或實習代培;除了課堂教學和實驗室演示以外,人才培養是通過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來進行。
“中心”採取委託測試、共同開展科學研究課題、網上遠程協同研究、人員實習代培、經技術培訓合格後獨立操作共享設備進行科學研究等資源共享服務形式。
運行機制
實行公開開放、設備全天 24 小時的運行制度。開放機時不能滿足需要時,主管教授和責任工程師的非服務工作必須在正常八小時上班時間以外進行;機組有責任在保證儀器設備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延長開放時間以滿足共享服務需要。

研究領域

中心的指導思想是以高水平的科研帶動高質量的技術服務、設備高效運行和資源共享,中心從事物質科學的研究、材料和器件結構和性能的研究,以及電子顯微學前沿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推動和提高我國電子顯微鏡及其附屬檔案的自主研發能力,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服務。
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
納米粒子、納米線和多層膜的製備及組裝;納米材料及納米結構的顯微結構和性能研究;納米材料的尺寸效應、量子效應及其對物理性能和結構穩定性的影響;納米材料的界面和表面結構及其特性;納米顆粒和它的支持物的結構、界面結構;實驗納米力學。
材料的顯微結構與性能
鐵電材料的極化機制和鐵電集成材料的界面結構與失效;工程金屬材料的顯微結構控制、性能和工程套用;金屬和陶瓷體材料中界面結構;材料中各類微疇、極化子、析出相等及其界面和表面的結構研究;與自旋電子學相關的多層膜材料製備、結構和性能研究。
材料的電子顯微學
高空間分辨分析電子顯微學;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像差校正電子顯微學;電子結構、電荷密度分布和電子能量損失譜的實驗電子顯微學方法研究;高分辨圖像、電子衍射圖和電子能量損失譜的模擬和最佳化算法;原位電子顯微學。
計算材料科學
第一原理方法;分子動力學方法
電子顯微鏡的附屬檔案的研製

開放服務

中心根據用戶委託的工作內容分別採取了委託測試、共同開展科學研究課題、網上遠程協同研究、人員實習代培、經技術培訓合格後獨立操作共享設備進行科學研究等資源共享服務形式。服務對象遍及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和公司;服務於國家、地方各類科研和開發項目近百項,包括 863 、 973 、軍工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
對外檢測分析服務
1.實行公開開放、設備全天 24 小時的運行制度。額定機時的 75 - 80 %用於對外開放檢測分析服務。
2.在保證實驗室和儀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研究人員自行上機,進行實驗。所有操作電鏡的人員都必須經過筆試和操作考試,合格者方可獨立上機。
網路遠程檢測分析服務
中心利用清華大學已建立的電子顯微鏡遠程協同研究示範共享系統為全國的科研人員,尤其偏遠地區的科研人員,方便快捷地提供中心設備的共享服務,利用該系統用戶只需要一台普通的計算機就可在自己的實驗室遠程共享中心的電子顯微鏡。 青海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青島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多次通過遠程共享系統在其實驗室利用中心的電子顯微鏡完成所需的實驗工作。
培訓
中心在為社會提供優質委託實驗服務的同時,為社會提供了優質的電子顯微學理論和技術培訓服務。中心分別為昆明理工大學、中科院化學所、廈門大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等校內外各單位培訓了在職人員和學生(本科生、研究生和 博士後) 近 200 余名。通過人員培訓工作, 中心既起到了其技術擴散和人員培訓的作用,提高了社會套用電子顯微鏡進行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水平,而且由於他們可以利用晚上和節假日獨立使用中心的共享設備,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其科研進度和深度,提高了中心設備的利用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