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鐵礦博物館位於密雲山區的首雲鐵礦,由20世紀60年代礦區建築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由於地理位置和專業性過強,一般人很少知曉。博物館展示了國內外礦山勘探開採技術的發展歷程,宣講了鐵礦與礦石的科普知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京鐵礦博物館
- 類別:綜合類
- 地點:北京
- 開放時間:2005年
發展歷史,展館布局,參觀信息,
發展歷史
站在首雲鐵礦採礦區海拔180米的觀景台上,俯瞰著龐大而深邃的礦底,北京首雲鐵礦礦長、黨委書記李景順自豪地說:“35年,我們挖了238米。”
為什麼這么說?他指了指不遠處的山峰,告訴記者,那是1959年建礦時的起點,海拔246.8米。1959年到1971年基本沒有出過礦,1972年開始出礦,1982年開始穩定產量,每年能達到六七十萬噸鐵礦石,八十年代末達到年產量100萬噸,九十年代初處於半停工狀態。2003年恢復到100萬噸年產量,2002年更是達到了130萬噸。“現在的礦底海拔是8米。從1971年開始計算,35年累計產量2300萬噸。”
從2003年首雲鐵礦劃歸密雲區管理後,礦山不再僅僅著眼於挖掘,而是走綜合治理和發掘潛力的長遠路線。首雲人把採礦區用綠樹和草地包圍了起來,引入了周邊的河流,規劃建立水上休閒區,希望把礦山變成一個工業旅遊景點。
山綠了,水清了,首雲鐵礦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5年,首雲人開始創建鐵礦博物館,為了增加文化底蘊,還在博物館周邊設立了攀岩項目、拓展項目,新建了花園、噴泉、運動場等文化廣場。下一步,企業將進一步治理生產區,爭取早日向前來參觀的遊客開放。
展館布局
幻影成像
昏暗的山洞裡,兩個工人提著礦燈,背著鐵鎬,慢慢地前進,腳下的礦石不時傳來鬆動的“嘩嘩”聲。不一會兒,他們開始了幹活。用鐵鎬敲擊著山壁,似乎是要鑿一個小洞。
緊接著,另一位工人提著一捆東西湊了過來。他仔細地查看了一下小洞,然後把一截固體塞了進去,把連線著的繩子順著山體放了一截,然後用火柴點燃了繩索。“轟”一聲巨響,山壁上炸倒了很多碎石塊,剛開始拿鐵鎬的兩名工人背著籮筐走了過來,將碎石塊收集放入筐中,慢慢地抬了出去。
這是位於第三部分的勘探與開發區的一段幻影成像,影像中的山洞是用石頭做的背景,而所有的人物和場景都是通過電影錄像的方式投射到玻璃螢幕上,真真假假。這段錄像展示的是最早的挖礦過程,通過人工穿鑿和炸藥,一塊塊礦石從山體中走出,匯入高爐,成為鋼鐵。
動感電影
礦石和炸藥是一對關係複雜的難兄難弟,哪有礦石,哪就有炸藥的身影。隨著轟鳴的爆炸聲,炸藥消失了,礦石也隨著粉身碎骨。
在動感影院中,記者又一次體驗了炸藥的威力。在這部名為《鐵礦石的一生》的電影中,觀眾的視線始終跟隨著一塊礦石,從外太空進入大氣層,墜入到地表,形成鐵礦石。隨著炸藥的爆炸,它仿佛從石頭中蹦出來的孫悟空一樣活蹦亂跳,一路坐著火車,進入車間。記者的座椅也隨著顛簸的車輪而跳動。進入廠房後,又是鐵齒銅牙的壓軋,又是高溫爐火的“熱心”照看,我們的主人公身形不斷變瘦。經歷了眼花繚亂的十幾種工序後,它從大塊頭,變成小塊頭,再變成粉末,最後成為一顆氧化球,又坐上火車前往鋼鐵廠,成為鋼鐵。
轟鳴的喇叭,不停擺動的座椅,五彩斑斕的畫面,整個過程既生動又明了,聲、光、電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實物模型
磁懸浮地球儀究竟什麼樣的礦石才能提煉出鋼鐵呢?走入第二部分的鐵礦石展區,觀眾就能找到答案。
跨入展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直徑超一米的藍色大球在空中緩慢旋轉,上面密密麻麻布滿紅色小燈,一閃一閃。“這是我們地球的鐵礦石分布情況。地球上的鐵礦石主要集中在歐美,亞洲和非洲相對是比較貧乏的地區。”唐歆媚說。
在磁懸浮地球儀左側,並排放著5塊礦石,粗看大同小異,細看又各不相同。“這是鐵礦石的五種自然類型,依次是磁鐵礦,赤鐵礦,黃鐵礦,褐鐵礦,菱鐵礦。它們各有特點,如磁鐵礦就是有一定磁性,黃鐵礦是含有一定的硫元素。首雲鐵礦的礦石主要是磁鐵礦。”唐歆媚說。
在磁懸浮地球儀右側,放著一塊首雲鐵礦產的天然礦石,上面用不同顏色做了標記。據介紹,紅線部分表示石英成分,藍線部分表示鐵成分,綠線部分表示鉀長石部分。通過這種直觀方式,觀眾很容易了解到一塊礦石中的多種成分。
感應式模型復原提煉工藝
穿過一段鐵制工具的時空隧道,記者一下子從虛擬空間走入了真實世界。4個泥塑的礦工正拿著各種各樣的工具尋找著他們的目標——鐵礦石。
稍稍往前走幾步,十幾台同比例模型一字排開,仿佛等待著大夥的到來。“想知道一塊礦石變成鐵礦粉究竟需要多少道工序,數數這有多少台機器就知道。”唐歆媚賣了個關子。
排在第一的是一台大傢伙,銘牌上寫著:顎式破碎機。原來,礦石從大塊變成小塊就得先經過它的鐵齒銅牙。用手輕輕在一個鈕上一揮,機器就開始轉動,發出陣陣轟鳴,仿佛在說:“瞧瞧我的本事吧。”不用說,又是遙感式的。
第二位是一台濕式自磨機,通過水的作用,將小礦石變得更細,並成為礦漿。然後通過導管傳送到CTB-1024永磁磁選機(俗稱粗磁選機),通過大量吸鐵石的吸附作用分離尾礦和鐵礦。接著依次通過高頻振動機細篩,使礦漿更精細;細篩完的礦漿再進入CTB-718永磁磁選機(俗稱精磁選機)精選;最後進入陶瓷過濾機變乾,成為礦粉。所有的工序一目了然。
記者還發現,一邊的台階是透明玻璃,下面按不同工序放著各種成品,大礦石,小礦石,鐵礦粉和氧化球(鐵礦粉燒結成的球狀物)。“其實所有的過程都是為了讓礦石變得更細,成為粉末後進入鋼鐵廠提煉就很方便了。”唐歆媚說。
實物陳列
勘探區內,陳列著過去礦山上經常用到的工具:手搖電話、黑白電視、天平、鉛字印表機、手動印刷機、1986年產的四通打字機,甚至還有一台古董級的286電腦。“這台電腦當時可是最新潮的武器了。”唐歆媚開著玩笑。
而一側的玻璃櫥窗里,依次擺放著釺子、鐵錘、Y24手持式鑿岩機、KQ150潛孔鑽機用的鑽頭和衝擊器,還有三套不同時期的工作服。大部分工具已經銹跡斑斑,靜靜地躺在那裡,訴說著首雲鐵礦近半個世紀的歷史。
“這些都是過去礦上用過的工具,深藍色工作服是六七十年代穿的,淺棕色工作服是1983年至2004年穿的,深灰色工作服是2004年至今穿的,很多老同志看到這些都非常激動。”面對記者的提問,唐歆媚恰到好處地解說。
而在博物館外的草地上,記者還看到了一台1969年投入使用的東方紅推土機,和一輛3節掛斗的鐵礦石運輸機車,每個掛斗只能裝2.5立方米的礦石,首雲鐵礦過去每年上百萬噸的鐵礦石年產量都是靠它們一點一點地運送出來,如今雖然已經退休,但仍依稀可見當年的風采。
趣味遊戲
自己找礦如同鬼子偷地雷一個類似拖把的金屬桿前面連著一個圓盤,不時發出聲響,這是金屬探測器。在一片崎嶇的礦石地面上,拿著這個“拖把”,不能讓圓盤離地面太遠,記者不得不弓著腰,小心地前進。“好像《地雷戰》里的鬼子偷地雷。”同伴打趣地說。“滴滴滴”一陣報警聲,發現目標。原來是儀器找到了埋藏在地下的鐵礦石。“還真靈敏啊。”大夥一陣感嘆。原來這就是趣味礦山區的“自己找礦”遊戲,觀眾可以自己動手模仿地質工作者找尋埋藏的“寶藏”。“‘五一’開館試營業時,很多人都想玩,隊排了老長。”唐歆媚說。
虛擬世界礦山游
在趣味礦山區內,還有兩把搖椅,每把搖椅的右側扶手上有一個搖桿,這又是乾什麼用的呢?看到記者充滿疑問的眼神,唐歆媚打開了電腦螢幕。
原來是一個虛擬的礦山遊覽,遊戲人可以通過操縱搖桿前進,後退,左轉,右轉,並且還能切換視角。依次可以穿越辦公生活區、生產區、採礦區、尾礦廢礦區,還能俯瞰整個首雲鐵礦。形象直觀,唯一的“毛病”就是經常碰壁,“還得多練練才適應。”唐歆媚樂呵呵。
而在隔壁的液晶顯示屏前,放著一台可以移動的盒子,軌道旁註釋著“岩石、廢水、尾礦”。原來這是個“滑軌對位”遊戲,遊戲者可以通過滑動盒子,查看礦區三大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首雲鐵礦建立了一座年處理能力200萬噸的砂石料廠,利用開採的岩石煉製建築用沙。設立3個集水池,3個回水池,1個滲水池循環利用廢水。
納米磁液
趣味礦山區里,有一個水槽,裡面充滿了黑色粘稠的液體,如果用手伸入水槽下,拿著一個圓錘貼近水槽底,就會發現水槽里相關部位的液體呈現四個花狀分布,並且隨著手中的圓錘移動而移動,十分神奇,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這種黑色液體是納米級的磁液,花狀物是磁液在磁鐵作用下的磁力線分布情況,圓錘上有4個圓形磁鐵,只要貼近槽底,就會展現出來。”唐歆媚說,“現在科學家正在進行相關試驗,不久的將來,這種技術即將走入人們的生活。”
世界罕見的花崗岩
一塊圓形的石頭,為何能讓全世界的地質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在首雲鐵礦採礦區的東北部,記者見到了這種神奇的花崗岩。一塊塊圓溜溜的石頭裸露在岩石層中。“這是斜長環斑花崗岩,是非常罕見的一種環形結晶花崗岩。”北京首雲鐵礦技術部地質工程師吳長存介紹道,“這種花崗岩是在10億年前的震旦期,經過高溫高壓條件,在一定地質作用下形成的環形結晶。它的構成是一圈一圈的,而不是正常的一層一層的。”
據介紹,按照常理,鐵礦生成的附近是不應該有這種環形結晶的花崗岩存在的,而在首雲鐵礦周圍13平方公里的花崗岩岩體中,有近三分之一是這種環形結晶,其它的則是正常結晶,這種成因至今在世界上還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很多專家都提出了看法,但沒有公論。
吳長存介紹,瑞典的一個鐵礦也曾發現斜長環斑花崗岩,世界上只有兩處地方發現了斜長環斑花崗岩,足以見其珍貴。“將來建立礦山公園,這裡將建成一個科普景點,讓大夥都來瞧一瞧。”
參觀信息
地址:北京市密雲縣巨各莊鎮豆各莊村首雲鐵礦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