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生物中心”)成立於1998年9月,是北京市科委重點投資的高技術實驗室之一,總投資額1300萬元(其中北京市科委投資960萬元),為事業法人單位。10年來,在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實施了“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轉機制,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享有較高的聲譽,保持了北京市在全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應有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 成立於:1998年9月
  • 總投資額:1300萬元
  • 職工:31人
管理制度,下設課題組,獲得榮譽,研發實力,技術成果,合作交流,

管理制度

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黨委和理事會領導下,生物中心一直實行主任負責制、首席專家責任制,下設學術委員會,建立固定與流動崗位相結合、全員逐級聘任的人事制度,對全體人員每年簽署新的崗位協定書,年終進行嚴格考核。生物中心在財務上相對獨立,單獨列帳,市農林科學院提供生物中心運轉的行政(人事)、後勤(水、電、維修和住房等)等保障。

下設課題組

中心下設四個課題組:轉基因植物新品種培育、花卉和重要經濟植物組織培養和生物技術育種、農作物基因資源挖掘和利用以及農業和環境微生物技術課題組。現有職工31人,科研人員24名,其中高級研究人員13名,博士學位持有者14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12人,平均年齡39歲。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數量常年保持在40-50名。

獲得榮譽

中心成立10年來,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多個方向取得了突破,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特別是轉基因植物育種在國內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機構中處於領先地位。到2008年10月,中心承擔科研項目121項,其中國家級項目占49%,北京市級項目占51%,另有北京市科技新星以及市委組織部、留學回國人員項目(課題)等人才培養項目54項。科研總經費超過8600萬元,10年內人均經費超過200萬元。至今7項轉基因植物研究進入或完成生物安全中間試驗,2項轉基因植物研究進入環境釋放試驗階段;1項轉基因微生物進入生物安全中間試驗;已經獲取在農作物改良上具有很大套用潛力的全長基因序列100餘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十字花科植物—白菜DNA序列資料庫,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張大白菜cDNA晶片;7個優質抗旱稻品種通過審定;申請發明專利16項,已經獲得專利授權3項,公開5項;4項研究成果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260餘篇,其中SCI論文45篇,出版專著4部。近年來,收集了大量花卉資源,菊花研究多次在北京市園林部門展覽會中獲得獎勵;低溫沼氣發酵微生物菌劑即將進入實用階段,微生物基因工程農藥已經獲得農業部批准的生物安全中間試驗;北冬蟲夏草人工培養技術更趨完善,選育出了多個優質高產菌株。

研發實力

中心現有固定資產總值超過2000萬元,大型儀器設備和試驗基地在全國生物技術研究機構中居於領先水平。四個總面積約250畝的科研試驗基地已完成建設,包括試驗面積為100畝的轉基因植物中試基地、100畝生物技術試驗基地,15畝農業微生物發酵技術中試基地及30畝花卉示範基地;另外,可控面積達1300平方米的高水平人工氣候室即將建成。一流的科研條件為生物中心建設科技服務平台體系、開展科技創新提供了保證。

技術成果

在基因工程的上游技術中,該中心積累和儲備了大量的具有重要價值的基因,而且建立了各類生物技術平台。諸如抗逆境、抗病、營養品質等相關的基因分離和鑑定。所使用的技術包括:單核甘酸多態性(SNP)、大EST規模分析、DNA晶片技術以及其它分離差異表達基因。在國內首先構建了大白菜DNA的、建立了擬南芥的SNP北京技術,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植物SNP技術、大白菜功能基因組研究基地。
多年來生物中心承擔了多個國家和北京市級有關植物遺傳資源分子標記分析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項目,在蔬菜(大白菜等)、果樹(桃和巴旦杏等)玉米等作物中建立了先進的分子標記技術研究平台。

合作交流

生物中心一直堅持學術交流、擴大合作,長期保持與法國、美國、葡萄牙、英國、加拿大、西班牙等國家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2006年,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與法國農科院凡爾賽研究中心成立“中—法植物基因組聯合實驗室”,掛靠在生物中心,從而使中心的國際合作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與此同時,每年邀請一批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此講學和開展合作研究。生物中心與國內十幾所大學及科研機構聯合培養研究生,10年時間裡為國家輸送了大量農業生物技術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