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蒙鑲技藝

北京蒙鑲技藝

北京蒙鑲技藝,北京市東城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蒙鑲是一種傳統的金屬鏨刻工藝,起源於中國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北京蒙鑲工藝是蒙藏民族金屬工藝與漢族金屬工藝的結合與繼承,兼具藏傳佛教古樸、大方和皇家用品的精美與華麗,這曾經是清代皇家傳承工藝,也是寺廟佛像和宗教法器的常用技藝。

2007年,北京蒙鑲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5月24日,北京蒙鑲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Ⅷ-24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蒙鑲技藝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申報地區:北京市東城區
  • 遺產編號:Ⅷ-244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蒙鑲是一種傳統的金屬鏨刻工藝,起源於中國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蒙鑲金屬鏨雕經元、明、清三代民族文化融合而發展成熟,是蒙、藏、滿、維等民族金屬工藝與漢族金屬工藝結合而成的特有北京金銀器。
清順治九年(1652)起,蒙鑲金屬鏨雕因北京、承德等地大量建造喇嘛廟而興盛,作品多為皇室貴族或宗教禮儀祭祀所使用,成為皇家工藝。
清中後期,蒙鑲金屬鏨雕逐漸傳入民間,先後在北京安定門、雍和宮一帶,形成面向蒙藏人群的銅器產銷區域。
北京安定門外的榮和銅鋪是當代蒙鑲的起源。
1892年,在京的鏨銅藝人石榮開了榮和銅鋪,專門承做來自蒙古、西藏的寺廟佛像、宗教法器和宮廷的金銀禮樂儀仗器,其手藝活被譽為京城第一,擅長佛像。

工藝特徵

蒙鑲工藝是一種以金、銀等貴金屬為主要原料,嵌以珍珠、珊瑚、青金、松石等各類天然寶石,製作宮庭生活用品、佛教法器等器物的金屬工藝。
北京蒙鑲工藝是蒙藏民族金屬工藝與漢族金屬工藝的結合與繼承,兼具藏傳佛教古樸、大方和皇家用品的精美與華麗,這曾經是清代皇家傳承工藝,也是寺廟佛像和宗教法器的常用技藝。

工藝流程

在北京蒙鑲十幾道工序中,“三火膠”和“陰點陽鏨”是製作蒙鑲的開始。
  1. 熬膠。熬膠的屋中昏暗,四面是黃褐色的泥土牆壁,地上兩塊磚頭上架著火堆,吳中鳳的徒弟蹲著,手拿一口鍋在火焰上不停搖晃,時不時向裡面加一些松香、食用油和白土,棕色的膠如面一般凝稠柔軟。每一加料都有講究,不加白土,則會太稀,多加油會變軟,多放鬆香會變硬。掌握好膠的黏稠度和軟硬度之後,徒弟把膠灌進喇叭形的容器內部,讓其凝固。
  2. 陽鏨。徒弟將銀器裹在膠的外面,膠成為銀器下的保護層,之後在銀器表面貼上畫稿,用錘子和尖頭鏨子沿著畫稿上的線條連續敲擊。之後,徒弟撕掉表面的畫稿,換回平頭鏨子,對準作品周圍空白處,每一錘下去,銀器的表面就向下凹一片。
  3. 陰鏨。徒弟把鏨子伸進銀胎的喇叭口裡,對準要突起的位置,由內向外輕點。
  4. 處理作品的細節。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吳中鳳,女,北京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蒙鑲技藝”傳承人。吳中鳳接觸蒙鑲時不滿十六歲;1998年,吳中鳳參加高考,最終因幾分之差,未能考上大學;1992年,吳中鳳開始製作作品“九龍壁”;2007年,吳中鳳開始在中國遊歷;2015年,吳中鳳並創建了自己的蒙鑲工作室。
保護措施
2015年,北京蒙鑲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吳中鳳在溫榆河畔“御碼頭”策劃籌建了蒙鑲金銀器博物館,開始設館收徒。
2021年7月30日,《擬認定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擬認定北京吳中鳳蒙鑲藝術品有限公司獲得“北京蒙鑲技藝”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蒙鑲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北京吳中鳳蒙鑲藝術品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9年3月20日,京城非遺會客廳首期沙龍活動在北京舉行,北京蒙鑲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吳中鳳講述了蒙鑲的創作歷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