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蒙鑲技藝,北京市東城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蒙鑲是一種傳統的金屬鏨刻工藝,起源於中國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北京蒙鑲工藝是蒙藏民族金屬工藝與漢族金屬工藝的結合與繼承,兼具藏傳佛教古樸、大方和皇家用品的精美與華麗,這曾經是清代皇家傳承工藝,也是寺廟佛像和宗教法器的常用技藝。
2007年,北京蒙鑲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5月24日,北京蒙鑲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Ⅷ-24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蒙鑲技藝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申報地區:北京市東城區
- 遺產編號:Ⅷ-244
歷史淵源
工藝特徵
工藝流程
- 熬膠。熬膠的屋中昏暗,四面是黃褐色的泥土牆壁,地上兩塊磚頭上架著火堆,吳中鳳的徒弟蹲著,手拿一口鍋在火焰上不停搖晃,時不時向裡面加一些松香、食用油和白土,棕色的膠如面一般凝稠柔軟。每一加料都有講究,不加白土,則會太稀,多加油會變軟,多放鬆香會變硬。掌握好膠的黏稠度和軟硬度之後,徒弟把膠灌進喇叭形的容器內部,讓其凝固。
- 陽鏨。徒弟將銀器裹在膠的外面,膠成為銀器下的保護層,之後在銀器表面貼上畫稿,用錘子和尖頭鏨子沿著畫稿上的線條連續敲擊。之後,徒弟撕掉表面的畫稿,換回平頭鏨子,對準作品周圍空白處,每一錘下去,銀器的表面就向下凹一片。
- 陰鏨。徒弟把鏨子伸進銀胎的喇叭口裡,對準要突起的位置,由內向外輕點。
- 處理作品的細節。
傳承保護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