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鑲
- 所屬年代:清朝
- 類別:頭飾
清朝時北京等地蒙鑲藝術很盛行,工匠與前店後坊的鋪子很多,王公貴族來往於北京,這種技藝的傳播是很多的,經考古學研究,東胡、匈奴時已經有了完整的頭飾和寶石鑲嵌技藝,經過長期的發展過程,蒙鑲藝術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這一古老的藝術之花日益艷麗多彩。
北方民族用自然物裝飾自己的習俗形成很早,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中發現了頸飾項鍊。2000 多年以前的東胡、匈奴墓葬中都出土過頭飾,匈奴的頭飾復原後竟然與現在的鄂爾多斯頭飾極為相。蒙古族首飾非常豐富,有髮飾、頸飾、耳飾、手、面飾、冠飾、飾和佩飾等。蒙古族婦女用簪,多是直接插於髮髻。不少簪頭上雕刻獸頭、鳥頭,花卉、雲紋裝飾,造型別致。有的簪頭上還鑲嵌綠松石等。從出土文物看,元朝貴族的簪大量用銀等貴重材科,蒙古族民間也很多金銀簪,簪頭上也雕刻花紋,花卉多為梅花形、蓮花形,以細巧為特色。
蒙鑲工藝是在中國傳統金屬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工藝。它以金、銀、銅、鐵、錫、玉石、象牙、竹、骨、木、角等原料,吸收蒙、藏、苗,滿等少數民族金屬工藝品的造型設計及裝飾風格,以精湛的技藝製作的富有傳統特色的工藝品、習慣上稱為蒙式鑲嵌,簡稱蒙鑲。傳統的蒙鑲工藝套用於珠寶首飾、金銀器皿以及金屬工藝品的加工工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其工藝是以金屬鏨雕(也稱鏨花、鏨刻),和金屬焊工為主要工藝,它是根據圖案的設計要求,利用鏨刀、鏨板將金屬材料打製成浮雕、圓雕、透雕成品,同時通過焊接的工藝將零部件組成一個整體,並加以鑲嵌,鑲嵌的寶石主要有綠松石、瑪瑙、珊瑚和孔雀石等,而鑲嵌的工藝主要以包鑲為主。這樣鑲嵌的寶石不易損壞和失落,非常適合日常生活使用。蒙鑲的製作工藝非常精細。先用錘子等工具加工成形狀多樣的器物,再用數十個鏨子鏨出多種凹凸不平的花紋,然後鑲嵌上多種珠寶玉石,高貴典雅,光彩奪目。
蒙鑲製造工藝在金屬工藝品中被廣泛套用,宗教藝術的發展,金屬加工工藝的住逐漸完善以及波斯金屬製造工藝與內地金屬打制工藝的成熟,都為蒙鑲工藝的完成奠定了基礎。同時宗教所需要的各種器具和民間需要的日常金屬用品,以及草原民族的習俗,花紋局部鏨刻,線點裝飾,製品立體感強,鏨刻手法粗獷、有力、質樸、促使蒙鑲產品形成了渾厚古樸、大方、簡潔的風格。
蒙鑲工藝主要集中在西北、東北、以及華北地區,在西南也有少量分布,而保留比較完整的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西藏、甘肅一帶,其當地的民族用金、銀、銅、錫、玉石、象牙、骨、角等原料用精湛的技藝製造有傳統特色的工藝品,其工藝的部份技巧也滲透到其它金屬加工工藝之中
蒙鑲工藝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1)、設計:根據要求設計出產品的造型。
(2)、鑄模和庫活:根據工藝要求製作產品的胎體,先用庫模的方式,將錫塊鑄在陰陽模具上,然後將金屬加工片加在陰陽模具之間,用大錘敲打出凹凸狀的近似體,把金屬片庫壓成主要形體,再按照設計的要求焊接成形。
(3)、鏨刻:用送香、植物油、高嶺土(俗稱白土子),按一定比例熬成溶膠,罐入金屬形體,再貼上金屬片,等溶膠冷凝後,再在金屬表面進行細緻鏨刻。根據不同的用途,使用不同形狀的鏨刀。根據圖案設計的要求,利用鏨刻的各種技法,鏨刻成形。然後將金屬件加熱軟化,倒出溶膠。再退火後層層細鏨,直至圖案立體清晰為止。
(4)、焊接:將鏨刻圖案花紋的部件,焊接成器。
(5)、打磨與拋光:將成器的工件,放入稀硝酸中清洗除垢,再入白礬水中沖洗,然後打磨並拋光。
(6)、鑲嵌:用於蒙鑲的寶石,色彩一般都非常艷麗,大多數都使用包鑲工藝,這樣鑲嵌的寶石一般不易掉下來,所鑲寶石的大多數都為素麵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