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於2016年3月,主要承擔著全校各專業本、專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同時負責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Marxism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 簡稱:北聯大馬院
  • 創辦時間:2016年3月
  • 創辦人北京聯合大學 
  •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學校特色:北京市最大的市屬綜合性大學 
    北京市高水平套用型大學 
  • 主管部門:北京聯合大學 
  • 現任領導:史文瑞(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仲計水(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 ) 、馮麗霞(院黨委副書記) 、王小滿(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宋志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陳旻(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 專職院士數: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人    
    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1人  
    俄羅斯交通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 
  • 碩士點:1  
  • 院系設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部、中國近現代史教研部、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形勢與政策教研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研部 
  •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東路97號
  • 知名教師任斌 、仲計水 
  • 科研機構: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約翰·拉貝北京交流中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所、城市型套用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大學生志願服務研究所、殘疾青年發展問題研究所、抗戰精神研究所、社會建設研究所等 
  • 國家級重點科研機構:北京聯合大學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 
學校簡介,北京聯合大學,北京聯合大學二級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學院設定,機構設定,教學機構,辦公機構,科研機構,學術機構,教學質量保障機構,師資隊伍,學院特色,學院成就,

學校簡介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1985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創辦的36所大學分校。建校40多年來,學校不斷推進內涵式發展,已經建設成為一所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協調發展的北京市高水平套用型大學,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市屬綜合性大學。
學校本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東路97號,另有地處北京城區核心區域的分校區11個。在這裡,你不僅能夠領略奧林匹克中心的宏偉與壯觀,感受學院路學術氛圍的嚴謹與濃厚,還能領略CBD 金融中心的繁榮與忙碌,感受皇城根兒老北京文化底蘊的深厚與博大。
學校設套用文理學院、師範學院、商務學院、生物化學工程學院、旅遊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智慧城市學院、機器人學院、城市軌道交通與物流學院、管理學院、特殊教育學院、藝術學院、套用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14個學院。
學校現有招生本科專業63個,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十一大學科門類。12個本科專業獲批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2個本科專業獲批為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近20個本科專業進入全國排名前20%(武大 RCCSE)。學校現有套用文科綜合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國家級教學平台5個、首都博物館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等北京市級教學平台1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7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1門;獲評全國優秀教材建設獎一等獎1 部、二等獎兩部、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1 人;學校推進技術賦能教育,加大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力度,90 門線上開放課程上線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線課程數量位列北京市屬高校首位;近三屆共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0項(含參與),市級教學成果獎48項(含參與);6個項目入選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個項目入選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
學校擁有北京學和工商管理兩個北京市高精尖學科,擁有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考古學、中國史、地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工商管理學、設計學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擁有金融、國際商務、法律、教育、新聞與傳播、博物館、電子信息、土木水利、交通運輸、中醫、會計、旅遊管理、圖書情報、戲劇與影視、設計、文物1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其中,職業技術教育領域為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試點領域,面向視障生源的中醫碩士專業學位填補了國內高等特殊教育空白。
學校現有在籍學生20300餘人,作為學院路教學共同體理事單位和成員校,我校學生能夠跨校際選修其他成員校涉及文學、藝術、體育、醫學、自然科學等11個學科領域的優質課程,輔修其他成員校類別豐富的專業並獲得輔修證書,享用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領略不同的校園文化,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創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學校積極搭建學科競賽和學生科技活動的實踐平台,構建院、校、市、國家四層次學科競賽體系。每年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的學生超過一萬人次。學生在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藍橋杯”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等知名競賽中均獲得優異成績。作為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高校分園,學校依託“1+N”創業孵化集群開展創業團隊指導和實踐活動,榮獲“北京地區高校示範性創業中心”和“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近兩年,北京市“京彩大創”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共有11支團隊獲得“百強創業團隊”稱號,2支團隊榮獲“金種子”稱號;學校榮獲工信部校企協同就業創業創新示範實踐基地,並納入全國首批“示範基地”建設單位。學校先後為國家和北京市培養了近三十萬名優秀人才,活躍在政府機關、國有大型企事業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等各行各業。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連續多年保持在北京市屬本科高校前列。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共2550餘名,專任教師1547名,其中國家級優秀教師1人,北京市優秀教師37人、優秀教育工作者3人,北京市百千萬人才工程(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北京市級人選)3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以及行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委員等16人,在聘特聘教授1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33人,長城學者10人,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授2人、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師1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4人,入選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畫8人,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2人,北京市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特別貢獻獎1人,入選朝陽人才鳳凰計畫1人,形成了一支年齡、學歷、職稱等整體結構較為合理, 素質高、能力強、業務精的師資隊伍。
近年來,北京聯合大學適應首都“四個中心”定位,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把握改革和發展契機,大力提升服務北京的能力和貢獻度。學校擁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台15個,院士科研工作站2個,設有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研究院、考古研究院、城鄉基層社會治理研究院、前沿智慧型技術研究院、人工環境與能源套用研究所等校級科研機構58個。近年來,學校教師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7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0項,獲批北京社科基金重點、重大項目64項,其中“智慧型車駕駛腦認知技術、平台與轉化研究”“漢語盲文語料庫建設研究”“博物館文化旅遊價值智慧型挖掘及展示技術研發與套用示範”“世界旅遊強國的科學內涵與評價體系研究”“人工智慧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及勞動者知識技能轉換應對研究”“國外中共黨史研究史述論(1921-2021)”等10個項目為國家級重大或重點科研項目。學校共獲批1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其中北京學研究基地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 2022年入選2022年度(CTTI)高校智庫百強榜。《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收錄,並連續入選《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旅遊學刊》被CSSCI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權威期刊》收錄,是旅遊類學術期刊中唯一入選第一批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學術期刊,並連續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學校教師獲批專利914項,教師和研究團隊先後獲得包括北京市第十四屆至十六屆哲社獎二等獎7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的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國電子學會科技獎的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等在內的多個獎項。
學校全面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與亞洲、歐洲、美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0餘所院校建立了校際合作交流關係。獲教育部批准,與俄羅斯烏拉爾國立交通大學合作舉辦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本科項目,與俄羅斯交通大學合作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北京聯合大學俄交大聯合交通學院”。與多所國外大學開展學期交流項目、2+2或3+1本科雙學位項目、碩士學位項目。與英國威爾斯三一聖大衛大學舉辦孔子學院,與黑山下戈里察大學合作舉辦旅遊特色孔子課堂(獨立)。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中東歐合作、北京“四個中心”建設,主辦中俄交通大學校長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旅遊院校聯盟年會等重要會議。學校積極引進國外合作院校先進教育資源和國際先進教育教學經驗做法,實施教育國際化和教育本土化有效融合,並通過聘請外國教學專家、本土優秀雙語教師開展雙語、全英語教學及非通用語種教學,讓學生在校內即可接受優質的國際化教育。
立足新起點,面對新要求,踏上新征程,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十四五”期間,學校將全面實施“學術立校、人才強校、開放興校、文化潤校”四大戰略,堅持黨建引領、堅持師生為本、堅持守正創新、堅持開放融合、堅持學以致用、堅持系統觀念,結合學科布局及綜合性大學特徵,促進高水平套用型大學內涵式發展和核心能力提升,培養適應國家,特別是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套用型創新人才,為把學校全面建設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高水平套用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北京聯合大學二級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2015年12月校黨委常委會和校長辦公會批准,於2016年3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其前身是校人文社會科學教學部。原校人文社科部的歷史沿革如下:
自1985年建立北京聯合大學直到1995年底以前,聯大下屬各學院均設有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教育教學的馬列教研室或社科部,直屬各學院。隨著聯大內部建制和管理體制的不斷調整和完善,原各學院的馬列教研室或社科部或合併、或併入聯大校本部,聯大馬克思主義公共課教學部門也逐步實體化、規模不斷擴大。
1995年12月,原聯大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社科部最先併入北京聯合大學,正式組建了北京聯合大學(校本部)社科部,主任為耿凱燕,黨支部書記先後由滕長建、單金成擔任。隨後,原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中文教研室、藝術教研室併入聯大(校本部)社科部,更名為北京聯合大學(校本部)人文社科部。
1997年,聯大建材輕工學院併入聯大校本部,原建材輕工學院社科部整體併入北京聯合大學(校本部)人文社科部,主任為劉小新,黨支部書記先後由單金成、張利擔任。
2000年12月,聯大機械工程學院併入聯大校本部,原機械工程學院社科部整體併入北京聯合大學(校本部)人文社科部,主任為劉小新,汪惠清任黨總支書記、張利任黨總支副書記。
北京聯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教學部(簡稱人文社科部)成立於2003年12月,由原(校本部)人文社科部和校學生處下設的校德育教研室、藝術教研室合併而成。組建後的人文社科部下設辦公室、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研室、鄧小平理論教研室、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德育教研室、中文教研室、藝術教研室。人文社科部的領導班子為:主任梁怡、黨總支書記孟憲東、副主任范紅雨、韓青。2004年韓青調離,由喜蕾接任副主任。2007年喜蕾辭去副主任,由馬小芳接任副主任。2003年校人文社科部成立時,共有教師36人,行政人員4人。教師中職稱結構是:教授3人,副教授7人,講師21人,助教5人;學位結構是:博士2人,碩士9人,其餘為學士。
2010年3月重新聘任後,領導班子和教研室設定有所調整。部領導班子中,主任和教學副主任暫時空缺,由孟憲東主持黨政和教學工作,許峰任科研副主任。教研室調整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室、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中文藝術教研室。
在2011年,人文社科部的領導班子得到了完善,5月王恩江任教學副主任,7月韓強任主任。在學校整合學院過程中,特殊教育學院、旅遊學院、管理學院共10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陸續進入校人文社科部教師隊伍當中。
2011年以來,人文社科部在教學科研等方面都得到快速發展,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改革逐漸深化,高級別科研項目和論文數量增長迅速,經過引進、培養和提高,師資隊伍數量和質量都有大幅提升,加之中央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均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條件進一步成熟,經過緊張有序的籌備,最終馬克思主義學院於2016年3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
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於2016年3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其前身是北京聯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教學部。
自1985年建立北京聯合大學直到1995年底以前,北京聯合大學下屬各學院均設有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教育教學的馬列教研室或社科部,直屬各學院。隨著學校內部建制和管理體制的不斷調整和完善,原各學院的馬列教研室或社科部或合併、或併入聯大校本部,聯大馬克思主義公共課教學部門也逐步實體化、規模不斷擴大。
1995年12月,原聯大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社科部最先併入北京聯合大學,正式組建了北京聯合大學(校本部)社科部,隨後,原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中文教研室、藝術教研室併入聯大(校本部)社科部,更名為北京聯合大學(校本部)人文社科部。
1997年,聯大建材輕工學院併入聯大校本部,原建材輕工學院社科部整體併入北京聯合大學(校本部)人文社科部。
2000年12月,聯大機械工程學院併入聯大校本部,原機械工程學院社科部整體併入北京聯合大學(校本部)人文社科部。
2003年12月,北京聯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教學部(簡稱人文社科部)成立,由原(校本部)人文社科部和校學生處下設的校德育教研室、藝術教研室合併而成,下設辦公室、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研室、鄧小平理論教研室、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德育教研室、中文教研室、藝術教研室。當時人文社科部共有教師36人,行政人員4人。
2010年3月人文社科部教研室調整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室、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中文藝術教研室。
2011年,在學校整合學院過程中,特殊教育學院、旅遊學院、管理學院共10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陸續進入校人文社科部教師隊伍當中。
2011至2016年,人文社科部在教學科研等方面都得到快速發展,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改革逐漸深化,高級別科研項目和論文數量增長迅速,經過引進、培養和提高,師資隊伍數量和質量都有大幅提升,加之中央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均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條件進一步成熟,經過緊張有序的籌備,最終馬克思主義學院於2016年3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
自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以來,主要承擔著全校各專業本、專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同時負責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近年來,先後有一批教師獲得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影響力人物、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畫領軍人才、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授、特級教師、市優秀教師、市先進工作者、市“長城學者”、市委宣傳部“四個一批”人才、市“百人工程”、市高校優秀德育工作者、“首都市民學習之星”、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青年英才”等榮譽稱號。還有多名教師獲北京高校思政課教師“擇優資助計畫”、“揚帆資助計畫”項目等。2016年學院獲得北京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示範點。2017年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8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正式獲批。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下,擁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四個二級學科方向。執政黨建設、海外中國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北京實踐作為特色方向日益獲得學界認可。科研實力不斷增強,從2016年至2020年,本學科共發表論文335篇,其中CSSCI(含擴展版)175篇。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36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10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課題總經費900多萬元。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3項。
2019年以來,學院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馬院姓馬、在馬言馬”的鮮明導向,把思政課教學作為學院基本職責,充分發揮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關鍵作用,堅持突出“北京味道、聯大特色”辦好思政課,聚焦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2020年12月底,學院成功入選北京市重點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為學校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深化思想理論課改革創新的新起點。

學院設定

學院下設一個綜合辦公室、一個教學科研辦公室、六個教研部和二個校級科研機構以及八個院級研究所,教學機構分別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部、中國近現代史教研部、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形勢與政策教研部;研究機構分別為:北京聯合大學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約翰·拉貝北京交流中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所、城市型套用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大學生志願服務研究所、殘疾青年發展問題研究所、抗戰精神研究所、社會建設研究所、宗教政策與宗教文化研究所、道德與法治教育研究所。設有學院學術委員會、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聘任委員會、學位評定分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質量提升督導組、教師發展中心暨名師培育營等學術及教學質量保障機構。

機構設定

教學機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部
中國近現代史教研部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
形勢與政策教研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研部

辦公機構

綜合辦公室
教務、科技和研究生培養辦公室

科研機構

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
約翰·拉貝北京交流中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所
城市型套用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大學生志願服務研究所
殘疾青年發展問題研究所
抗戰精神研究所
社會建設研究所
宗教政策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道德與法治教育研究所

學術機構

學術委員會
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聘任委員會
學位評定分委員會

教學質量保障機構

教學指導委員會
教學質量提升督導組
教師發展中心暨名師培育營

師資隊伍

截至2018年11月,共有教職工73人,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68人,行政人員5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27人,碩士生導師10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33人,占教師總數的48.5%。近年來,先後有一批教師獲得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影響力人物、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畫領軍人才、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授、特級教師、市優秀教師、市先進工作者、市“長城學者”、市委宣傳部“四個一批”人才、市“百人工程”、市高校優秀德育工作者、“首都市民學習之星”、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青年英才”等榮譽稱號。還有多名教師獲北京高校思政課教師“擇優資助計畫”、“揚帆資助計畫”項目等。此外,我們還聘請了多名國內外知名學者作為學院的特聘教授。

學院特色

學院圍繞育人大力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也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這一探索成功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畫”培育項目、2016年獲得北京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示範點,2017年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目前,學院還在探索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分類教學改革和北京教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學院成就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成績斐然,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四個二級學科方向。執政黨建設、海外中國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北京實踐作為特色方向日益獲得學界認可。科研實力不斷增強,從2012年至2018年,本學科共發表CSSCI(含擴展版)論文282篇。獲批省部級以上課題47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13項,北京市哲社規劃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課題總經費900多萬元。《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評析》於2016年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
學院在遼寧省盤錦市興隆台區廣廈藝術街、錦州市遼瀋戰役紀念館、山西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為師生的社會實踐創造條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2017年在“踐行核心價值觀 凝聚最美中國夢”全國高校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中,我校參賽團隊榮獲全國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