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京科技大學成立於1952年,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試點高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 所在高校:北京科技大學
  • 成立時間:1952年
  • 地位: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 總體目標:大學科技園前20名
大學簡介,科技園簡介,發展狀況,孵化體系,發展原則,發展目標,總體目標,具體目標,

大學簡介

建校六十年來,學校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14餘萬人,大部分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尤其是冶金、材料工業的棟樑和骨幹。黨和國家領導人羅乾、劉淇、徐匡迪、黃孟復等都曾在校學習,另有34名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園簡介

北京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是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以及高新區二次創業的主要創新源泉之一,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產學研結合、為社會服務、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平台。一流的國家大學科技園是一流大學的重要標誌之一。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成長模式、實現由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轉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和“十一五規劃”強調指出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通過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來提高國家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北京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在“科教興國”戰略指導下,隨著“ 211工程”、“教育振興行動計畫” 的實施,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高校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極大地進展。高校正逐漸發展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套用研究的重要方面軍,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生力軍,高校科技工作已經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也日趨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積極推動大學科技園建設,是高等院校在新形勢下貫徹黨中央倡導自主創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發揮社會服務功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園始終堅持“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基地,高校服務社會的視窗” 的發展方向,致力於將科技園的建設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有機地聯繫起來,通過完善科技園的功能建設來實現自身的更大發展。科技園依託學校在“新材料研究和製備技術、製造業信息化技術”等領域的科技及人才優勢,提出了“建設以新材料和製造業信息化為特色的精品園區”的奮鬥目標,力爭到2020年將科技園建設成為“規模適度、發展規範、特色鮮明、績效突出”的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大學科技園,為國家和區域的創新體系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發展狀況

北京科技大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學科技園建設的探索,2000年成立了北京科大方興科技孵化器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方興孵化器被認定為“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2001我校科技園年被北京市科委、教委認定為“北京市大學科技園”,2003年1月北京科大科技園有限公司註冊成立,同年與中關村管委會共建了北京科大留學人員創業園,2005年科技園建設了“新材料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和“北京科大分析檢驗服務平台”,同年科技園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2]2006年北京科大留學人員創業園被認定為北京市留學人員創業園,北京科大方興科技孵化器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2007承接火炬計畫環境建設項目“新材料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3]2008年通過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合作創業投資機構認定。
目前科技園由校園周邊的孵化區和北京周邊和外省市的產業區形成了一園多區的發展格局,孵化區現有孵化面積 31000平方米,入住企業138家,其中在孵高新技術企業107家,留創企業54家,2007年園區工業總產值108841萬元,實現利稅5400萬元,從業人員2600人。產業區主要包括昌平園、鞍山園、貴陽園和黃岡園,園區面積累計400畝。
目前,圍繞科技園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園公司為龍頭,以方興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新材料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北京科大分析檢驗服務中心等為支撐的科技園建設體系。科技園已經初步形成以新材料和製造業信息化為特色的科技園區,特別是在新材料領域,我校科技園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孵化體系

作為各種創新要素的匯聚之地,大學科技園是將大學的科技資源轉變為科技能力的加速器。如何增強自身的孵化能力建設是科技園必須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園在構建孵化體系上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構建起了較為完備的孵化體系,有力地促進了科技園各項功能的實現和升級。
科技大廈遠景圖科技大廈遠景圖
從構建角度,科技園通過自建、內引、外聯等多種方式來搭建孵化體系。自建方面:成立了孵化器公司來專業從事對入孵企業的孵化服務,建設了留學人員創業園來針對留學人員企業這一特殊群體提供特色服務,成立了物業公司為園區提供高品質物業服務,建設了法務部為園區企業提供法律諮詢、契約審查等服務,設立了財務服務部為企業提供財務代理等服務,設立了投融資部為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內引方面:依託學校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機構建設了8家二級專業孵化器為園區提供聯合研發、實驗中試、專家諮詢等支撐服務,聯合學校實驗檢測中心建設了實驗檢測服務專業公司為園區企業提供實驗、檢測、實驗室建設等專業服務;聯合科技大學、北航、北理工等單位成立了“北京新材料技術轉移中心”為園區企業提供技術轉移、成果轉化、行業市場調研、集成開發等服務;依託以北京科技大學專家教授為主體成立了由管理專家組、新材料技術專家組、信息化技術專家組組成的 100餘人的專家顧問團隊為科技園及園區企業提供智力支撐。在外聯方面:科技園公司同時通過外部引進、戰略合作等方式藉助外界力量來完善功能、提升服務水平。科技園已吸納2家金融機構、1家律師事務所、1家專利事務所、4家諮詢公司、2家風險投資公司、2家會計事務所、1家資產評估公司、1家人事代理公司等機構入駐園區,同時與20餘家投資公司、4家成果交易機構、2家工商代理機構、5家企業諮詢機構、2家人才交流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藉助外力為園區提供包括法律、工商、稅務、人才、融資、培訓、策劃、市場開拓等多種項目的諮詢與服務。

發展原則

堅持“依託學校、面向社會、服務教育、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發展原則。一是堅持科技園與學校的協調發展,充分利用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園,同時推動高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二是堅持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區域經濟、地方特色和行業技術的協調發展,一方面營造各具特色的創新環境和創業文化,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建立有利於調動地方政府、學校、和各種社會力量積極性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在科技園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逐步實施各項工作,將科技園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加強科技園的核心競爭力建設。

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

力爭在十一五末期綜合實力進入國家大學科技園前20名行列,將我校科技園建設成為“規模適度、發展規範、特色鮮明、績效突出”的國內一流大學科技園。

具體目標

1.園區建設
搞好校園周邊孵化區的開發,重點是校園西南角科技園大廈的開發,爭取在2009年前能建成一座面積10萬平米的科技園主體大廈,使我校科技園孵化區的面積有較大提升。尋找機會開發校園東南角和西北角,使我校科技園能夠形成沿校園周邊的環形區域。積極尋找機會,以合作的方式開發異地園區,爭取能開發出1到2個具有較大規模,科技園概念突出,有實質內容的異地園區,使我校科技園園區總面積突破1000畝。
2、創新創業平台建設
圍繞科技園的幾大功能開展創新創業平台建設,在重點搞好孵化器、留創園等綜合企業孵化平台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技術轉移中心、分析檢驗平台等專業支撐平台建設,搞好學生創業中心、學生實習就業基地等學生創新創業平台的建設。積極開發培訓平台,適時加強投資平台建設。
3、科技成果轉化
以靈活多樣的手段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構建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加強與學校科技部門和老師的聯繫,將更多的產業化成果推向社會、轉化為生產力,力爭實現不少於20項的成果轉化,誕生一批以我校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為依託的高新技術企業。
4、企業孵化
隨著科技園大廈的建成,園區規模的擴大,力爭到十一五末期,科技園總入住企業超過300家,其中入孵的初創企業超過250家,留創企業超過100家,具有較大規模和實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50家。園區企業的年技工貿總收入突破30億元,利稅突破3億元,爭取培養出 3~5家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優秀企業。[4]
5、發展規劃
校內園區由科技園A-D座、逸夫科技館、會議中心、科群大廈、科技園大廈和方興大廈構成沿北四環路、學院路、志新路對外開放的科技園區,占地面積120畝,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孵化面積10萬平方米。
校外園區由管莊園、昌平園、永豐園、黃岡園、鞍山園、南沙園等組成,占地面積630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孵化面積8萬平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