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簡介
北京有軌電車史從1921年籌辦始。當時,北洋軍閥政府從法國借款作為官股,吸收商股合資籌辦北京電車股份有限公司。幾經周折,到1924年12月17日在天安門南側舉行通車典禮,第一條有軌電車線18日正式通車。這條從
前門至
西直門的有軌電車線,全長9公里,配有10輛有軌電車(車和設備購自法國)。至抗戰前夕,有軌電車線路有5條,以紅、黃、藍、白、綠等顏色相辨別。
電車歷史
民國時期
北京的有軌電車可以說是北京歷史上最早開通的公共運輸車輛。有軌電車上面有一個弓子,由它將架於空中的導線中的電流引到有軌電車內,使車內電動機運轉,從而使電車行駛。電流的迴路則是鋪設在地面上的兩條鐵軌,金屬車輪通過鐵軌把電流送回發電機。有軌電車是後來相對於無軌電車而有的名稱,在有軌電車出現前,它當時的名字就叫電車。
1924年12月19日,當時的《晨報》上有報導:“北京電車業於前日開行,此次僅系西大幹線先行通車,由正陽門直達
西直門。東北兩幹線之通車期現尚有待……第一日並不售票,該公司事前曾發出優待券,所有第一日之乘客,均系持有優待券者。昨日始行售票營業,各站之乘客異常擁擠……昨日正陽門內至
西直門大街,沿途極為熱鬧,每至一站,即有多數之男女,挨車軌觀看。”可見在當時北京出現的這個新鮮事物引起了京城市民的關注。這是北京的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通車的景象。在1921年北洋軍閥政府以向法國所借款項為官股,吸收民間的資金為商股,由官商合資開始籌辦北京電車股份有限公司,歷經三年開始運營。電車公司的全部車輛和機械設備均買自法國,或是由法國轉向日本、英國、瑞士等國購進。有軌電車的營業線路到1930年發展到6條:1路由天橋至
西直門;2路由天橋到北新橋;3路由
東四至
西四;4路由北新橋至
太平倉;5路由
崇文門至
宣武門;6路由崇文門至
和平門。據1935年統計,那時共有車輛96輛,其中機車為66輛、拖車為30輛。此後電車營業線路發展極慢,在1940年才又開闢了一條由天橋至
永定門的7路。到1949年北京的有軌電車線路就固定在這7條線路上。北京是在1935年才有的公共汽車,可是由於公共汽車的車輛和線路都不多,故而有軌電車是當時的主要公共運輸工具。
50年代
1956年10月17日北京的第一輛無軌電車首次試車成功,這輛車從
西四出發,終點為阜成門。這次試車成功預示著有軌電車被無軌電車取代的日子快要到來了。1957年第一條無軌電車在2月26日那天通車。1959年3月9日是北京有軌電車運營的最後一天。由於有軌電車運營將成為歷史,故而那一天有不少北京市民前去乘坐,筆者也特意坐了有軌電車的“末班車”。3月10日凌晨在北京城內通行的5條有軌電車全部停駛,並拆除了有軌電車架空線,架設好了無軌電車架空線。在10日清晨,這些線路就被無軌電車和公共汽車代替了。有軌電車之所以被取代,是因為它噪聲大、運營速度慢、軌道的鋪設嚴重影響城市改造。另外軌道的存在也會造成行車安全問題,因腳踏車軲轆一旦別到軌道里就會使騎車人摔到馬路上。有軌電車人們俗稱其為“噹噹車”,因為它一面行走一邊發出“噹噹”的聲音。這聲音來自司機腳下的鈴鐺,司機一邊駕駛車輛一邊不斷踩動腳下的鈴鐺以提醒馬路上的車輛和行人注意安全,於是留下一路“噹噹”聲。有軌電車的售票員每個人都有一枚哨,那哨不同於我們見到的體育老師和裁判員吹的那種哨,它是長圓形的,有些像鋼筆帽,吹起來發出“嗡……嗡……”的聲音。當關好車門可以開車的時候,售票員便吹響哨子向司機發出可以行車的信號。有軌電車開始運行時,它的票價高於乘人力車的票價,當時報紙上寫道:“車價比人力車還貴,市民將群起反對。”在北京解放後的1949年,有軌電車的票價為舊幣50、100、150、200、250、300元;1956年4月23日實行3分、5分、7分、8分、9分、1毛和1毛1的票價,這種票價一直沿用到有軌電車停駛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