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抖空竹

北京抖空竹

北京抖空竹是中國傳統文化苑中一株燦爛的花朵。空竹古稱“胡敲”,也叫“地鈴’、“空鐘”、“風葫蘆”、“抖嗡”、“抖地鈴”、“扯鈴”等。

北京抖空竹是民間遊藝活動,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抖空竹
  • 分類:娛樂民俗
  • 地區:北京市
基本信息,技藝概述,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北京抖空竹
所屬地區: 北京 ·宣武區
遺產編號:BJⅥ-2
遺產類別:雜技與競技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北京宣武區文委

技藝概述

空竹一般為木質或竹質,是一種用線繩抖動使其高速旋轉而發出響聲的玩具。空竹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三國時,曹植曾作《空竹賦》。從明代《帝京景物略》一書中記述的空竹玩法和製作方法,以及明定陵出土的文物考證,可知“抖空竹”在民間流行的歷史至少在600年以上。
宣武區廣安門內下斜街的都土地廟(今宣武醫院院址)建於明代,民國時,每月逢初三、十三、二十三日廟會開市,特別是春節和二月二龍抬頭時,表演空竹和出售空竹是廟會特色和重要內容。受其影響,廣安門內地區歷史上就有許多以“抖空竹”為重要遊藝活動的居民,其中不乏世家傳人,是當時市民生活中的一景,更是北京胡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北京竹木空竹的製作者、人稱“空竹張”的張國良先生祖居宣南,其空竹製作經歷了三代人的傳承與發展。
空竹分為雙輪空竹、單輪空竹、雙軸空竹、雙輪多層空竹和異型空竹等。一般空竹約重二三百克,直徑十五厘米左右。廣安門內的空竹製作是純手工的,有精湛的技術和獨特的製作工藝。抖空竹集娛樂性、遊戲性、健身性、競技性和表演性於一身,技法多樣,掌握的花樣技法就有100多種,還有雙人、多人等眾多集體花樣。
空竹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具有文化娛樂價值、健身鍛鍊價值和社會民俗價值。廣內地區的空竹具有製作工藝高、樣式多、品種多、花樣多的特點。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與變遷,空竹作為歷史發展的見證和民俗文化的傳承,面臨著文化空間缺失、家族傳承困難、研究成果奇缺、空竹商品瀕臨滅亡等嚴峻形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