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北京市關於科學綠化的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19號),推動首都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結合本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高質量發展為統領,加強規劃引領,最佳化資源配置,強化質量監管,完善政策機制,全面推行林長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科學實施國土綠化,增強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提供良好生態保障。
(二)工作原則。
一是堅持保護優先,因地制宜。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和自然恢復相結合,充分考慮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承載能力,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綠則綠、宜荒則荒,科學恢復林草植被。
二是堅持規劃引領,系統治理。樹立“生態好就是最美景觀”的理念,堅持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問題,落實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綠色生態空間,以《北京市生態安全格局專項規劃(2021年-2035年)》為統領,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三是堅持需求導向,功能多樣。針對超大城市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統籌綠地、林地、濕地等生態系統建設,強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滿足人民民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
四是堅持綠色低碳,注重節儉。選擇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的造林樹種,實施低擾動施工、低成本維護,推進精準化撫育經營,提高林地綠地質量,增強碳匯功能。
二、主要任務
(一)科學規劃綠色生態空間。按照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的“一屏、兩軸、兩帶、三環、五河、九楔”要求,完善市域綠色空間結構。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和新版分區規劃,結合耕地保護空間劃定,通過建設用地騰挪、農用地轉用等方式,因地制宜實施填空造林、斷帶補齊、濕地恢復等,最佳化各生態要素空間布局,逐步引導林地向結構性綠色空間聚集,推動生態空間連通。結合城市更新,採取拆違建綠、留白增綠、見縫插綠等方式,建設城市森林、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恢復小微濕地。推動宜林荒山荒地荒灘、廢棄礦山、退化林地生態修復,提高生態承載能力。利用農村閒置土地、廢棄地增加村莊綠地。依法合規開展鐵路、公路、河渠兩側及湖庫周邊等綠化建設,禁止在河湖管理範圍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確需占用的,必須依法依規嚴格履行審批手續。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控耕地“非糧化”。(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園林綠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二)科學選擇造林綠化樹種草種。開展優良鄉土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及利用,建立市級林草種質資源保存庫、採種基地。採用鄉土、長壽、抗逆、食源樹種進行綠化,制定優良林木、草種品種目錄。審慎使用外來樹種草種,加強外來入侵植物防控。加強鄉土樹種草種採種生產、種苗繁育,引導以需定產、訂單育苗、就近育苗,鼓勵使用電子標籤,建立生產經營電子檔案。按照植被生長特性、自然地理氣候條件、生態生活生產需要,合理選擇樹種草種,提倡多樣化樹種營造混交林。在建成區,堅持生態、文化和景觀相協調,栽植景觀效果好、冠大蔭濃的植物,在人流密集區儘量減少使用易致人體過敏的樹種草種。在平原區,積極培育和栽植櫟類等具備未來發展利用潛力的樹種,增強碳匯能力,注重豐富植物種類,提高生物多樣性。在山區,種植抗逆性強、根系發達、防護功能強的樹種,提高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能力。堅持科學節儉綠化,因地制宜確定苗木規格,提高實生苗和原冠苗使用比例,荒山造林原則上使用容器苗。推廣套用節水耐旱、耐踐踏、養護成本低的地被植物,減少冷季型草坪的套用。(市園林綠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水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三)科學推進綠化建設。樹立“生態、生活、生機”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的要求,遵循生態系統內在規律,正確處理林與園、生態與景觀的關係,宜園則園、宜林則林,宜造則造、宜封則封。科學編制綠化項目作業設計,推進首席設計師負責制,項目建設單位應就用地、用水、樹種草種選擇、技術路線等內容分別徵求各行業行政主管部門意見。重大綠化項目,須經科學論證,廣泛聽取意見。堅持低干擾、近自然施工,加強綠化施工管理,充分保護原生植被、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珍稀植物等,禁止毀壞、全墾整地等,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退化。山區造林禁止全面割灌,充分利用現有鄉土植物。按照以水定林、以水定綠原則,科學評估水資源承載能力,合理確定植被密度,預留生長空間。加強集雨型綠地建設,研究利用綠地、林地等地下空間建設雨水、再生水灌溉蓄水池的可行性。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完善綠化再生水配水體系,逐步退出自來水及地下水灌溉。推廣滴灌、智慧型灌溉等節水技術。拆遷騰退等地塊,要注重土壤改良和微地形營建,可使用無害化處理後的建築垃圾和達標的污泥製成品,鼓勵使用廚餘垃圾和園林綠化廢棄物堆肥產品。加強處理後的達標污泥製成品在綠地、林地、礦山修復等方向的套用。綠化施工機械須達到環保要求。(市園林綠化局、市城市管理委、市水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四)精準提升綠化資源質量。加強楊柳飛絮治理,逐步更新楊柳大樹和成齡樹。切實採取措施,防止融雪劑等危害植物,調整最佳化綠植冬季養護方案。除重要景觀節點外,保留鄉土地被,裸露地應補植耐蔭、宿根地被,實現地表不裸、野草不拔、有草不荒,開展低擾動、低成本維護。進一步落實古樹名木責任制,及時搶救復壯,積極探索古樹主題公園、保護小區、古樹街巷、古樹社區、古樹村莊等整體保護新模式,保護修復古樹名木及其自然生境。編制森林經營規劃和森林經營方案,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在平原區以“調密度、補幼苗、沃土壤、防病蟲、豐物種”為主要經營措施;在山區加大人工針葉純林改造力度,修復退化林分,最佳化森林結構,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設定有害生物防治作業道,提升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楊樹黑葉病等有害生物災害防控能力,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市園林綠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五)科學保護生物多樣性。編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加強各類型生態系統以及多樣化生境的保護,以道路幹線、河流為依託建立生態廊道體系,打通動物遷徙空間。加強野生動物棲息環境保護,嚴格保護珍稀野生植物,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和生態保育小區,試點推進“鳥糧”建設工程。在人為干擾較少的城市森林和綠地,以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為核心,採取低維護措施,適度隔離,推進自然帶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生物多樣性公眾教育活動,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氛圍。(市生態環境局、市園林綠化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教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六)建設生態宜居公共空間。加大城鄉公園綠地建設力度,構建“自然公園—城鄉公園—綠道”三級遊憩體系。提升各類公園綠地服務功能,完善體育健身、文化活動、無障礙等設施,提升遊憩的舒適度,打造成長型公園。增強城鄉林地綠地的系統性、協同性,強化人與自然和諧生境營造,建設森林步道、健康綠道、林蔭道,實現城鄉林地綠地連線貫通,串聯平原、淺山、深山區各類生態休憩資源。以自然教育和森林康(療)養等新型產業為抓手,打造多功能森林服務體系,提升市民綠色福祉和綠色獲得感。(市園林綠化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交通委、市文化和旅遊局、市城市管理委、市體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七)規範綠化資源利用。合理利用森林及景觀資源發展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等產業,提高林草資源綜合效益。推動發展林下經濟,根據功能定位,制定區域林下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林下經濟發展負面清單。推進林下經濟與農業、特色林果、種苗花卉、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產業等深度融合。強化林地綠地用途管制,嚴厲查處亂砍濫伐、非法開墾、非法侵占林地草地和公園綠地等違法行為。(市園林綠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城管執法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八)建設科學綠化示範區。堅持因地制宜,突出林田融合、藍綠交織,構建穩定生態系統,建設潮白河森林公園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示範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展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示範,引領公共生態空間功能融合,創新公園管理機制,推進共建、共治、共享。開展綠色低碳新技術綜合示範,推進綠色低碳新場景建設,做好科普教育,講好碳中和先行先試故事,提高公眾參與度。(市園林綠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水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九)開展生態系統綜合監測。建立生態資源大數據平台和各類資源管理服務場景,實現數位技術全面融入園林綠化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推進林地綠地生態監測網路建設,建立天地空一體的監測與效益評價體系。按照國家要求研究建立科學合理的碳匯核算方法,建立生態系統碳匯台賬,準確掌握植被碳匯動態變化,提升綠色碳匯對碳中和的貢獻率。(市園林綠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面推行林長制,明確各級林長責任,嚴格落實保護髮展園林綠化資源的目標責任。各區要切實履行科學綠化主體責任,明確目標任務和落實措施。各級綠化委員會要充分發揮組織領導、宣傳發動、協調指導等作用,強化國土綠化管理、監督檢查、考核評價等工作,持之以恆推進全民義務植樹。對科學綠化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違背科學規律和民眾意願搞綠化的錯誤行為,要及時制止糾正;對造成不良影響和嚴重後果的,要依法依紀依規追責。(市園林綠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紀委市監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二)完善政策機制。探索建立森林面積損補平衡機制,加大對生態脆弱地區和退化林分生態修復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通過土地流轉建設公園綠地的政策機制,探索超大城市公園綠地及附屬設施用地依法辦理用地手續但不納入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管理的新機制。完善林木採伐管理政策,優先保障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林分更新改造等採伐需求。研究完善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組織開展林業碳匯產品開發和交易政策研究,積極探索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激發全社會參與林業碳匯活動的積極性。穩步推進新型集體林場建設,持續推動集體生態林資源轉化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資本。(市財政局、市園林綠化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三)強化科技支撐。健全園林綠化科技研發體系,加強園林綠化科技專業人才的培養。開展林草種質資源普查和林木良種、草品種審定,加強重要鄉土樹種草種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提升鄉土、長壽樹種培育技術。開展林業有害生物調查,防控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重大有害生物災害。強化沃土工程、退化林分修復等技術研究。加大造林綠化、生態保護修復、園林綠化廢棄物科學處置及利用等方面的裝備設施研發力度。遴選儲備、推廣實施一批實用管用的生態保護修復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加強技術服務和培訓,積極推廣綠化實用技術,不斷提升科技含量。(市園林綠化局,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負責落實。)
(四)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多種宣傳媒介,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弘揚科學綠化理念,倡導科學生態節儉綠化風氣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宣傳國土綠化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加強輿論引導,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營造科學綠化的良好氛圍。
內容解讀
指出,要堅持保護優先,樹立“生態好就是最美景觀”理念。科學規劃綠色空間,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綠化質量,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穩定性和碳匯能力。用好疏解騰退空間留白增綠、見縫插綠。普遍採用本土樹種,城區做到地表不裸、有草不荒。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和體檢。尊重民眾意願,防止國土綠化簡單化。發揮各級綠化委員會作用,做實“林長制”,建設科學綠化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