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地產科學技術研究所

北京市房地產科學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是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直屬的科研事業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房地產科學技術研究所
  • 機構類別:研究所
  • 機構地點:北京市
  • 成立時間:1978年
職責,機構設定,科學研究,主要職責,地理位置,案例展示,遠景規劃,

百科名片

北京市房地產科學技術研究所
科研工作受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領導,是北京市市屬公益性科研院所之一。近年來,通過全面整合和提升內外資源,北京市房地產科學技術研究所堅持“以人為本、科技領先、團結協作、促進發展”的文化理念,積極取得多項科研與技術服務資質,促進科研成果的套用和推廣。

職責

本著“一流”的標準,積極依據發展布局,明確標準,規範程式,嚴格選拔,現已初步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學歷、高職稱”的特色精幹的人才隊伍和專兼結合的科研力量,從事科學研究與推廣工作,以促進房地產科技的發展。

機構設定

1、北京市房屋安全鑑定總站;2、科研管理與技術政策研究室;3、建築節能技術研究室;4、建築結構技術研究室;5、建築設備技術研究室;6、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第五檢測所;7、供暖節能技術研究室

科學研究

房屋結構研究
北京市現有農村住宅抗震性能及加固改造措施研究
主編《北京市既有農村住宅建築(平房)綜合改造實施技術導則》
主編《商品住宅質量保修規程》
北京市房地產科學技術研究所
節能技術研究
地源熱泵系統在北京地區套用現狀調研
參加編寫北京市地方標準《綠色建築評價標準》
建築能耗分類統計監管方式及節能潛力研究
北京市房地產科學技術研究所
房屋設備研究
政策研究規劃
保障性住房技術指標體系研究與實踐
編寫《“十二五”時期北京市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的重點與任務》
北京市房地產業能耗現狀、節能潛力與指標分解考核體系研究
北京市戶內供水管線調查評估
北京市房地產科學技術研究所

主要職責

主要職責為:城鄉建築節能、房屋安全、房屋設備和住房性能等方面科學研究,進行房屋使用、管理、維修、鑑定等的技術推廣;住宅專項維修的檢測鑑定和資金使用的造價諮詢;房屋與構築物安全鑑定及抗震鑑定、建築工程質量檢測;建築能效測評、建築節能檢測;綠色建築技術諮詢、供暖節能技術服務;白蟻防治;電梯、避雷、高壓水泵及室內供電等房屋設備技術諮詢服務;對各區縣和自管房單位的房屋安全鑑定機構進行檢測、鑑定技術指導及爭議複審。
設立在房地產科研所的北京市房屋安全鑑定總站是根據建設部1989年4號令,於1991年成立的。鑑定總站是具有面向全市開展房屋建築及其附屬構築物和配套設施設備安全評估鑑定資質的單位,承擔著北京市中國小校舍、城市老舊房屋、村鎮農民住房、重點工程等的安全鑑定工作。

地理位置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華威北里18號樓 郵編:100021

案例展示

“7·21”特大自然災害 參加房山區災後危險房屋排查工作
7·21”特大自然災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罕見的自然災害,造成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特大自然災害發生後,北京市住建委組織20多個房屋安全檢查小組奔赴災區,於7月26日至7月29日開展了對房山區受災城鎮和農村的危險房屋排查工作。
根據北京市住建委的總體安排,北京市房屋安全鑑定總站承擔周口店鎮和石樓鎮2個鎮的受損房屋的危險排查工作。鑒於此次任務的艱巨性和緊迫性,房屋安全鑑定總站積極做好車輛、物資器材、作業工具和個人防護用品的準備工作,組織精兵強將,抽調15名同志成立了6個檢查組,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
在4天的時間裡,檢查組共完成37個村莊的524戶,總計2721間房屋的危險排查工作,涉及受災村民2079人。全體技術人員克服了災區地域偏遠、天氣炎熱、地勢險惡等困難,很好地完成了現場排查工作,並在最短時間內對排查結果進行統計,為北京市下一步搶險救災工作的部署及實施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房屋安全鑑定總站在此次危險房屋排查工作中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高效、科學的技術實力,獲得了北京市住建委及災區相關各方的一致好評。
龍門台舊村改造測試
根據牛有成副市長視察龍門台村整體改造成果時的講話精神,對北京市房山區龍門台村新建村民住宅上安裝的太陽能採暖系統的性能進行監測。在系統上安裝必要的電錶、熱量表等裝置,並在室內放置了溫度自動記錄儀等,測定了供熱系統的供熱量,計算得到了太陽能系統的貢獻率。確定了本太陽能和電鍋爐聯合冬季採暖系統的性能,提出了改進意見和建議,為北京市太陽能採暖和熱水系統的套用提供了良好的參考。

遠景規劃

增強科研力量,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體系。
科研力量薄弱,是制約我所科研工作發展的主要因素。通過招聘全職職工、外聘兼職專家、與企業交流合作等多種形式,充實科研所的科研力量,增強科研能力。五年內專業技術人員擬由現在的56人增加至70人左右,著重引進和培養結構抗震、節能、設備研究方面的學科帶頭人2人,博士5-8人,力爭實現擁有博士10人以上。
現有條件下,實現三個領域分專業每年新立項課題2項,在研課題4項。全所年均發表論文10篇。
整合所內資源,創造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環境,建立促進機制,從而形成完善的科技創新及科研項目成果推廣、轉化、套用的保障、鼓勵和推進體系。
申辦新的技術服務資質,經營性收入翻一番。
儘量爭取申辦各項技術服務的資質,如工程設計資質、綠色建築諮詢資質等。科研所已取得實驗室計量認證資質及建築能效測評等資質,已具備對外開展相應技術服務的能力,積極拓展服務渠道,擴大服務範圍,提高服務水平,實現五年內經營性收入翻一番。
理順內部管理機制,建立和諧組織。
改變內部管理不暢的局面,進行內部機構改革調整。發揮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建立和諧團隊,形成愛崗敬業、爭創佳績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