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一所民族寄宿與走讀雙軌制國小。學生有以回、漢、滿、蒙等11個民族。國小沿著“辦‘規範+發展’的學校,育‘合格+特長’的人才”的特色之路發展前行,多次被評為全國少先隊工作先進單位。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是崇文區歷史較長的學校之一。最早創立於宣統元年八月(1901年)校址在崇文區雷家胡同,當時叫清真國小。建校初期僅有學生20名,教師1名。1932年學校改名為西北第二國小,學生增至200多人,教師16名。教學內容以一般文化課為主,阿文課為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
- 創辦時間:1901年
- 所屬地區:北京
- 類別:國小
- 學校類型:民族學校
- 學校屬性:公辦
- 主要獎項:全國少先隊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歷史,學校經歷,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學校榮譽,
學校歷史
百年老校 世紀弦歌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是崇文區歷史較長的學校之一,也是崇文區唯一的一所民族學校。它始創立於1909年8月的東花市清真寺內,是在當地回教民眾的期盼下應運而生的,初建時名為“清真第五學堂”。1910年2月,清真第五學堂在《正宗愛國報》上刊登了招生廣告,提出回漢多教,開通風氣的辦學主張。當時學校已有八十餘名學生。
之後曾更名為“北平清真第二國小”,1932年學校又改名為“西北第二國小”其間,學校廣泛參與社會活動,增加社會實踐,在當時成為最受關注的民族國小之一。1940年,西北第二國小正式更名為“穆德國小”,由於學校學生驟增,辦學條件急需改善,當地回教會眾紛紛解囊相助,1941年,馬連良、侯喜芮、張君秋等還曾兩次襄助義舉,為新校舍的興建義演募款。1943年11月,位於花市灶君廟的新校舍終於落成,穆德國小六百餘師生同一百餘位來賓參加了盛大的落成典禮。1956年穆德國小更名為“東花市一小”,此名一直沿用至1989年。
新教學樓的建成說明了黨對民族教育的重視,它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它振興了民族教育,它點綴了東花市小區,它加快了回小深入改革的步伐。
學校經歷
1956年政府接管穆德國小。同年大華及穆興國小併入。學校添置了圖書、各種教具、儀器和體育器械,更新了課桌椅,改善了辦學條件。
1960年4月2日改名為北京市崇文區東花市國小。
1979年政府投資對經歷了近40年的校舍進行了修整加固。
1988年為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學校重新將校名恢復成“崇文區回民國小校”。李秋農任名譽校長。
1989年4月3日在市區政府的支持關懷下,陸宇澄副市長和市區領導親臨現場辦公,決定對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民族老校進行更新改造,市區政府投資200萬元,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建成了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化的學校。如今的回民國小教學樓是以綠色為主的拱形裝飾結構的教學樓。它加快了回小深入改革的步伐。寬敞的樓道內掛著展示各民族團結的壁畫、世界偉人、勞模、英雄人物的畫像。教室明亮乾淨,每間教室面積為54平方米,配有閉路電視、投影儀、可容納四五十個學生,鋼窗、暖氣、桌椅配套。學生們在良好的育人環境裡學習、生活。
2001年為辦好崇文區唯一一所民族寄宿制國小,區教委再一次投資近二百萬元進行校舍的改擴建工程,到年底擴建工程竣工時,學校不僅有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還將有一座舒適溫馨的學生宿舍樓,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實行走讀、寄宿雙軌制的學校。
辦學理念
學校的辦學宗旨:創辦一所高品質精品民族校
辦學理念:追求和諧 享受快樂
校風:勤 慎 誠 敬 文明行
教風:嚴 新 實 活 師求博
學 風:知 情 意 行 生有樣
辦學特色
高年級是學校開門辦學的視窗,國際間的橫向交流和國內民族交流,已經成為最受高年級學生歡迎的文化學習內容。學生們屢次榮獲全國、北京市級舞蹈、科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英語、繪畫、書法等榮譽。即將開班的思維創新、文學藝術、語言體能三個特色班,已開始籌備。
學校榮譽
全國少先隊工作先進單位
教改先進集體
教育科研課題成績優異校以及北京市文明單位
北京市文明禮儀示範校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先進單位
北京市健康促進學校
北京市校園健康教育活動先進集體
北京市少先隊基礎建設規範化視窗學校
首都先進少年軍校
市區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