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78年11月3日,北京市園林局上報市基本委員會,申請成立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
1979年3月2日,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籌備組成立,多方徵求意見,最後決定將所址定在龍潭花圃。4月30日舉辦了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成立大會。
1994年4月下旬,研究所遷至朝陽區花家地南街工程全面展開,經過研究所職工兩個月的共同努力,在51043部隊的幫助下,至6月底完成。
2014年1月,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更名為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
2016年,被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財政局評為北京市高水平科研院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7年7月,研究院共有在職職工145人,其中博士21人,碩士36人;教授級高工14人,高級工程師36人。
研究院共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北京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計畫入選者2人,北京市優秀人才資助計畫入選者2人,另有10餘人次獲得全國建設系統勞動模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先進工作者,首都綠化美化先進分子,北京市青年崗位能手,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北京市經濟技術創新標兵,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10餘人在國際及國內學術組織任職。
中國園林(造園)專業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汪菊淵先生為第一任所長,著名風景園林學家李嘉樂先生為第二任所長,園林界知名學者陳自新先生為第三任所長。
在職正高級職稱專家(14位):李延明、
趙世偉、
任桂芳、叢日晨、韓麗莉、董愛香、王艷春、李芳、王建紅、馮慧、周燕、李新宇、秦賀蘭、張西西。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7月,研究院下設6個科技研發部門,3個成果轉化部門,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是北京園林綠化行業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通過中國計量認證(CMA)的機構。
研究院與北京林業大學共建城鄉生態環境北京實驗室,建有京津冀古樹名木保護研究中心、城市樹木健康評價及復壯技術研究中心、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科學觀測研究站、大樹實驗站、建築覆土綠化實驗站、模擬道路立地環境行道樹觀測實驗站、天敵昆蟲繁育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
科技研發部門(6個):園林樹木研究所、花卉研究所、月季研究所、園林生態研究所、園林植保研究所、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所。
成果轉化部門(3個):園林綠化檢測中心、園林科技培訓中心、園林科技交流合作中心。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化植物育種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園林綠地生態功能評價與調控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硬體設施
截至2017年7月,研究院建有2個總面積460畝的彩葉植物中試基地;科研溫室15000餘平米,科研儀器設備原值近4000萬元,其中包括單價5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19台。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7月,研究院共承擔了國家科技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計畫項目、北京市科技計畫課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技項目近100項,局級科技項目近200項,各級技術服務項目100餘項。
研究院共獲各級科學技術獎224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部級70項,局級150項;起草各類標準41項;獲得國家專利13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3項;自育品種中3個獲國際植物新品種登錄證書,6個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證書,28個獲北京市林木良種證書。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北京航空遙感綜合調查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3項):北京市生態系統特點與環境規劃研究、棒狀被膜長效樹肥、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
學術刊物
《北京園林》
《北京園林》是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與北京園林學會聯合主辦的園林行業綜合性期刊,也是園林學會的會刊。主要刊登城市園林綠化、園林規劃設計與施工、園林植物的引種與栽培技術、草坪與地被植物、園林生態、植物保護與病蟲害防治、節水園林與節水技術(中水的套用、滴、噴灌技術等)、園林機械、園林古建、園林史志(園林歷史和文化)、園林賞析和中國之外園林行業相關領域發展的譯文以及有關“綠色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方面的學術論文、學術研究、學術動態、科研成果、技術經驗、科普知識及相關信息等內容。
《園林科技》
《園林科技》是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學術內刊,主要欄目包括園林論壇、園林植物、園林生態、植物營養、養護管理、規劃設計、園林工程、園林文化、科技動態、信息報導等。
文化傳統
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院徽外部為右上角存在一個缺口的圓,缺口部分為研究院英文簡稱BILA。
圓內為兩株松柏,松柏為常用的園林作觀賞樹種,勾勒出了園林元素,象徵著研究院市屬園林綠化行業公益性科研院所的基本屬性。
同時,兩株松柏形似“北”字。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張賀軍
院長:李延明
總工程師:趙世偉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院長:任桂芳
副院長:叢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