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宮廷補繡源遠流長、深厚精湛、用料講究,主要原料是綾、羅、綢、緞、絹等。工藝製作主要有畫毛縫、剪紙板、貼棉、開紗、撥花、攢活、繡花蕊、紡織、勻針、刺繡等環節。北京宮廷補繡俗稱絲綾、堆繡。源於遼金,奠基於元,盛於明清,是我國古老的刺繡技藝,與唐代“堆綾”、“貼絹”技藝的結合與發展,它是用天然的植物纖維(棉、麻、絲)為材料,用浮雕、編織、刺繡、縫綴、堆貼、抽絲等多種技藝結合的裝飾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宮廷補繡
- 別稱:絲綾堆繡、布貼畫、布堆畫
- 起源朝代:遼金
- 盛行時期:明清
歷史發展,製作材料,代表人物,
歷史發展
從歷史上看,歷代都由宮廷設定專門機構組織繡品生產。遼時設有“燕京院使”,金時設有“紋繡署”,元代設有“紋繡總院”,明代設有“御用監”,清代在內務府設有織染局。皇帝、皇后、太子、王妃及各級官員的服裝全都用補繡製作。補繡還運用到佛堂裝飾,室內裝飾及日用品。其選料精緻而貴重,用工細膩,製作不惜工本。繡品豪華富貴,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形成獨特的北京宮廷補繡。北京雍和宮珍藏的國家一級文物《綠度母補繡像》是乾隆皇帝的母親率宮女製作供奉的,已有200多年歷史。
北京宮廷補繡源遠流長、深厚精湛、用料講究,主要原料是綾、羅、綢、緞、絹等。工藝製作主要有畫毛縫、剪紙板、貼棉、開紗、撥花、攢活、繡花蕊、紡織、勻針、刺繡等環節。
北京宮廷補繡源遠流長、深厚精湛、用料講究,主要原料是綾、羅、綢、緞、絹等。工藝製作主要有畫毛縫、剪紙板、貼棉、開紗、撥花、攢活、繡花蕊、紡織、勻針、刺繡等環節。
製作材料
鳳尾紗色板
鳳尾紗:是一種染經織緯的棉布,其上有呈條帶形的暈染圖案,它的顏色由淺入深,有一種
漸變的效果,鳳尾紗是北京特有的一種紗,像鳳凰的尾巴一樣美麗,所以稱鳳尾紗;鳳尾紗這種原材料的運用,使得絲綾堆繡工藝更加錦上添花。它與其它的絲織物比較起來色彩更加豐富,用這個鳳尾紗作材料,在其他堆綾工藝中還沒有見到.
粗布:用袋裝染料直接高溫染製成各種顏色,由巧手婦女剪貼而成.
純色棉布、各種印花棉布、絲綢、綾等
在傳統民間剪紙、刺繡、壁畫、布貼工藝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就地取材,採用不同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通過布縫和補花布飾手工藝,創造出畫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貼畫.所謂布縫,就是大面積的拼貼,包括貼塊、縫合、鑲花和拼接;所謂補花,就是小面積的花飾紋樣點綴,即在一塊底布上貼、縫、鑲上有布紋樣的布片.
代表人物
北京宮廷補繡近現代傳人李開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崔潔、北京工藝美術大師賈大雙等人,繼承了北京宮廷補繡技藝,製作了很多珍品精品,有的作為國禮贈送給聯合國和國際友人,有的獲全國或北京市金獎。近年來,由於資金和原材料短缺、人才外流或老化,北京宮廷補繡已瀕臨失傳,必須及時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