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園自然保護小區重點保護區域面積約為42.5公頃,涵蓋未名湖區、勺海、西門魚池、鳴鶴園、紅湖、鏡春園、朗潤園、燕南園和西門外蔚秀園的水域和次生林,其中部分區域會停止清理枯木、落葉,不打除草劑或農藥。
2021年,北大校園裡已監測到高等植物超過600種,鳥類230多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胸鵐、金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雀鷹、紅角鴞、鴛鴦等。還有獸類11種、魚類26種、兩棲爬行類11種、蝴蝶27種、蜻蜓26種。2023年,監測到淡水螺4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校園自然保護小區
- 面積:42.5 公頃
建設背景,治理與論證,工作內容,所獲榮譽,生物多樣性數據,
建設背景
2003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下的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王昊老師在他開設的“生態學研究方法與案例”研究生課程中,將在校園裡實踐課程上教授的生態學調查研究方法作為課程作業提出,參與課程學習的同學們正式開啟了北大校園生物多樣性監測記錄。同年,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劉鴻雁老師也不約而同開始在校園裡開展常規的物候監測。
緊接著,2004年,北大十佳學生社團、北京大學學生綠色生命協會在朱小健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確立了校園鳥類調查監測、校園物候監測、校園水體生態監測等常規工作的方法學,並且納入到了社團日常活動中。
如今,綠協每周會開展鳥類、植物和物候監測各兩次。以物候監測為例,一路上,領隊會帶領大家觀察植物,記錄物候狀態,比如開花、結果、長新芽了,以及如何識別植物物種、背後有什麼故事等。
治理與論證
校園保護地的建設和論證過程,也體現了由北大學生、教師、專家、校友等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經前期多次論證之後,2018年6月1日,北京大學再次召開保護校園生物多樣性論證會。
工作內容
保護小區的工作主要包括三部分:校園生物多樣性監測、校園遊憩管理和校園生物多樣性管理。其中,校園生物多樣性管理將小區劃分為4個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育區、重要物種棲息空間、水體和園林景觀區。
“自然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小區’最大的不同不是面積大小,而是保護主體的不同。自然保護區實行的是國家或地方政府依法對有保護價值的陸地和水體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的制度,自然保護小區則是本地居民和社區自我管理的自然保護工作機制,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參與性。“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老師張曉川說。
所獲榮譽
2021年9月27日,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單。
生物多樣性數據
2023年8月底,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路(GBIF)發布了北京大學未名湖的四種淡水螺 —— 梨形環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角形環棱螺(Bellamya angularia)、方格短溝蜷(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堅環棱螺(Bellamya lapillorum,Accepted Name:Sinotaia quadrata)四種淡水螺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