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

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隸屬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成立於2005年4月10日。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所長為林兆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
  • 隸屬: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 成立時間:2005年4月10日
  • 所長:林兆華
  • 主要目的:摸索與建立新的教學模式等
  • 方向:以戲劇舞台藝術實踐為主
概況,林兆華,願景,教學,

概況

創立伊始,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即明確“摸索與建立本土化戲劇教育模式,培養年輕優秀的高級戲劇人才,追求有創造力、生命力以及真正屬於中國人的現代戲劇”之宗旨。成立大會上,北大副校長吳志攀說,“一個優秀的綜合類大學如果沒有戲劇學科將是一個遺憾,很多國家語言中最漂亮的語彙都濃縮在了戲劇中。”具有較高知識素養的戲劇人才的匱乏是目前制約中國戲劇發展的最主要弊端,濮存昕說:“中國戲劇是一個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空間,如果把戲劇比做森林,那么目前戲劇所面臨的危機是因為樹木不夠多,而樹木就是人才,因此人才是戲劇繁榮的標誌。”
排練排練
在上午的開幕儀式上,吳志攀副校長、葉朗教授、程朝翔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詞,祝賀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正式成立,並對過去一年中戲劇研究所的成績給予鼓勵。隨後,由吳志攀副校長宣布“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正式成立”。在隨後的主題發言中,孟京輝、濮存昕、過士行、宋丹丹、李六乙,以及來自法國法蘭西喜劇院的藝術總監Jacques Lassalle和來自美國的導演Joseph Graves,分別對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表示了祝賀。
在本次論壇上與會者圍繞著中國戲劇的缺失、中國戲劇需要什麼樣的戲劇人才、北京大學如何探索建立自己的戲劇學科、市場的娛樂化與戲劇的藝術化這四個主要論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這些論題涉及當今戲劇發展、藝術人才培養的熱點、核心話題。

林兆華

現任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等兼職與客座教授。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1984年至1998年任北京人藝副院長。他早期作為演員進入北京人藝,70年代末開始擔任導演,至今已導演約七十部舞台作品。林兆華在80年代初期至中期與劇作家高行健的合作《絕對信號》(1982)、《車站》(1983)、《野人》(1985)引發中國80年代的實驗戲劇風潮,這些作品從戲劇文學、劇場形式和思想內容都突破傳統中國式的現實主義戲劇,正式開啟中國當代戲劇進入現代主義階段的大門。從90年代起,他與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過士行合作《鳥人》(1993)、《棋 人》(1995)、《魚人》(1997)、《廁所》(2004)、和《活著還是死去》(2007)等劇目,這些作品被視為對中國當代社會發出最深切的反 省,引起國內外文化界的關注。 林兆華的作品風格類型趨於多樣化,包括現實主義風格話劇、前衛劇場、戲曲和歌劇等。他在各種類型與風格中都創作出了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作品,例如農村題材的《紅白喜事》(1984)已成為學界公認的80年代現實主義話劇代表作;而《野人》(1985)和《狗兒爺涅盤》(1986)將文學意識流轉 化成舞台自由敘述方法,成為80年代開創中國當代前衛戲劇的力作。
所長林昭華所長林昭華
為追求藝術的獨立性,林兆華於1990年成立了林兆華戲劇工作室,是中國少數的獨立戲劇團體之一。他於工作室中創作了許多前衛劇場風格的舞台作品,使林兆華戲劇工作室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現代戲劇團體,工作室的重要作品包括《哈姆雷特》(1990)、《羅慕洛斯大帝》(1992)、《浮士德》(1994)、《三姊妹·等待戈多》(1998) 、《故事新編》(2000)、《理查三世》(2001)、 《櫻桃園》(2004)和《建築大師》(2006)等,這些作品在劇場形式上打破了傳統戲劇和現代戲劇、與不同類型藝術間的界限,它們最為人注目的是林兆 華在舞台視覺上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空靈美感,同時透過這些作品,林兆華也逐漸發展出其特有的導演語彙與理念和表演美學,包括“無時空戲劇”觀念、“雙重結構戲劇”的導表演方法,以及多種東方的表演敘述方式。林兆華其它重要作品還包括:話劇《二次大戰中的帥克》(1986)、《北京人》(1989)、《茶館》(1999)、《風月無邊》(2000)、《趙氏孤兒》(2003)、《白鹿原》(2006);京劇《宰相劉羅鍋》(2000) 、《張協狀元》(2003). 《連升三級》(2005)、交響京劇《楊門女將》(2005);徽劇《蔡文姬》(2002)、崑曲廳堂版《牡丹亭》(2007);歌劇《夜宴》、《狂人日記》(2003)等。
自80年代中期起,林兆華的作品開始受邀至海外演出,如《北京人》、《哈姆雷特》、《故事新編》、《理查三世》、《狗兒爺涅盤》、《阮玲玉》、 《茶館》、《鳥人》等,陸續應邀到莫斯科、柏林、美國、東京、香港、新加坡、台北等地演出。他本人也曾受邀到德國塔利亞國家劇院導演《野人》、日本新國立劇場導演《棋人》、和美國中央城市歌劇院執導歌劇《李白》。此外,他也經常應邀參與國際戲劇活動,如歐洲各大著名戲劇節和戲劇學術活動,其間和各國重要戲 劇大師互動與交流,如彼得布魯克、海勒穆勒、李布魯 (Lee Brue)、鈴木忠志、太田省吾、李名覺、黃哲倫等。
林兆華亦經常性邀請歐洲重要劇場導演和團體到中國進行排演和戲劇工作坊,如德國著名導演托馬斯沃斯特馬雅、法蘭西喜劇院前藝術總監雅克拉薩勒、法國圓點劇團、英國歐劇團、法國夏日風戲劇節工作坊等等。同時他也策劃和擔任大型藝術節的藝術總監,如中國國家話劇院國際戲劇節《永遠的契訶 夫》(2004)、《永遠的易卜生》(2006)等。
林兆華1987年起受邀成為國際布來希特協會會員,由於他在華文戲劇世界的重要性,他的名字自80年代起即陸續被亞洲、美國和英國的世界名人錄 與百科全書等收入詞條,包括《世界名人錄》、《世界傑出領袖錄》、《國際傳記錄》、《國際傳記辭典》和《當代華人文化百科全書》等。

願景

百年來,北京大學不僅是中國學術研究的重鎮,同時也在不同領域帶動中國現代歷史和各社會層面的發展,話劇在中國的開展即與北京大學20世紀初的文化運動有密切關係,在前人的基礎上,我們希望北京大學能成為將中國戲劇推向新的美學境界的主要動力。
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的主要目的如下:一、摸索與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年輕優秀的高級戲劇人才;二、追求有創造力、生命力以及真正屬於中國人的現代戲劇。
演出海報演出海報
長期以來中國話劇的發展缺乏對本土藝術傳統的建設,從表、導演教學到整體話劇創作方法仍是沿習西方的模式,這使話劇在美學上缺乏文化的主體性,我們認為中國要建立屬於本土的現代戲劇,就必須要從表、導演、創作和美學上建立屬於中國的表、導演學派和戲劇教學模式。當今中國戲劇商業化和庸俗化傾向使中國戲劇越來越喪失創造力和生命力,加之年輕的、具有創造力的、高知識水平的戲劇人才嚴重缺乏,這將在未來更加劇僵化戲劇發展。
為此,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將試圖提出和探索本土化戲劇教育的改革,並結合新的教學計畫進行戲劇實踐和理論的雙重訓練,包括編劇、導演、演員、舞台美術暨燈光設計、戲劇評論者等,有針對性地培育新的戲劇人才,使他們能在戲劇實踐和理論知識方面達到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
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的方向以戲劇舞台藝術實踐為主,側重於導演、表演以及戲劇文學,其教學思路是將理論教學內容融入戲劇實踐當中,教學過程和藝術實踐過程同步進行。而研究所的教學方針,一方面尊重和學習傳統,另一方面鼓勵發展新的藝術觀念和形式。

教學

以往的戲劇教學體系是將教學和實踐分離,林兆華提出了把教學內容融入戲劇實踐當中的教學理念。林兆華說:“研修班將是一個混合班,根據個人的愛好和特長,選擇編劇、導演、演員、舞美、燈光設計以及戲劇評論等專業,一起授課,一起排戲實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避免各專業互相隔閡的壁壘。”值得一提的是,學習期間,除國內最優秀的藝術家郭文景、孟京輝、易立明、梁冠華、徐帆等前來授課外,法蘭西戲劇院的著名導演、巴黎高等國立戲劇學校資深教授、斯特拉斯堡戲劇院院長、德國人民劇院藝術總監、紐約大學戲劇系著名戲劇學者等國際戲劇界有影響的人士也將來為學生做講座。每學期都會排演至少兩台能夠進行公演的大戲輔助教學,這其中除由林兆華執導外,還會聘請其他有經驗有個性的導演帶領學生進行戲劇實踐,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和創造力。
彩排彩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