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大熊貓和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大熊貓和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大熊貓和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是1991年成立的科研教學中心,研究主要集中在保護生物學領域,特別是瀕危動物的保護。中心在野生大熊貓及白頭葉猴的保護中取得了多項重要的成果。目前,招收和培養動物學專業博士生和碩士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大熊貓和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
  • 簡稱:北大大熊貓研究中心
  • 創辦時間:1991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理工
  • 屬性:211、985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主管部門:教育部
  • 國家重點學科:1
  • 博士點:動物學
  • 研究方向:保護生物學
簡介,發展背景,大事記,

簡介

北京大學大熊貓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成立於1991年,由潘文石教授和呂植教授以及他們指導的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組成。

發展背景

中心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從1984年開始,中心的主要負責人潘文石教授就帶領一支由他指導的北京大學多學科的青年教師研究生隊伍對野生大熊貓生存適應的問題開展了廣泛的研究。經過十幾年艱苦的野外研究,近年來中心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他們發現了海拔1350米的等高線是維持秦嶺大熊貓繼續生存的、中高山大熊貓--森林生態系統和該地區低山的山地農業生態系統的分界面,闡明了秦嶺中段南坡的中高山地區不容易遭受人類毀滅性地破壞,從而成為一個生物多樣性自然避護所的原因。他們發現了野生大熊貓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方式、婚配製度以及某些避免近親交配的機制。他們首次分析了現存大熊貓種群在總體上的遺傳組成,發現作為一個地理群體的秦嶺大熊貓的DNA多樣性也還沒有下降到近親繁殖的程度。最重要的是,他們以充分的事實為根據,樂觀地估計秦嶺大熊貓仍有一個充滿希望的前景,及時提出保護這個物種的辦法。這些年來,中心始終密切結合中國國情,探討了以大熊貓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責任、科學研究的作用以及社會倫理道德的問題。中心以探討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基本結構和秩序為己任,並把這種研究看作了解生物多樣性現況和處理生態學危機的關鍵。這些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公認,被譽為保護生物學領域的前沿。
北京大學大熊貓和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

大事記

1980年起,潘文石在臥龍和秦嶺的野地中對野生大熊貓進行了長達17年的研究,深入了解野生大熊貓的生存方式及生存壓力,弄清了大熊貓瀕臨滅絕的真正原因,為國寶大熊貓保存了一片自由安寧的棲息地。[1]關於大熊貓,潘文石創下了許多世界第一:第一次發現了野生大熊貓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方式、婚配方式;第一次發現了大熊貓的DNA多樣性還沒有下降到近親繁殖的程度。
1987年,北大主持的“大熊貓生物學研究”獲國家教委科學進步一等獎。
1990年,北大主持的“秦嶺大熊貓的生態研究”獲國家教委科學進步二等獎。
1990年,《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獲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1991年,北京大學大熊貓和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成立。
1991年,《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究》,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成立。1996年獲得了由荷蘭王子頒發的保護野生生物——諾亞方舟金獎,並被邀請攜妻女到荷蘭領獎,潘文石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1996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同事開始研究白頭葉猴。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林業部合作,作為WWF的中國物種保護區項目負責人,呂植在四川平武縣主持一個項目,借鑑國外的成功做法,將環境保護和當地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最終達到了“魚和熊掌”兼而得之的目的。
1999年,北京大學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教授呂植作為“世界上和大熊貓最親近的人”被《紐約時報》譽為未來中國值得關注的6位青年人物之一。
2000年10月,中國民主同盟會員、北京大學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教授、潘文石在美國接受保羅·蓋地野生動物保護獎,不久又獲得福特汽車環保獎。
2001年6月8日,北京大學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落成。
2002年,北京大學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教授呂植創辦了保護國際中國項目辦公室,開始用創新的思路和手段整合科學、政策和市場的優勢來解決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她堅持行走在中國自然保護的最前沿,用文章和同樣出色的攝影作品展現自己關於自然保護的思考。
2003年,北京大學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教授呂植成為CI(保護國際基金會)的中國項目代表。
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潘文石了又解到有"海上大熊貓"美譽的中華白海豚也同樣面臨著生存危機,於是,他的研究計畫上又增加了一項--現代化工業化浪潮下中華白海豚的生存之路。
2004年10月,北大團隊實地調查開始。6個調查組歷時一個月,調查了甘孜州的德格、丹巴、理塘、雅江、道孚、鄉城6縣的74座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寺廟,共獲得68座神山和6個聖湖的地理數據信息。據測算,神山聖湖的面積約占所調查區域幅員面積的 51%。
2005年,在紀錄片《熊貓虎子》中,潘文石講述了大熊貓“虎子”成長的過程,引發國人極大關注。
2007年,潘文石登上CCTV《大家》,講述《野性的呼喚》。
2008年的“生態文明貢獻獎”授予了北京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潘文石教授,對他二十五年來在國家珍稀動物研究和保護領域為推動中國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改善以及可持續發展所做的重大貢獻給以充分肯定。
2009年3月和4月,北京大學與四川省林業廳合作,開展了四川省大熊貓孤立小種群調查工作。
2009年10月,潘文石還有一個意外重大發現:在廣西江州木欖山附近山洞中偶然找到了距今約11萬年的早期現代人下巴頦。這個發現足以證明左江流域過去是早期現代人類的伊甸園,同時也為現代人多起源學說提供了新的有力證據。
2010年3月,潘文石教授獲得由鳳凰衛視等海內外十餘家知名華語媒體機構推選的“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以表彰他在野生動物研究、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作出的積極努力與突出貢獻。
2010年是中國開展野生熊貓科研保護工作30周年。潘文石和呂植將19年來對虎子一家跟蹤拍攝的影像資料交給旅遊衛視進行製作,形成了中國首部講述野外大熊貓生存狀態的紀錄片,並將於周一晚上10時30分開播。
2011年1月,北大評選出5名感動北大人物,中國野生大熊貓研究和保護的先驅者之一、素有“熊貓爸爸”之稱的潘文石榜上有名。
2012年1月,潘文石獲“廣西十大綠色人物”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