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於1988年4月,第一任主任為費孝通教授,第二任主任為潘乃谷教授。2000年1月,重新組建為“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前者仍然保留原有的組織結構和編制,後者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社會學基地,主任邱澤奇教授,副主任劉世定教授、馬戎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
- 所屬大學:北京大學
- 成立時間:1988年4月
- 下設機構:城鄉社會發展、社會學理論研究室
概況
研究方向
中國社會運行機制與發展
中國社會運行機制與發展研究是中國社會學自20世紀70年代末恢復以來,以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為背景,以現實問題為核心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從傳統上來說,它在一定程度上接續了中國社會學家在20世紀20-30年代開始的對農村社會的調查和研究;就理論而言,它和形成於西方社會科學界的發展社會學、經濟社會學、新制度理論等有密切的聯繫。不過,有不少問題是中國學者的早期研究和西方的現有理論中未曾或很少涉及的。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社會學理論和方法是社會學學科得以確立的核心內容。一門科學學科,也就是對一系列概念、理論命題和預設條件以及研究方法的系統集成。理論和方法的系統性,標誌著學科的成熟程度;理論與方法的發展潛力,標誌著學科的發展潛力。因此,加強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對社會學學科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中心”在社會學理論研究方面的特色是,強調理論和中國社會現實研究之間的有機聯繫和對話。這種有機聯繫和對話,不是籠統地判定某個理論適合於或不適合於中國社會,也不是現成理論的中國資料注釋,而是深入探討理論命題存在的條件,並通過對現實社會特別是中國社會的研究,來深化對理論命題和條件的認識,從而推進理論的進展。
社會人類學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以對中國社會的研究為基礎,探討社會(文化)人類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核心分支領域的理論和方法,探索理論研究、經驗研究和套用研究相互結合之學術道路。
社會(文化)人類學在國外各主要國家,作為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國際學術界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我國自從將人類學列入社會學的二級學科之後,社會(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學密切合作,在漢人社區及文化研究、少數民族發展研究等領域,已經做出了很多研究,有了較為深厚的學術積累。
社會(文化)人類學以世界各地的社區、地域和族群文化為研究對象,採用長期深入實地的研究方法和跨文化比較研究的方法,探討社會及文化的變遷和各種相關的基本問題,對於各民族間的和睦相處,國家和地方社會的關係,跨文化的溝通和對話,化解各類社會矛盾與衝突,促進國計民生和少數民族的發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鑑和套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