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

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

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成立於2010年8月。中心是中國首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它的成立旨在推動公共外交領域研究,向政府公共外交實踐提供智力支持,提供公眾參與公共外交活動的平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
  • 機構類別:研究中心
  • 地點:北京
  • 成立時間:2010年8月26日
研究中心-成立,研究中心-支撐,

研究中心-成立

北京外國語大學2010年8月26日下午在外研社九層會議室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告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成立和公共外交國際論壇舉辦的有關情況。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陳雨露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永輝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孫萍老師出席發布會。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環球時報、中國日報、國際先驅導報、香港文匯報、中國教育電視台、人民網、中國網、央視網等近40家媒體出席新聞發布會。黨委副書記文君主持新聞發布會。

研究中心-支撐

北外成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要立足於幾個方面優勢:
一是有著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的優良傳統,始終以“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為光榮使命;
二是擁有突出的外語語言優勢,可為公共外交提供語言支撐;
三是不僅具有多語種的學科優勢,還形成了中國語言文化、國際關係、新聞傳播、國際商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體系,可為公共外交研究提供相關學科支撐;四是師生在科學研究和教學過程中,了解各國文化特點和文化習慣,有助於推進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為公共外交提供文化支撐;五是積極參與多語言服務中心、110、 120等緊急外語服務、孔子學院、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設,積累了豐富的公共外交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
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是一個開放式的研究平台,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到中心的建設中來。中心聘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同志擔任名譽主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孫萍老師擔任執行主任。同時,中心還要立足北外校友資源,充分發揮有著豐富外事工作經驗的校友的參與積極性(資料來源:陳雨露校長)。
北京外國語大學之所以在公共外交研究領域舉全校之力,要做這件事情,主要給予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呼應國家戰略的需要。去年的7月份,中央召開了第11次中國駐外使節的會議,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在講話當中,他第一次代表中央提出要加強中國的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開展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紮實的傳播中華的優秀文化。對於北外來說,把中國介紹給世界,這是主席和總理當時給北外的一個傳統或者一個主要的任務,所以形成了北外七十年建校的優良傳統、鮮明特色和主要使命。建校70年來,北京外國語大學已經培養了7萬多名校友,這7萬多名校友絕大多數都活躍在外交、外事戰線上。其中,包括400多位中國駐外大使,現任中國駐外166位大使裡面有90位是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所以,北外這樣的傳統使得在歷史上、在70年的建校歷程當中把中國介紹給世界始終是北外的一個主要的使命。這7萬多名校友為中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國際交流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所以,在公共外交領域裡,北外也理所應當的作為政府外交的拓展也應該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二,公共外交更加需要語言的支撐。現在北外開設的外國語專業一共提供49種外國語言,在全國高校當中排名第一。原來我們覺得學了英語、法語、德語等等主要語言就能夠進行外交活動,但是隨著中國地位的提升,隨著中國全面的進入國際舞台,中國的全球外交活動範圍越來越大,涉及的國家越來越多,涉及的對語言的要求、對非通用語種的要求更多。所以北外作為全國開設語種最多的大學有這樣的優勢。同時,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未來十年的發展規劃,也是根據國際慣例和國際經驗,一個大國通常都要培養100種左右的語種的人才。所以,我們在未來的十年當中,北外開設的語種還會大幅度的增加。這為我們國家的外交事業,包括政府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都提供語言的支撐。
第三,公共外交是相對於政府外交和民間外交而言的。政府外交主要是政府對政府的官方外交,民間外交是民間對民間,NGO對NGO之間這樣的外交,公共外交主要指的是政府對公眾之間的外交,也就是說,政府為了提升本國的國際形象而對於其他國家的公眾展開的一種外交活動,它是以文化傳播為主要的內容。我想,公共外交除了語言之外還需要相關學科的支撐。北京外國語大學有兩大學科群,除了剛才我講到的49種外國語言的學科群之外,還有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國際關係學院、新聞傳播系、國際商學院、法學院等等,這些學科也已經建設了10年,有的10多年,也造就出一批中青年學科隊伍。所以,在相關學科支撐方面北外具有了一定的基礎。
第四,公共外交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研究,不是說純粹從理論道理論。二戰以後公共外交的興起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我們講公共外交主要是提升軟實力的途徑,提升一個國家文化影響力和話語權的主要途徑。作為軟實力來說,一方面文化和價值觀要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還要有在制定國際標準、國際規則方面有話語權。同時,還要找到適合於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的能力。對於北外來說,在這些方面我們有一定的優勢和基礎,因為文化本身是一種資源,它必須要找到合適的傳播方式。作為北外來說,我們在科學研究、教學過程當中,北外的教師並不純粹是教語言,同時也在研究各個國家的文化,各個國家的文化習慣、各個國家的文化特徵。所以,如何將中國的文化,將中國的古老的文化資源,將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成功的當代的發展模式能夠以一種比較合適的、容易被別人接受的方式得到傳播,我想我們的教授們有這樣的研究基礎,同時他們也有和這些國家交流和共同研究的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