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技術轉移模式研究》是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賀艷,許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技術轉移模式研究
- 作者:賀艷 許雲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4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010174099
《北京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技術轉移模式研究》是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賀艷,許雲。
《北京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技術轉移模式研究》是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賀艷,許雲。內容簡介本書從巨觀層面描述了北京地區大學和科研院所技術轉移的現狀,認為技術轉移的過程是科技成果深度挖掘的過程、政產學研金介協同...
5. “中國省際製造業收斂與省際經濟成長分異研究——來自部門生產率增長與跨部門資源再分配的視角”,《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0年第4期。6. “中國經濟質量發展的推動力:結構調整還是技術進步”,《經濟學家》,2020年第6期,第二作者。7. 無接觸經濟:“曇花一現”還是大勢所趨,《人民論壇》,2020年第18...
——基礎架構。發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在推動技術轉移中的重要作用,以統一開放的技術市場為紐帶,以技術轉移機構和人才為支撐,加強科技成果有效供給與轉化套用,推動形成緊密互動的技術轉移網路,構建技術轉移體系的“四梁八柱”。——轉移通道。通過科研人員創新創業以及跨軍民、跨區域、跨國界技術轉移,...
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可以通過建設產學研合作平台、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方式,吸引企業科技人才兼職。研發機構、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可以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經所在單位同意,通過離崗創業、在崗創業或者到企業兼職等方式,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並按照有關規定取得合法報酬。第二十一條 本市鼓勵企業加大對科學技術研...
支持企業牽頭會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技術交叉許可、建立專利池等方式促進技術轉移擴散。加快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探索共性技術研發和技術轉移的新機制。充分發揮學會、行業協會、研究會等科技社團的優勢,依託產學研協同共同體推動技術轉移。面向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領域推動技術轉移。圍繞環境治理、精準...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2年10月學院官網顯示,依託學院建設北京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國防動員研究中心、危機管理研究中心、現代組織管理研究中心、北京科學技術管理研究中心、中外家族企業聯合研究中心、併購評價研究中心、創新方法研究推廣中心、產業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中心、大中型企業戰略...
探索外籍人才擔任新型科研機構事業單位法人代表、相關駐外機構負責人的制度。實施“全球頂尖科學家及其創新團隊引進計畫”,建立人才與項目的對接機制。深入實施“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計畫”,依託高校引進一批戰略科學家,形成國內外創新資源深度融合、前沿基礎研究與套用技術創新緊密結合的體制機制。運用大數...
通過開展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百家院校科技成果走基層”活動組織的系列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法律、金融等多方面服務,將有助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形成科研機構、企業、中介服務組織、金融機構多方共贏的局面。通過技術成果的轉化,改變企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產品鏈條短的狀況...
今的清華科技園,同方、紫光、誠志等科技企業在園區聚集,光碟、CAD、軟體、液晶等國家和部委的工程研究中心在園區落戶, SUN、Schlumberger(斯倫貝謝)、P&G(寶潔)、NEC等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在園區發展,清華大學科技開發部、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等機構在園區設立。目標戰略 發展目標 清華科技園...
將市委市政府關於全市‚十四五‛時期的各項任務部署進行重點學習把握,努力將首都發展的各項要求落實到教育規劃之中。二是深入開展問題研究。堅持問題導向和研究驅動,委託具有較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機構對影響首都教育發展的 17個問題進行研究。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領導牽頭,發揮業務部門的作用,對‚十四五...
引導支持企業圍繞市場需求和長遠發展,建立研發機構,健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大幅度提高大中型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的比例,在主導和優勢產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企業在市場導向類科技項目研發投入和組織實施中的主體作用,支持企業牽頭會同高校、科研院所...
杜德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理論與實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 杜德斌等,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建設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年 杜德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動力與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杜德斌等,高校科技國際化:國際經驗與中國的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王勇、杜德斌,競爭...
其他國家級科研機構7個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武漢引力與固體潮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平台、武漢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台、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武漢研究基地)省部級62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3個 智慧型...
計畫生育研究所 第一臨床學院 第二臨床學院 第三臨床學院 大學生藝術團 教育科學研究院 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 歷史研究所 國學研究院 體育部 網路與計算中心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工程實訓中心 國際教育學院 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科研機構 國際科研中心1個 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 國家級科研機構32個 省部級科研...
建成鐵路交通運輸特色資料庫,有設備完善和技術先進的電子閱覽室和音像室。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研究機構)(10個)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下一代網際網路互聯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 高速鐵路系統試驗國家工程實驗室 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風力發電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 電磁兼容國家認證...
計畫生育研究所 第一臨床學院 第二臨床學院 第三臨床學院 大學生藝術團 教育科學研究院 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 歷史研究所 國學研究院 體育部 網路與計算中心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工程實訓中心 國際教育學院 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科研機構 國際科研中心1個 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 國家級科研機構32個 省部級科研...
智研院依託上海交大信息中心的技術能力,在蘇州園區成功搭建全生態綜合配套公共服務平台(人工智慧超算中心),服務於生態中的科創企業,為當地打造人工智慧產業生態助力;與政府、企業、其他科研機構合作協同,積極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建設。2022年上海交通大學(蘇州)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以下簡稱“...
(三)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與境內外高校、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等開展交流與合作;(四)確定教學、科學研究、行政管理等內部組織機構設定和人員配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評聘教師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職務,調整津貼及工資分配;(五)管理和使用國家提供的...
建成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11家,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9個,國家技術轉移機構420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45家,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36家,培養技術經紀人1萬餘人。北京、天津、成都等地在職稱評審中增設技術經理專業,暢通技術轉移人才職稱晉升通道。科技創業孵化載體迅猛發展,全國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5800餘家,眾創...
4.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加強四川大學瀘州產業技術研究院、重慶大學瀘州技術轉移中心等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支持高校院所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崗位,在崗位管理、考核評價、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等方面加強對技術轉移機構人員的激勵和保障。結合瀘州產業發展,引進高校院所來瀘設立科研機構、技術轉移...
2022年,成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截至2024年5月,北京交通大學有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東西兩個校區,總面積近1000畝;山東省威海市的威海...截至2024年3月,北京工業大學有校本部和中藍、管莊、花園村、琉璃井、惠新東街和通州6個校區,占地面積96.1418萬平方米;學校設有25個教學科研機構,開設...
據2024年5月學校官網信息,學校分別與俄羅斯沃羅涅日國立農業大學、德國寧堡農學院、韓國富川大學、尼泊爾阿尼哥協會、模里西斯福爾肯公民聯盟等27所職業院校和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際交流關係,開展教師科研項目交流、專業交流、學生海外實習、學生互換交流等項目;在泰國披集農業技術學院設立海外分院;學院具有接待國外留學生...
首都科技條件平台,是北京市合部分中央在京高校院所、大型企業及市屬單位共同組建的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服務體系,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引入專業服務機構等方式,實現了對在京高校院所企業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高效運營和市場化服務,形成了以科技資源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北京模式"。截至2019年,共促進首都地區882...
通過百校聯網的 “大數據套用協同創新網路”,融合其他高級科研機構資源,構建“大數據套用超級服務平台”,申請國家級創新中心及科研項目,聚焦大數據關鍵技術及重點套用,完成3-5項國家級重大科研創新。套用服務目標 1、教育大數據項目 通過集成學校現有的校園一卡通數據、學生學習成績數據以及信息化網路數據等,完成1-2個...
中央及地方政府科技、經濟、教育、政策研究等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科技工業園、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庫、國企、民企、金融機構、孵化器、雙創基地、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圖書館資料室;兩院院士、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在讀學位研究生、黨校學員及海外專家學者、企業家等中高端群體。十四、讀者對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