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僧人焚化之所。許多年來,人們把這裡看作是轉咒往生、生死輪迴的地方,一塊神秘的領地,而且給它塗上了一層濃厚的宗教色彩。如果你對佛教火葬習俗有些了解,就不難知道,其實這只是寺廟裡一個普通的焚屍爐。是中國火葬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身窯
- 外文名:Avatar kiln
- 作用:轉咒往生、生死輪迴的地方
- 概述:是中國火葬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
介紹,相傳故事,
介紹
在西天目山禪源寺後西北半里許,有一座化身窯,這是目前我國保存較完好的古代僧人焚化之所。許多年來,人們把這裡看作是轉咒往生、生死輪迴的地方,一塊神秘的領地,而且給它塗上了一層濃厚的宗教色彩。如果你對佛教火葬習俗有些了解,就不難知道,其實這只是寺廟裡一個普通的焚屍爐。是中國火葬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
西天目山這座化身窯始建於清代初期,清鹹豐八年(1858)重修時,採用自製牆磚砌成。所以能夠較完好地保存了近一百五十年。在此之前,開山老殿西石雞塘地藏殿有石塊壘成的較簡陋的焚屍爐,作為山僧火化之處,今遺址尚存。1665年,清代高僧玉琳國師來天目山創建禪源寺,移額山下後,僧人猛增,多時達千餘人。即在山下建起了這座專供僧人火化的爐窯。據考證,此窯建成後至民國初期近二百五十年的時間裡,焚化的僧侶已達數萬眾。
相傳故事
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死後,其弟子火化其屍,各取骨灰保存起來,稱之為“舍利”(梵語,意為佛骨),後世僧眾死後,也都火化其屍,將骨灰裝入匣內,藏之塔中(寺廟塔林即為此而設)。在唐以前,火葬也只在邊遠少數民族中流行,後延至中原地區,受佛教的影響,真正意義上的火葬慢慢盛行。應該說火葬的原因最初是受原始信仰和佛教影響的結果。我們今天所見的這座化身窯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亡人火化,轉咒往生
禪源寺規模宏大,連同周邊三寺四十五廟堂,坐山僧人眾多。千百年來在每年的晨鐘幕鼓中,會有許多僧人死去。轉咒就是一種為死去的亡靈超度的佛事。按佛教慣例,僧人圓寂(即死亡)後要滿七天才能荼毗(即火化),這種慣例一直延續到現在,據說這七天內人體還會有知覺和回陽的希望。如今,在家人死亡後至少也要滿三天才能火化。亡僧火化前,先要舉行一定的儀式,以“轉咒”的方法讓靈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轉咒前,先將亡僧盤腿裝在寺廟裡特製的木龕內,又將木龕放進堆滿木柴的化身窯。儀式最少由九位僧人組成,為首的僧人叫掌壇師。僧人們帶禪杖、引磬、鐺子、鉸子、木魚、手鼓等法器來到化身窯前,引磬聲起先唱“楊枝淨水”,再念《彌陀經》、《往生咒》、《心經》及變食真言等,三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火化準備就緒,所有僧人在化身窯前跪地合掌。掌壇師舉起禪杖在窯上拍擊三下,意在醒動亡僧。然後為亡僧說法,與之轉咒。佛事已畢,謹遵佛制,進行荼毗(舉禪杖在窯門劃一圈)。噫!從此脫離婆婆苦,接引往生到西方。燒!掌壇師舉火,亡僧的軀殼焚化在熊熊的火焰中。
淨化肉身,用上黃豆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