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衝突: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問題與自助

化解衝突: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問題與自助

《化解衝突: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問題與自助》是200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諾斯拉特·佩塞施基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解衝突: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問題與自助
  • 譯者:賴升祿
  • 出版日期:2002年3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作者:諾斯拉特·佩塞施基安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352頁
  • ISBN:780149265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成書於2002年3月,出版後深受各界的好評。本書針對日常生活心理綜合症提出了用積極的方式進行誘導和化解,充分發揮個人潛能以消除消極想像及其負面效應,從而減輕心理負擔,改善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夫妻生活、群體關係,化解生活工作中的矛盾和衝突,實現人生價值和意義。

作者簡介

諾斯拉特·佩塞施基安,是德國著名神經科專家,心理醫療醫師。1933年生於波斯(現伊朗),1954年定居德國。曾在德國、瑞士和美國接受過心理治療訓練。以基於跨文化研究的積極心理治療而著名,其工作涉及文化和疾病間聯繫以及對18個不同文化集團的文化概念的研究。

媒體推薦

中文版序言
寫每一本書都有萌發和撰寫它的時間。它的產生過程就像樹木的生長過程一樣。它的果實的成熟也非一日之功,是種子發芽、生長和成熟的結果。這粒種子破殼而出,藉助環境的條件終於成為後來人們能夠帶回家去的收穫。
鑑別分析方法也有一段短暫的歷史和不太長的過去:1968年以來,我一直在研究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療的一種新方法。這一方法在大量經驗材料的基礎上使我能接觸到以生理軀體為取向的心理治療實踐。
雖然這些果實是在西方的歐洲成熟的,但是承載這些果實的大樹卻植根於東方的波斯,那是我出生和度過青年時代的故鄉。因此,我希望這本書和我的心理治療實踐活動能成為一種嘗試,將東方的知識和西方的進步結合起來。我已經意識到,這樣一種嘗試從一開始就帶來不少的問題。然而,正是時間將兩地的地理距離棄置一旁,我才得以認為,我的嘗試是有益的,儘管並非完全必要的。我們的時代除了許多誤解以外,還在滿懷希望地追求多樣性的統一。歌德在其《西東集》中用下述詩句概括了這一點,其意義在這本書中也一再顯現出奪目的光輝:

誰要認識自己和他人,
在這裡也就能明白:
東方和西方
已不再能分離。
——歌德《西東集》

心理治療的發展表明,只是從否定的原則出發,僅僅為了認識那些干擾才注重研究個人的心理動機,顯然是不適當的。毋寧說需要對人內在固有的能力和品德進行研究。
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觀點,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使人產生意識,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爾的觀點,研究個人心理的目的就是強化責任,按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觀點,存在主義的分析目的就是使人產生意識和責任,而鑑別分析的目的卻在於,最佳化和擴大實際能力中的鑑別能力。
此書得以問世我還要感謝我的夫人瑪麗葉和我的兒子哈米特·佩塞施基安和納維特·佩塞施基安博士,他們給了我許多鼓勵,並且對我十分寬容。

諾斯拉特·佩塞施基安
維斯巴登1996

這本小冊子不僅其標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問題與自助”不同於原始版本“日規上的影子”,而且內容也擴充了,增加了一篇詳細的“讀者指南”,這篇指南概括地介紹了這本書及其產生的過程,並能幫助讀者熟悉教育、自助和心理治療這些主題。
在這裡,我還要感謝出版社對這本書感興趣,並熱情地鼓勵我出版。

諾斯拉特·佩塞施基安
維斯巴登

圖書目錄

積極心理治療簡介
中文版序言
導 言
讀者指南
鑑別分析的三個難點
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
今天的心理治療
第一部分 積極心理治療導論
關於教育的幾點想法
社會衝突——準則
積極心理治療理論
第二部分 實際能力(原發能力和繼發能力)
實際能力
原發能力
繼發能力
第三部分 教育中的誤解夥伴關係和心理療法
誤 解
第四部分 教育——自助——心理治療
自助導論
自 助
家庭群體——父母群體——夥伴群體
在諮詢和治療領域中的心理治療

文摘

書摘
星期一:他又不聽他爺爺奶奶的話了。爺爺奶奶又生他的氣了。但是這對他沒有任何作用。他們威脅他說,我回家時,他們要將一切都告訴我。他只是嘲笑他們。想必他們打了他屁股。我想他是欠打。今天相安無事。
星期二:他今天洗過澡後,冒著傾盆大雨跑到街上。我叫他好幾次都不回來。當然他這樣是會咳嗽的。馬爾庫斯根本就不聽我的話。他必須按時睡覺,因為早上他得準時起床。過了一會兒我想去看一看,他是否已經睡下了。可他卻將他的箱子放在床前,並開始擺弄起來。他躺在我的床上。我根本就不知道他是怎樣上床的。他又禍害起來。一會兒上,一會兒下。弄得亂七八糟。把他的房間和我的廚房亂得都沒法進去。所有的東西都扔到地上。無論是他的積木、
還是他的玩具汽車和他的手工箱的所有東西無一倖免。這些舊木板和舊管子都是他帶回家的。他喜歡亂七八糟。
星期三:今天他又在他的房間裡忙開了。他把衣櫃搬空了,褲子和鞋扔了一地。地面上還有他的玩具汽車和積木。所有的長毛絨動物玩具他放在他床前的一塊皮毛上。我正好不在家,要在家我會讓他給我收拾乾淨。開始我想自己將房間收拾好,但太亂了。他現在必須自己學會整理。這亂不也是他一個人獨自完成的嗎?對此他不需要別人。
星期四:馬爾庫斯有些天沒有收拾他的房間了。收拾房間打擾不了他。在我上班之前,我對他說:“馬爾庫斯,今天晚上我希望看見房間裡整整齊齊。否則我會生氣的。”他還是把一切都做好了。我對他說:“你瞧,你能做得很好,你將這一切幹得很漂亮。現在你還要更加注意你的東西。這樣做肯定也會給你帶來許多樂趣的。”他也承認了。
星期五:想必他睡過一覺之後又不聽話了。他將睡褲扔在過道,上衣扔在他房間的地板上。我嚷道:“馬爾庫斯,將東西收拾好!可不能將衣服扔得哪兒都是。你都這么大了。”馬爾庫斯這次又裝聾作啞,我只好親自收拾。
星期六:今天他又成了一個小魔鬼。他又覺得什麼都不對勁。早上他提出不去幼稚園才肯起床。整天他就在街上遊蕩。爺爺奶奶的話他也不聽。他的房間以及我的廚房看起來就像一個戰場。我的消遣就是晚上重新將一切都收拾好。他乖乖地看著,無動於衷。
上面這些敘述觀察得很細,我們在這裡可以確認,有一些行為領域一再反覆,即整潔、清潔、服從、禮貌、誠實、準時、勤奮、節儉,等等。我們使用這些類似的概念,以便表達我們的同情和反感,我們的滿意和拒絕。當我們生氣或高興時,我們需要這些概念。這些概念是我們對夥伴的希望,雖然這些希望往往並不特別。這些概念具有何等的意義則取決於個人和集體的相關體系。
對一個關係人說來,勤奮至關重要,而對其他人說來,則整潔、準時、禮貌、誠實和節儉具有更大的價值。上面提到的每一個概念可以在一個廣泛的情緒刻度上加以利用:善意的要求、懇切的請求、生氣或者絕望。甚至還可能這樣:一個母親認為十分重要,以至她由於絕望而說到:我的17歲的女兒幾星期以來與一個女友同住在她的房間裡,我寧願她懷孕了,也比我看見她房間亂七八糟要好。她的房間看起來就像一個豬圈。
教育問題——作為夥伴關係的一個特殊例子——大概很少只是對孩子或者對雙親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毋寧說應該重視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教育問題。由於這個原因,下面將不把孩子看作是教育的客體,而是要將研究父母提到重要的地位。同時還要努力將雙親問題和夥伴關係問題納入教育的觀點之下。社會衝突,也就是教育衝突和夥伴關係的問題,就其主要部分而言可以追溯到對社會行為標準的不同態度。


逃匿在活動中
逃匿在活動中是一種向前的逃匿。找到了這條出路的孩子表現為思想開朗和勤奮。他努力去獲得成功,舉種成功或者是涉及工作領域,或者是涉及社會領域。在這裡成功和得到承認的任何形式都是居於重要的地位的。活動的場所可以是社會環境。孩子總是需要有圍繞他的朋友和玩耍夥伴的。同時孩子會發展出特殊的組織能力和同社會環境交往的才能。如果孩子在玩耍中沒有能擔任領袖角色,或者玩輸了,那么他就會成為玩耍的破壞者和搗亂者;這表現為一種公開的攻擊行為。同時也會產生一種對朋友的強烈的依賴性,他會覺得沒有朋友就會一事無成。活動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不同的合乎願望的行為領域中取得成功。一個孩子可以幾星期之久地每天踢幾個小時的足球,在游泳或其他運動方式中刻苦訓練。或者引人注目地刻苦攻讀一定專業方向的書籍,成為讀書迷或樂意死記硬背。當某種成功得到特別的讚揚,那么這種交往便得到了證實。一個三歲的男孩練習踢足球,成了一個足球迷,除了他父親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鄰居的讚揚(“你一定能成為一個很棒的足球運動員”),這席話增強了孩子踢球的興趣。
在這種場合很明顯是需要關注。同時也產生了一種單一的愛好,可以將這種愛好看作是逃匿的典型特徵。只是帶來成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其他的活動有時會被忽略,其意義也會被貶低。“讀書迷”就根本不理解什麼體育上的證實,而是將其看作是浪費時間。“運動酷愛者”貶低在學校用功讀書的意義。就涉及進一步的實際能力而言,這裡發現的片面性有利於繼發能力,原發能力在這裡被忽略了。秩序是半條生命。通通都是多愁善感的說法則是一派胡言。
逃匿在活動中總是具有進攻的特點。衝突是要向外表露出來的,攻擊也是針對外部的。這裡出現的是公開的積極的抗拒,搗亂者,改良者,遊戲破壞者和追名逐利者。在內心處於極度的緊張狀態時就會公開發起攻擊,這是一種視環境而定的攻擊,是對作為積極的外部控制的人和事物的攻擊。這種攻擊具有像施虐狂獲得相應的樂趣的特徵傾向。
在青年年齡段,暴力行為和福利國家的犯罪行為則是逃匿在活動中的一種引人注目的表現。異性被看作是客體,異性是在性的結果方面建立起來的衝動的全部動機。
這裡還要舉出一種安靜的類型,這種類型以很大的狂熱履行政治、經濟和科學的使命。
在成年人年齡段,形成成功類型、學者類型、管理類型。人們認為在這些截然不同的領域裡取得成就的全部動機是特別明顯的和具有片面性的。成功和情感的聯繫在一些場合中是引人注目的,在這些場合有人熱衷於成功,一旦成功之後就將妻子扔到一旁。在這裡成功應是獲得全面的也包括性方面的承認和自我證實的手段和武器。
逃匿在疾病中———
這種逃匿的基礎多半是學習的經驗,對模仿具有特別的作用。自我模仿是從下述模式中學會的:孩子感冒了,會受列母親或者其他一位關係人的特別細心地照顧和慈母般地愛護。在一定的情況下,由於關係人的職業活動和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或者因為母親重視整潔和服從,孩子首先會因此而感到有壓力。而現在孩子取得了經驗:如果生病了,那些刁難和折磨也就停止了,還會得到休息,此外還能成為大家關注的中心,得到盼望已久的照顧。如果出現了需要去克服的有麻煩的場合:挨母親的罵,害怕一場考試,必須接待的不愉快的來訪,或者必須去看望不願意見到的人,這時就可充分利用這個學會的經驗。就生病的好處這個意義上說,逃匿在疾病中不失為一條預示成功的出路。
下面談談模仿他人:一個孩子獲得經驗,母親如果在家裡生氣了,由於頭痛和偏頭痛就會什麼也不去做了,因此父親會讓母親休息,甚至照顧母親。孩子在家裡也要料理家務和打掃衛生,因為“母親病了”。這個經驗就成為學習模式:如果我碰到了困難,有無法解決的難題,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我也(像母親那樣)生病,還能指望得到外來的關注。這種反應模式在發展的過程中是獨立形成的,以至人們終於自己也沒法理解其原因和機制了。孩子看了一個大夫又一個大夫,吃藥,送去療養,等等,而沒有出現根本的好轉。成年人還在繼續製造在生病的好處這個意義上可供人使用的經驗。
恐懼、攻擊和模仿具有一種信號似的特徵。它指出了在一個人的個性中有一個沒有區分的或者片面發展的領域,由於這個領域而限制了自我一領域。這個信號表明了統一性的喪失,從而提供了機會。
一個人如果沒有恐懼,沒有攻擊行為,那也不是健康的,而是要他有能力同恐懼或攻擊打交道,並化解它們。因此,教育和教育調整的目的並不僅僅是解決和發泄恐懼和攻擊。還必須重視在原發能力和繼發能力領域中缺乏的鑑別。


我的孩子的舉止像一個嬰兒
我擁抱我的孩子,親他和他說話,就像他才三歲似的,雖然他已經7歲了。他總是一再提醒我,他已經不再是嬰兒了,他現在長大了。當我情緒不好時或者他讓我生氣時,我就會責備他,說他的行為就像一個嬰兒。(一位34歲的母親)
任何事物都不能抹去這一點,一個人一生都是他父母的孩子。這是一個自然的和不可逆轉的關係。不過在這種關係後面往往還隱藏著別的什麼:當一個孩子早就成為青年或者已經長大成人,但是在他的雙親眼裡仍然被看作是一個孩子。父母總是樂於對孩子伴隨生長發育而不斷增長的獨立性予以否認。每一個人都需要時間來發展自己。他需要時間使他的身體發育成熟,使他能在社會的共同生活中辨別心靈和成長。相反人們卻要求他親自將時間提供給別人。教育中的一切障礙都可以追溯到不合時令地角色接替和角色期待。過分的要求、過低的要求和前後矛盾在這裡都是主要的原因。當孩子的發展、教育者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相互交錯在一起時,這些原因就表現得尤其明顯。在這裡各種影響還是潛在的。一些次要的原因會上升為扣人心弦的衝突潛能。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