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疔內消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二。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主治疔瘡初起。
基本介紹
- 名稱:化疔內消散
- 出處:《外科正宗》卷二
-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 主治:疔瘡初起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使用注意,附註,文獻摘要,
歌訣
化疔內消散山甲,知母天花粉皂角;甘草白及乳河車,半夏銀花赤芍藥。
化疔內消散蚤休,知貝甲及草天花;皂乳銀花赤芍酒,症病疔毒服輕加。
化疔內消知貝甲,蚤休芨乳草天花;皂刺銀花歸芍酒,疔證毒輕服更嘉。
化疔內消貝乳香,天花甲草蚤休嘗;銀花知刺芍歸酒,疔毒食輕服最良。
化疔內消散山甲,知母天花粉半夏;甘草白貝乳河車,皂角銀花赤芍藥。
化疔內消銀天花,白及半夏甘草車;貝母知母並甲刺,乳香沒藥猶當加。
化疔內消芨銀花,花粉河車乳沒加;土貝知母並甲刺,半夏甘草效堪掌。
組成
皂角針、金銀花、知母、貝母、天花粉、穿山甲、白及、乳香、赤芍、半夏、甘草、紫河車各一錢(3g)。
用法用量
水、酒各一茶鐘(200ml),煎一半(200ml),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
功用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
疔瘡初起。
使用注意
忌食辛辣溫燥之品。
附註
方中半夏,《醫宗金鑒》作“當歸”。(《中華醫方精選辭典 (上卷)》)
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外科正宗》:“化疔內消散山甲,知母天花粉半夏;甘草白貝乳河車,皂角銀花赤芍藥。治療瘡初起,或已針已灸之後,服之能令內消。皂角針、金銀花、知母、貝母、天花粉、穿山甲、白芨、乳香、赤芍、半夏、甘草、草河車各一錢。水酒各一茶鐘,煎一半,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
《外科正宗》:“ 藥物組成:皂刺、金銀花、知母、花粉、穿山甲、白及、乳香、赤芍、半夏、甘草蚤休各3g。製作方法:共研為粗末。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主治療瘡初起。臨床用法:水灑煎藥,頓服。注意事項:忌食辛辣溫燥之品。”
《類證治裁》:“輕症:化疔內消散(知母、貝母、甲片、白及、乳香、花粉、角刺、銀花、歸、芍、草各一錢,水酒煎)。”
《醫宗金鑒》:“化疔內消散:知母、貝母(去心,研)、穿山甲(炙,研)、蚤休、白芨、乳香、天花粉、皂刺、金銀花、當歸、赤芍、甘草(生)各一錢,酒、水各一鐘,煎一鐘,去渣,量病上、下服之。方歌:化疔內消知貝甲,蚤休芨乳草天花,皂刺銀花歸芍酒,疔證毒輕服更嘉。”
《近代中醫珍本集》:“疔毒輕者:化疔內消散(浙貝母、制乳香、天花粉、炙甲片、甘草、蚤休、銀花、炒貝母、皂角刺、炒赤芍、炒當歸)。方歌:化疔內消貝乳香,天花甲草蚤休嘗,銀花知刺芍歸酒,疔毒食輕服最良。註:本方引《醫宗金鑒》去除白及。治療毒腫硬不甚堅,跟盤收束,發熱、口渴較輕者。”
《增輯經驗效方》:“化療內消散:治疔瘡初起,或已針已灸之後,服之能令內消。銀花、天花粉、草河車、白芨、半夏、甘草、土貝、知母、穿山甲、皂角刺、乳香、沒藥各等分為末,每用30克,水酒各半煎,食前服。疔生腰下者,食後服。歌訣:化疔內消芨銀花,花粉河車乳沒加,土貝知母並甲刺,半夏甘草效堪掌。”
《徐評外科正宗 ?徐大椿評點陳實功》:“化疔內消散:化疔內消散山甲,知母天花粉皂角;甘草白及乳河車,半夏銀花赤芍藥。治疔瘡初起,或已針已灸之後,服之能令內消。皂角刺、金銀花、知母、貝母、天花粉、穿山甲、白及、乳香、赤芍、半夏、甘草、草河車各一錢。水酒各一茶鐘,煎一半,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徐曰:此亦通治之方,重出。楣按:天花粉徐勒。”
方論選錄
《近代中醫珍本集》:“羊毛疔治法:初起惡寒發熱,狀似傷寒,當看其前心後心,起有紫黑斑點,或如疹子者,急用針挑破,刮出如羊毛,方是療苗。前心後心,共挑數處,用黑莽麥研宋塗之,內服五味消毒飲,取汗解,次服化疔內消散。”
《中醫大辭典》:“《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卷七十二方。知母、貝母(去心)、炙穿山甲、蚤休、白芨、乳香、沒藥、天花粉、皂角刺、金銀花、當歸、赤芍藥、生甘草一錢。水、酒各半煎服。治疔毒輕症”
《常見病中醫防治 皮科便覽》:“凡初起紅絲縷縷,增長迅速,患肢腫脹,壓痛明顯,伴行動不便,惡寒發熱,口乾飲冷,大便秘結,小溲黃赤,舌紅苔黃,脈象弦數者,為火毒流竄,外發體膚。治宜清熱解毒,涼血通絡法。方選化療內消散加減。藥用:野菊花15克、蒲公英12克、銀花10克、連翹12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草河車15克、地丁16克、大貝母10克、絲瓜絡6克,水煎服。”
《驗方新編》:“凡疔瘡初起,先宜汗之,若誤用他方發汗,非徒無益,反令走黃,故必用蟾酥丸(見前卷十一癰毒諸方)。如法取汗,汗未透者,再以蔥酒催之,毒甚者,可再進一服。如取汗後,毒勢不盡,憎寒壯熱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飲,用銀花三錢、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錢半,酒、水煎服,再為取汗。如發熱、口渴、便秘,脈沉實者,服黃連解毒湯(見前卷十一備用諸方)。加生大黃錢半、蔥頭五個清之。如症輕者,照各簡便方服之取汗,再服化疔內消散,以消散之。”
《中醫兒科學》:“'疔瘡屬火症,並有發生。走黃'的可能,因此要及時用大劑清火解毒藥,以控制炎症。常用的處方有五味消毒飲,化疔內消散等,局部赤腫嚴重,全身高熱,用銀花解毒湯。大便乾燥加生大黃以苦寒瀉火,如已發生'走黃'按'疔瘡擴散'與'痘毒內陷'治療。”
《全科醫生手冊》:“火毒壅結。主證:療腫有粟米膿頭,堅硬麻癢,疼痛,惡寒發熱,口渴尿赤,或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數。治法:清熱解毒,和營。方藥:化疔內消散加減。”
《類證治裁》:“寒熱仍作,宜五味消毒飲汗之,輕者,宜化疔內消散。”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白話解》:“凡是病症輕微的,宜內服化疔內消散;如果疔毒將要走黃(黃,即毒。走黃是疔毒向全身擴散的意思。走黃的主要症狀為:腫勢向周圍蔓延,瘡頂塌陷變欺,噁心嘔吐,胸悶氣喘,神昏心煩),應當立刻內服疔毒復生湯。”
《醫宗金鑒》:“以上諸證,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毒勢不盡,憎寒壯熱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飲汗之。如發熱,口渴,便閉,脈沉實者,邪在里也,宜服黃連解毒湯加生大黃一錢五分,蔥頭五個清之。凡證輕者,宜服化疔內消散。”
《廣西中醫醫案選集》:“馬口疔:桂平縣石咀公社平安大隊衛生所,黃教初,家叔黃十一,男,56歲。1939年秋,右口角忽生馬口疔,未半日,右臉腫大硬實,唇掀腫,口不能張,忽冷忽麻,項強咽痛,心煩悸悶,精神恍惚,脈係數有力。此馬口疔毒攻心之徵兆,失救死人最速。乃急以菊花、鐵樹葉、甘欖核(研末)、杏仁、黃豆(浸開)黃糖共搗溶外敷。井內服化疔內消散、五味消毒飲合劑,內外方連敷服三次痊癒。外敷方對一切口唇疔瘡未至發黃攻心者,用之均效。會治20多例,效果良好。化疔內消散方:知母、貝母、山甲、蚤休、白芨、乳香、花粉、皂角刺、銀花、當歸、赤芍、甘草。”
《楊懷珍中醫外科皮膚科臨症實錄選編》:“宋××,女,30歲,本市冷凍廠。初診:1981年11月24日。主訴:右足背長瘡二天。查體:右足背有如蠶豆大白色腐肉覆蓋疔瘡,周圍紅腫,延及整個足面,掀痛不止,行走不便,寒熱不適,兩日未大便。證屬白刃疔,治以化疔內消散加減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