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用

“化用”,也稱作“借用”、“套用”,所謂“化用”即將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開來,根據表達的需要,再重新組合,靈活運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是作者對素材積累的濃縮與升華,是作者情感醞釀的奔突與發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種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受現代與古代的界定,寫作者似信手拈來,卻深思熟慮。這既是語言的創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用
  • 性質修辭手法
  • 特點:借用前人句子並加以藝術改造
  • 別稱:借用,套用
套用方法,套用舉例,

套用方法

“化用”和比喻擬人設問用典等一樣同屬於文學修辭手法。但若沿著中國傳統文學的發展路途一路走來,或僅作閒庭漫步,已不難發現它又堪稱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常用大修辭。它的本質意義和使用的妙處,可從“師”、“造”、“新”三個層面來界定和把握。
所謂“化用”,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化”,一是“用”。簡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經過自己的藝術改造。
從傳統文化心理結構的角度看,它的結構意義和功用模式與孔子締造的中國文化承傳大法——“述作”法深相契舍;從個體創作心理結構的角度而言,它又是跨越時空藝術生命延續、文人實現精神對接的最佳載體形式。

套用舉例

南宋詞人辛棄疾作詞喜好用典,更是化用前人詩句的高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云:“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讀到這裡,你自然會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改一字,就是辛棄疾的了。下片說,“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劉備傳》載,曹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天下英雄只有你與我了。《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大加發揮,也為後世的戲曲所本。曹操的原意本是試探劉備有無野心的,辛棄疾借用來歌頌孫權敢於與曹操、劉備這兩位當世英雄分庭抗禮,鼎立而三。最後,更用曹操的原話“生子當如孫仲謀”直接誇讚孫權立足江南建功立業的雄才大略。這樣化用,是暗裡譴責南宋統治者不思進取、懦弱無能,藉以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
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化用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滕王閣序》中還有“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句子,這是化用《後漢書》“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還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等等,都是有出處、有來歷的。王勃不愧為奇才、天才。
歌曲《濤聲依舊》中的歌詞“留下一盞漁火,讓它停留在楓橋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化用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中的題目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句。 穿越時空聆聽張繼落第失意的慨嘆,感受當代人的離別愁緒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張曉風的文章《不朽的失眠》第九段,化用了“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境,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手法,運用了細膩的心理描寫如:“也罷,這半生,不是處處都遭排拒嗎”,環境描寫如:“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乾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絕淒絕。吳鶯音歌曲《月落烏啼》,也化用了此名句.
毛主席詩詞中也常化用古人詩句賦於新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表達作用。如《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正西風落葉下長安”,就是化用唐代詩人賈島的“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的詩句。形容了當時國際反華勢力的末日來臨。“秋風”“落葉”也形象生動,使人能產生聯想。《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可上九天攬月”也是化用李白詩“欲上青天攬明月”。這些化用都創造出了新的形象和境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