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屋苗寨

化屋苗寨

化屋苗寨位於貴州黔西縣新仁苗族鄉東南面,地處黔西、織金、清鎮三縣市交界的三岔河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屋苗寨
  • 位於:貴州黔西縣新仁苗族鄉東南面
  • 總面積:8.2平方公里
  • 海拔:在870米至1360米之間
概述,基本情況,染繡技藝,歪梳苗風俗,服飾特點,月亮婚俗,攔門酒,讚譽,

概述

化屋苗寨位於貴州黔西縣新仁苗族鄉東南面,地處黔西、織金、清鎮三縣市交界的三岔河畔,素有“雞鳴三縣”之稱。

基本情況

三縣連界的河谷地帶,海拔在870米至1360米之間,總面積8.2平方公里。這裡依山傍水,四周巨石嶙峋,山峰如筍,溪水歡暢,晨起雲霧,雨後飛瀑,景觀壯麗。該村居住著苗、彝、漢三個民族,其中苗族人口約占全村總人口的95%,是貴州省最具代表的苗族村寨之一。
苗寨風情苗寨風情

染繡技藝

化屋苗族婦女心靈手巧,擅長刺繡、挑花和蠟染。他們的刺繡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技巧嫻熟,色彩艷麗。一般以綢緞作底,繪上或貼上圖案。圖案有視為吉祥的龍、鳳、麒麟或常見的花、鳥、蟲、魚等。難度較大的刺繡有瓣繡、結繡和堆繡等,繡出的圖案,花紋呈凸起狀,富有立體感。
刺繡刺繡

歪梳苗風俗

化屋苗寨的苗族為“歪梳苗”支系,屬漢藏語系苗瑤族苗語支,當地苗民之間用苗語交流,對外以川滇黔方言交流。化屋苗寨的苗族婦女多在耳畔髮髻上斜插一把木梳,由此得名“歪梳苗族”。歪梳苗民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當地婦女的頭飾打扮,他們的頭飾是用1斤羊毛掄成細毛線並染黑,連同頭髮一起,挽成直徑約1尺的盤型髻盤於頭頂,略向後垂,左側插一木梳。當然,隨著社會的演進,這種略顯笨重的頭飾已經逐步簡化了。不過一些年長的苗族婦女還保留這種古老的傳統。

服飾特點

歪梳苗族的服飾也很有特點。他們衣著華麗,刺繡花邊約2寸,托肩及袖臂皆繡有寬花邊,袖肘部分則為蠟染。用長幅布扎腰,圍腰全繡有花 。下身穿藍布褲,外面套裙,裙腰為寬白褶。這套服飾全是手工做的,而且製作工藝非常複雜,繡、壓、編、紡、上蠟,有時候一個苗家婦女在家裡辛辛苦苦忙一年才做出一套正統歪梳苗家服飾來。
歪梳民俗民風歪梳民俗民風

月亮婚俗

化屋苗寨苗族青年的婚姻習俗是通過“向月亮”(明月之夜在壩子上唱歌和跳蘆笙舞)、跳花坡(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十六日舉行)認識,戀愛之後,經“行媒”、“吃雞酒”、吃“雞八塊”以及“吃豬酒”(“吃豬酒”儀式在女方家堂屋舉行)後,再開正席,眾親友舉杯祝賀,表示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姻關係(相當於漢族的訂婚)。然後,在農曆的冬月或臘月舉行婚禮。化屋苗族的婚禮十分隆重,雙方都辦酒席招待各自的親友。新郎和陪郎需在女方家住一晚,次日,新娘由十餘名青年和三名男子(即女方母舅、歌手和背食者)組成送親隊伍,在一名年長的婦女和一名年長的男子率領下,來到男方家。女青年均手持雨傘,偕同新娘步行。新娘進屋前,主婚拿著一隻公雞在新娘的頭上繞三圈,才讓新娘進屋。新娘到男家的第二天,是婚禮的高潮,當地稱為“正酒”。這一天來賀喜的人最多,鞭炮聲、嗩吶聲、歡笑聲不絕於耳。親人給新郎“掛紅”賀喜。第三天客散,婚禮結束,新娘偕同送親的親人返回家。要過三、五日,新郎才去接新娘回家,開始夫妻生活。
化屋苗寨

攔門酒

每當客人來到化屋,苗家男女穿著節日盛裝,吹著蘆笙,端著香甜的米酒,唱著迎客歌,迎候在寨門邊,經過三道苗門、三次敬酒和苗歌祝福後,將客人迎到歌舞場。
喜迎貴賓喜迎貴賓

讚譽

1861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到此,與苗族同胞一起喝酒跳舞,高興之餘,賦詩一首留傳至今。詩曰:“萬顆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頭。五龍抱住擎天柱,吸得長江水倒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