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滲透偶聯假說

化學滲透假說(chemicalosmotichypothesis)

化學滲透偶聯假說

解釋氧化磷酸化作用(見氧化磷酸化)機理的一種假說,1961年由英國生物化學家米切爾(P.Mitchell)提出。他認為電子傳遞鏈像一個質子泵,電子傳遞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可促使質子由線粒體基質移位到線粒體內膜外膜間空間形成質子電化學梯度,即線粒體外側的H+濃度大於內側並蘊藏了能量。當電子傳遞被泵出的質子,在H+濃度梯度的驅動下,通過F0F1ATP酶中的特異的H+通道或“孔道”流動返回線粒體基質時,則由於H+流動返回所釋放的自由能提供F0F1ATP酶催化ADP與Pi偶聯生成ATP。此假說假設在電子傳遞驅動下,H+循環出、進線粒體,同時生成ATP,雖能解釋氧化磷酸化過程的許多性質,但仍有許多問題未能完全闡明。

化學偶聯學說

關於線粒體或葉綠體的ATP合成反應機理的假說之一。認為與電子傳遞體間的氧化還原反應偶聯,形成具有高能鍵的中間化合物,再由它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鍵,整個過程都是化學反應,因為是按當量關係進行的,所以稱為化學偶聯。此假說不足之處在於中間化合物至今不明。現在看來化學滲透說在解釋磷酸化的機理方面是較受支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