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分析原理

化學分析原理

《化學分析原理》是199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錫瑜。

基本介紹

  • 書名:化學分析原理
  • 作者: 張錫瑜
  • ISBN:9787030018731
  • 頁數:542
  •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1-03-01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化學分析原理》詳細討論了化學分析的基本原理,系統總結了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敘述淺顯易懂、條理清楚、緊密聯繫化學分析實際,全書共分十章,內容涉及化學分析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溶液的酸度、酸鹼滴定法、非水溶劑中的酸鹼滴定、絡合平衡與絡合滴定、沉澱反應及其套用、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電位分析法、光度分析法、常用的分離方法、數理統計基礎。
《化學分析原理》可供化學、化工、石油、地質、冶金、環保及國防等部門的分析化學工作者參考,也可作為大專院校分析化學專業學生、研究生教材和教師的教學參考書。

目錄

第一章 溶液的酸度
§1.1 溶液的酸度
§1.2 酸度常數
§1.2.1 酸鹼的強度
§1.2.2 熱力學常數、濃度常數和混合常數
§1.3 物量守恆式
§1.3.1 分析濃度與平衡濃度
§1.3.2 物量守恆式
§1.4 氫離子濃度計算方法
§1.4.1 弱一元酸鹼溶液的【H+】計算
§1.4.2 多元酸鹼溶液的【H+】計算(概述)
§1.5 緩衝溶液
§1.5.1 緩衝劑類型
§1.5.2 緩衝容量
§1.5.3 緩衝溶液的選擇
1.5.4 緩衝溶液pH的計算
參考文獻
第二章 酸鹼滴定法
§2.1 酸鹼指示劑
§2.1.1 酸鹼指示劑的作用原理
§2.1.2 指示劑的變色區間
§2.1.3 影響酸鹼指示劑變色的因素
§2.1.4 混合指示劑
§2.2 酸鹼滴定曲線及終點誤差
§2.2.1 強鹼(酸)滴定強酸(鹼)
§2.2.2 強鹼滴定弱酸(強酸滴定弱鹼)
2.2.3 多元弱酸(鹼)的滴定
§2.2.4 混合酸的分步滴定
§2.3 敏銳指數
§2.4 酸鹼滴定的套用
§2.4.1 酸鹼滴定中二氧化碳的影響
§2.4.2 不能直接滴定的弱酸(鹼)的測定
參考文獻
第三章 非水溶劑中的酸鹼滴定
§3.1 概述
§3.2 溶劑的分類
§3.2.1 兩性溶劑
§3.2.2 非質子傳遞溶劑
§3.3 溶劑的性質(一)——酸鹼性質
§3.3.1 拉平效應
§3.3.2 質子自遞常數
§3.4 溶劑的性質(二)——介電常數
§3.5 溶劑的性質(三)——氫鍵
§3.6 溶劑的選擇
§3.6.1 弱酸或弱鹼的滴定
§3.6.2 不同電荷類型酸鹼的滴定
§3.6.3 混合酸或混合鹼的滴定
§3.6.多元酸的滴定
§3.7 非水滴定
§3.7.1 鹼的滴定
§3.7.2 酸的滴定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絡合平衡與絡合滴定
§4.1 絡合反應
§4.1.1 絡合物的分類
§4.1.2 絡合物的穩定性
§4.1.3 絡合反應的速度
§4.2 絡合平衡
§4.2.1 絡合物的逐級平衡及有關計算
§4.2.2 副反應係數和條件(穩定)常數
§4.2.3 絡合物的掩蔽
§4.2.4 金屬離子緩衝溶液和配位體緩衝溶液
§4.3 絡合滴定
§4.3.1 滴定曲線
§4.3.2 終點誤差
§4.3.3 指示劑
§4.3.4 絡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4.3.5 混合離子的滴定
§4.3.6 絡合滴定的方式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沉澱反應及其套用
§5.1 沉澱物的溶解度
§5.1.1 溶解度、固有溶解度和溶度積
§5.1.2 同離子效應與異離子效應
§5.1.3 沉澱的溶解度與酸度
§5.1.4 沉澱的溶解度與絡合作用
§5.1.5 影響沉澱溶解度的其它因素
§5.2 沉澱的形成和性質
§5.2.1 核晶作用與相對過飽和
§5.2.2 均相成核與異相成核
§5.2.3 結晶顆粒的成長和沉澱的陳化
§5.2.4 沉澱的膠體性質
§5.3 沉澱的純度
§5.3.1 吸附共沉澱
§5.3.2 包藏共沉澱
§5.3.3 混晶共沉澱
§5.3.4 後沉澱
§5.4 重量分析法
§5.4.1 重量分析法概述
§5.4.2 均勻沉澱
§5.4.3 沉澱的乾燥和灼燒
§5.5 沉澱滴定法
§5.5.1 滴定曲線
§5.5.2 銀量法終點的檢測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
§6.1 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反應的複雜性
§6.1.1 電極電位與能斯特方程
§6.1.2 克式電位
§6.1.3 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
§6.1.4 辱氧化還原平衡的圖解表示
§6.1.5 氧化還原反應的複雜性
§6.2 氧化還原滴定
§6.2.1 氧化還原滴定中的指示劑
§6.2.2 氧化還原滴定曲線
§6.2.3 氧化還原滴定的終點誤差
§6.2.4 氧化還原滴定前的預處理
§6.2.5 幾種重要的氧化還原滴定法
參考文獻
第七章 電位分析法
§7.1 電極及電極電位的測量
§7.1.1 電極及電極電位
§7.1.2 電極電位的測量
§7.2 直接電位法
§7.2.1 pH值的定義和測定
§7.2.2 其它離子的直接電位法測定
§7.3 電位滴定法
§7.3.1 終點的確定
§7.3.2 電位滴定法的套用
參考義獻
第八章 光度分析法
第九章 常用的分離方法
第十章 數理統計基礎
索引
·收起全部<<

前言

大學是繼承、傳播、探求和創造知識的主要場所,通過知識的傳承與發現來教育和培養人才,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圖書是知識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媒介。在北京大學紀念化學學科創立一百周年之際,科學出版社隆重推出《北京大學百年化學經典》系列叢書,以示慶賀與紀念。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化學學院)的前身系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時滿清當局正嘗試維新、推行癸卯新學制。1910年4月30日,化學門招收了7名首屆學生;1917年開始招收研究生,首批共14人。1919年,化學門正式更名為化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的化學系正式併入北京大學,成立新的北京大學化學系。1994年更名為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1年,原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的套用化學專業也融入到化學學院。
百年以來,北京大學化學學科走過了風風雨雨,始終站在中國化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前列,肩負著培養化學人才的重任。歷經民國時期的初奠基石,抗戰時期的艱苦奮鬥,建國初期的調整發展和改革開放後的華章新譜,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化學人默默耕耘,取得了累累碩果。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培養了近15 000名專業人才,其中本科生約12 000名,碩士生約1600名,博士生1000餘名。他們在國內外各行各業中為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這套《北京大學百年化學經典》選編了北大化學前輩和同仁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十部著作進行再版。按照出版順序,它們分別為:傅鷹編著《化學熱力學導論》,唐有祺著《統計力學及其在物理化學中的套用》和《對稱性原理》,馮新德著《高分子合成化學》,黃子卿著《電解質溶液理論導論》,高小霞等編著《電分析化學導論》,劉元方等著《放射化學》,張錫瑜等編著《化學分析原理》,徐光憲等著《稀土的溶劑萃取》,以及周其鳳等著《液晶高分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