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人(古代名詞)

化人(古代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化人,古代名詞,

拼音:huà rén

意指掌握道術、幻術(變戲法)的方術之人或修為極高的人,已入化境之人。另有清朝傳奇作者丁耀亢所作的《化人游》。現在引申為一個動詞,意指感化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人
  • 拼音:huà rén
  • 詞性:名詞、動詞
  • 出處:《列子·周穆王》等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引申義,

詞目

化人

拼音

huà rén

引證解釋

1、掌握幻術(變戲法)的方術之人或修為極高的人,已入化境之人
《列子·周穆王》:“ 周穆王 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 張湛 註:“化幻人也。”
趙翼 《中有戲用其韻鏡》詩:“誰從對面偷描我,忽漫分身作化人。”
2.指有道術的人,修為極高的人,已入化境之人。
《關尹子·四符》:“譬如化人,若有厭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為妖,不名為道。”
前蜀杜光庭《溫江縣招賢觀眾齋詞》:“歷代化人,隨機濟物,大惟邦國,普及幽明,俱賴神功,鹹承景貺。”
金 雷琯 《龍德宮》詩:“彩仗竟無金母降,仙裾猶憶化人攜。”
吳偉業《海市》之二:“灝氣空濛萬象來,非煙非霧化人裁。”
3.原為僧人、佛教徒為了宣傳佛教而借重《列子》中似是而非的說法。
出自宋僧法雲(1088~1158)的《翻譯名義集》:“周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原是僧人、佛教徒為了宣傳佛教而借重《列子》中似是而非的說法。
無獨有偶《聖經》索隱派的《對話錄》:“《列子·仲尼》篇: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孔子曰:“聖則丘弗知 ,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商太宰曰:“三王聖者歟?”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弗知。”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智勇也 ,聖則丘弗知。” “三皇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聖者則丘弗知。”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閒,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 。丘疑其為聖,弗知真為聖歟?真不聖歟?”商太宰嘿然心計曰:“孔丘欺我哉!”
《對話錄》的作者將“西方之人有聖者焉”的“西方”解釋成相對中國而言,地處西方的以色列,那么“聖人”則自然而然指耶穌了。實際上,文中的“西方”正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常用的虛指、泛指的典型表現。東晉張湛《列子注》云:“聖豈有定所哉?趣舉絕遠而言之也” ,不必一定是實指。
4.勸化人、教化人
黃滔 《丈六金身碑》:“夫帝王之道,理世也;釋氏之教,化人也。理世之與化人,蓋殊路同歸。”
王禹偁 《柳府君墓碣銘》:“有 唐 以武勘亂,以文化人。”
5人性化貼心服務
人性化指的是一種理念,具體體現在美觀的同時能根據消費者的生活習慣,操作習慣,方便消費者,既能滿足消費者的功能訴求,又能滿足消費者的心裡需求。它能讓技術和人的關係協調,讓技術的發展圍繞人的需求來發展。
6.修為極高的人,已入化境。

引申義

形容一個人將另一個人感化或者令別人所佩服。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文化的宗旨仍然是"化"人——以民族文化滋養民族精神。優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培養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追求,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