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匍莖慈姑在植物學上曾長期歸屬於肋果慈姑屬(Echinodorus ),後來被歸類為鏈劍草屬(Helanthium )。該種植物於1994年由海恩斯(Haynes)和霍爾姆·尼爾森(Holm-Nielsen)分配到鏈劍草(Helanthium )亞屬。在2007年,該亞屬由薩穆利·萊頓(Samuli Lehtonen)和莉娜·邁爾斯(Leena Myllys)根據分支和分子分析製成完全獨立的屬。
形態特徵 多年生沉水
草本 。株高5-15厘米。葉基生呈蓮座狀排列,二型,具長柄;挺水葉披針形,長5-6厘米、寬2-3毫米,先端漸尖,
全緣 ,深綠色,葉窄,橢圓形,有1-3個脊。花兩性;
總狀花序 輪生,花序長3-10厘米,在培養中出現過長到20厘米;萼片梨狀,小花白色;花瓣3,梨形;
雄蕊 6-9。瘦果。在栽培條件下通常不見開花、結果。
匍莖慈姑 產地生境 原產於北美洲和中美洲(巴西、秘魯、
玻利維亞 ),從北美(從麻薩諸塞州和密西根州到佛羅里達州)通過西印度群島傳播到巴西南部。世界各地觀賞花鳥魚蟲市場交易、擴散於水族館之間養殖。20世紀80年代,隨觀賞性水草擴散而引入中國,各地水族館有栽培。在自然界中,它往往生長於地面覆蓋沙子的淤泥、沿河岸的河流和池塘、或在沼澤區。匍莖慈姑適宜在pH6.5-7.2水體中生長。性喜光照充足,但勿日照過多,光照度1500勒克斯,其喜溫暖,怕寒冷,在22-30℃的溫度範圍內生長良好,越冬溫度不宜低於10℃。
繁殖方法 該種植物用
分株 法繁殖,多在每年4-8月進行。
匍莖慈姑 栽培技術 缸養 當在室內進行水族箱裝飾時,宜選用直徑2-3毫米的
礫石 作為栽培基質。如條件不允許,也可使用經過淘洗的粗砂作為栽培基質。缸養可結合分株繁殖操作。如單獨栽種,所用容器通常為小型水族箱,注意擺放地點應保證植株能夠接受所需的光照。先將栽培基質鋪置於水族箱底部,其厚度為3-5厘米。為了便於操作,先注水至半缸處,然後即可種植。
管理 匍莖慈姑對水質要求不嚴,可在硬度較低的淡水中進行栽培,注意鹽度不宜過高。水體的pH最好控制在6.5-7.2間,即呈微酸性至微鹼性。其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多生長旺盛階段每隔2-3周追肥一次即可。注意不要使日照過多,否則
青苔 會迅速蔓延。最好讓它每天接受2-4小時的散射日光;使用專用
螢光燈 ,每天給予8-10小時的人工光照,植株也能正常生長。該種植物為多年生,其根系發達,成形很快。隨著植株的不斷長大,外圍葉片就會逐漸變黃。它的最佳觀賞時段自種苗定植後可達6-9個月。在不更新植株的情況下,其連續栽培不宜超過1年。
病蟲防治 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匍莖慈姑不易患病,亦較少受到有害動物的侵襲。
主要價值 該種植物適合室內水體綠化,是裝飾玻璃杯、玻璃槽、玻璃瓶等容器的良好材料,可作為水族箱栽培的前景草使用。草株形矮小,葉片狹長,十分可愛。 該種植物單看雖不起眼,但在大型水族箱中成片栽種,卻能起到類似草坪的裝飾效果。
物種危害 匍莖慈姑脫離水族館養殖後進入自然水域,可後生生長,適宜於水域生境條件後會繁殖増量,種群優勢突出,嚴重者改變水域生態環境,干擾水域物種多樣性。
防治方法 人工及生物防治: 監控其栽培條件下的生物學習性,勿將其殘株拋棄於其他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