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龍(醫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包 龍 1939年出生,蒙古族,內蒙古哲里木人,主任醫師,錫盟蒙醫研究所技術顧問(原所長),內蒙古蒙醫學會常務理事,錫盟蒙醫學會副理事長,錫盟科協委員,錫盟衛生系列中評審副主任委員。從事蒙醫醫、教、研工作30餘年,對溫熱病症及內科疾病的治療有獨到之處,尤其擅長於脾胃、肝膽、肺病的辯證施治。曾主研《沙棘五味散治療病性氣管炎》1997年獲內蒙古科技優秀成果獎;主研蒙西結合用《九味抄棘片治療病性氣管炎療效觀察》1986年獲錫盟科技新產品三等獎;編著名老懞醫《阿旺根敦臨床經驗》內部出版。1986年獲錫盟科技著作三等獎;編著《個體素質》1986年內蒙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獲世界傳統醫藥突出貢獻國際優秀成果獎;參編《中國實用科技成果大辭典》1993年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曾組織領導。編譯整理出版了八部著作200多萬字。主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3-1994年招標課題《成績日五味注射液治療冠心病》1996年月12月鑑定為:在民族醫藥研究方面達國內領先水平。主研錫盟科委1993-1996年《蒙醫藥治療病性B肝實驗與臨床研究》1997年12月獲內蒙自治區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先後發表20多篇論文。其中兩篇先後內蒙古科委、衛生廳等六個單位組織的評選中被評為優秀論文。1997年7月被評為錫盟科學技術拔尖人才。1997年12月獲內蒙古自治區深入生產第一線做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二等獎。1998年2月獲"全國醫藥界精英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龍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日期:1939年
  • 職業:醫生
義軍首領,歷史記載,

義軍首領

包龍(約1538~1563),又名鮑榮,明代福建連城縣四堡處仁鄉(今洋背村)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在四堡揭竿舉義之農民首領。

歷史記載

包龍
據四堡《馬氏族譜·狐塘公傳》所載:“明嘉靖四十年,四方多‘盜’,同里人包龍、包虎亦揭竿為‘亂’,‘無賴’子弟為所煽惑,多風靡而應之者,聲勢甚赫。” 包龍年輕氣盛,剛強勇猛,豪爽俠義,平時練拳習武,無不嫻熟,鄉里青年多聚集其左右。嘉靖四十年,其父包仁敏、母鄒順正,被豪強逼迫自盡。包龍與其弟包鳳家破人亡,悲憤萬分,毅然揭竿而起,鄉里青年“多風靡而應之”,經一番籌劃後,決定四月十四日,舉旗南進連城。時包龍、包鳳之舅公馬榮(字狐塘)聞訊趕來,對義軍一頓嚴厲訓斥。不久,包龍立即號令出發南進,經連城轉戰汀、漳、閩西、贛南,與廣東饒平、大埔等地的農民起義軍張璉、林朝曦、羅袍、蕭晚、賴賜、白兔等相互呼應。其聲勢震動明廷,詔命福建撫台游震、廣東撫台張皋等派兵鎮壓。但包龍、包鳳等戰術機動靈活,且得各地農民支援,官兵難以取勝。後又下令閩、粵、贛三省集中兵力聯合進“剿”,義軍被分割而勢孤。至嘉靖四十一年六月,形勢急轉直下,包龍、包鳳被迫隱性埋名潛回四堡,更姓鮑,改名鮑榮和鮑美。時馬榮之子馬在淵,聞表侄包龍、包鳳兄弟已返四堡,於是呈狀汀州知府楊世芳,要求懲辦包龍、包鳳。知府覺得“朝廷赦而弗究”,不便責罰,於是婉言相勸馬在淵,請地方縉紳父老予以處理。而馬在淵卻以“致命階前”相要挾。結果,知府不得已“乃受狀不發,密招里之有才幹者諭之,使伏械送治。里人懼‘賊’之妄噬也,梟其首送府”。知府楊世芳召馬在淵核視,馬在淵悲號:“‘賊’(包龍、包鳳)雖死,而吾父不復生矣”!於是“啖其(包龍、包鳳)頭而擊之者,再三再四。”包龍、包鳳自嘉靖四十年四月舉義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被害,前後2年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