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外穿了一件錫制六棱形“外衣”,壺身簡單、明快,線面結合,線角轉折清楚有力。壺的鈕、把和壺嘴則用三顆玉鑲制,這種包錫嵌玉的茶壺在收躲界一般稱為錫包壺,又稱“三顆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錫嵌玉紫砂壺
- 特點:壺身簡單、明快,線面結合
- 材質:紫砂
- 年代:多為清代嘉慶
文化背景,作品,
文化背景
在中國古代金石類器物中,早在青銅器時代,錫就廣范運用於用具製造。如今傳世的錫包壺多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作品。當時經常是紫砂名家在壺外包錫,在壺身刻字做畫,鈕、把、嘴嵌玉點綴。這種造型深受文人雅士寵愛。
作品
這件紫砂壺壺身有兩句詩。一句為隸書體“秋露明珠詎可爭其朗潤”,題名為“亦山”。以“亦山”為字、號的,歷史上比較多,包括明末一個理學家,***革命家仇鰲,另外曾國藩在家書中,對“亦山”也幾次提及。在清代兩位字畫家王沅、李巒的字、號也同為“亦山”。
另一句詩為行書體“落日樂壺上東風啜茗時”,題名為“王洽”。不知這個題名者與晚唐善於潑墨的王洽是否有關係。
打開壺蓋,在壺底有“楊彭年制”的款,楊彭年是清代紫砂大師。創造活動主要在嘉慶年間。作品有的渾厚雅致,有的精巧玲瓏;善於配泥,壺嘴不用陶模,用於捏制,與壺形諧調一致。歷史記載,楊彭年曾與瞿應紹合作紫砂錫包壺。但這把壺並未留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