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錫刻書畫紫砂壺,1972年燕子磯張化村鹹豐元年墓葬出土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錫刻書畫紫砂壺
- 館藏地點:南京市博物館
- 出土時間:1972年
- 所屬年代:清道光九年
- 出土地點:燕子磯張化村鹹豐元年墓葬出土
包錫刻書畫紫砂壺,1972年燕子磯張化村鹹豐元年墓葬出土的文物。
包錫刻書畫紫砂壺,1972年燕子磯張化村鹹豐元年墓葬出土的文物。此壺制系清道光九年(1829),由匠人楊彭年與朱堅合作製造。紫砂、玉、錫質,方蓋,矩形鈕,平口,嵌蓋,折肩,肩以下漸廣,至下腹部急收斂,平底,形似方斗,方形...
為方家特定製的玉蓋包錫壺。朱石梅包錫壺留傳較多,由他設計壺樣供人製作,有時自己也動手制壺。印款有“石某摹古”、“石某仿製”,且有“道光十有九年石梅監造”等印款作證。【製造人簡介】:朱堅,字石楳,浙江紹興人。嘉慶、道光年間書畫家,擅長人物、花卉,且工鑑賞,多巧思,紫砂胎包錫壺是其創製...
在中國古代金石類器物中,早在青銅器時代,錫就廣范運用於用具製造。如今傳世的錫包壺多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作品。當時經常是紫砂名家在壺外包錫,在壺身刻字做畫,鈕、把、嘴嵌玉點綴。這種造型深受文人雅士寵愛。作品 這件紫砂壺壺身有兩句詩。一句為隸書體“秋露明珠詎可爭其朗潤”,題名為“亦山”。以“...
環形把手亦為白玉。器身一側畫竹石紋,另一側刻行書“竹翠當窗濕,茶香人座清。王洽。”紫砂胎底內鈐“楊彭年制”陽文篆書款,印款上下角已損。該壺造型挺拔秀美,壺蓋與器身銜接嚴密。紫砂胎色沉穩,壺外書畫刻畫剛勁有力,錫皮及白玉包漿完美,幾種材質揉為一體,渾然天成。確是一件難得的工藝品。
壺嘴嵌白玉四角形直流,錫制的方形蓋上嵌方形白玉鈕,環形把手亦為白玉。器身一側畫竹石紋,另一側刻行書“竹翠當窗濕,茶香人座清。王洽。”紫砂胎底內鈐“楊彭年制”陽文篆書款,印款上下角已損。該壺造型挺拔秀美,壺蓋與器身銜接嚴密。紫砂胎色沉穩,壺外書畫刻畫剛勁有力,錫皮及白玉包漿完美,幾種材質...
清代道光年間,社會上出現了鑲包金屬及嵌玉等質的紫砂茗壺。據云,此法可起美化壺的作用,且有助於壺的保溫。其實,這類茗壺大都是真舊紫砂壺,由於原壺部分破損,或把、或嘴,或蓋打破遺失,為掩蓋缺陷,而用金屬、玉石等材料彌補,既可拋光,又可刻上書畫、詩詞以增雅興。如首都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包錫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