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拉溫都蒙古族鄉

包拉溫都蒙古族鄉

屬於吉林省白城市 面積15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61人(2017年)。鄉政府駐糜子荒。轄4個村。 由原行政村駐地包拉溫都而得名。包拉溫都系蒙古語,意為紫色的高原。清代屬蒙王地。光緒末年開始耕耘,歸醴泉縣所轄。民國四年,屬瞻榆管轄。194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包拉溫都蒙古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白城市
  • 地理位置:吉林省通榆縣的西南部
  • 面積:156.7平方公里
  • 人口:4461人(2017年)
簡介,經濟狀況,招商引資,領導班子,自然資源,傳說,文化生活,遠程教育,特色產業,

簡介

包拉溫都蒙古族鄉位於吉林省通榆縣的西南部,距縣城約95公里,東與瞻榆鎮相連,南與通遼市相鄰,西與興安盟相鄰,北與良井牧場、新發鄉相鄰,鄉政府就地在包拉溫都迷子荒村。包拉溫都蒙古族鄉總面積15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草原;水域;蘆葦。有60多萬株杏樹,還有很多榆樹,其它樹木,蒙語包拉溫都譯成紫色的山崗由此而得名。在2005年成立了自然保護區,開發了旅遊業。常住人口4461人(2017年)。包拉溫都蒙古族鄉有4個村,11個自然屯,有學校4所,衛生院、敬老院、文化站、集貿市場、加油站各1所。

經濟狀況

境內地勢平坦,包拉溫都蒙古族鄉2006年人均收入2000元,牧業人均收入1000元,副業收入1000元。農業主要有辣椒芝麻。牧業有牛、羊、馬。農作物桔桿作飼養飼料,修青貯窖,用優惠政策扶持農戶發展牧業生產。

招商引資

(一)最佳化環境,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招商引資氛圍:對投資的企業和個人我們將讓大利,對涉及的收費、用地、用電、用水及其它設施都給予保證和大力支持,簡化辦事手續,為他們排憂解難,盡一切工作努力,保證投資安全和投資回報,保證公平、公正和高效率,為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投資條件。
(二)立足資源,引進項目,提高招商引資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根據包拉溫都蒙古族鄉的實際,包拉溫都蒙古族鄉提出立足包拉溫都蒙古族鄉資源,引進項目,走出去,請進來,搞農牧業產品加工,促進生建設和農牧業發展,不斷提高包拉溫都蒙古族鄉招商引抄用建設和農牧業發展,不斷提高我鄉招商引資,2008年引進兩家空心磚廠,一家木材加工廠。

領導班子

黨委書記、鄉長:趙鐵樁 負責全鄉全面工作,分管財政所。
人大主席、副書記:徐英偉 分管人大,政法、公安、司法、土地、建房、統計、政務安全生產、民族宗教、勞動保障、政務後勤。
黨委副書記:馮國立 分管黨務、紀檢、文教衛生、計畫生育、民政。
常務副鄉長:曲躍文 分管農經、農業、林業、水利、畜牧。
武裝部長:李春海 分管武裝工作。

自然資源

在通榆縣城西南約100公里的地方,有個包拉溫都蒙古族鄉,包拉溫都蒙古族鄉有個半拉格森村。“包拉溫都”和“半拉格森”都是蒙古語,前者的意思是“紫色的山崗”,後者的意思是“杏密”。你別說,這“名”和“實”還挺相符,在包拉溫都鄉半拉格森村一帶,還真有綿延數十里的山崗,崗上還真長滿密密的杏樹林。這就是通榆縣境內的山杏林帶自然景觀。通榆縣野生木本植物共有30多種,在這裡除山楊、蒙古柳、家榆、蒙古黃榆外,還有山杏(野杏、蒙古杏)、榆、歐李等。每年的三四月份,杏樹開花時節,落英繽紛,如彩虹鋪地。據專家說,這是國內僅有的自然景觀,很有開發價值。
包拉溫都蒙古族鄉包拉溫都蒙古族鄉

傳說

傳說在明朝大小興安嶺的北部居住著一些少數民族,他們每年都把當地的一些名貴土特產做為貢品交納到朝廷,什麼海東青、黑狐皮、貂鼠鯨鬚等,年年進貢。那時,包拉溫都在奴爾乾都司的一個“衛”通往京城的驛道上。有一年秋天,一隊人帶著北疆土特產品去京城進貢,路過這裡時正趕上天黑了,他們只好就地安營紮寨。午夜,突然狂風大作,漫天飛沙,押運貢品的官兵在睡夢中被驚醒,一個個趴在地上誰也不敢抬頭,誰也不敢睜眼。那個帶隊的頭兒,不知不覺地連人帶帳篷被狂風颳到了空中,他只覺得耳畔嗚嗚風響,心中突突亂跳。風不知颳了多長時間,帶隊的頭也不知被刮到了哪裡,當他睜開眼睛的時候驚呆了。這裡繁花似錦,鮮果飄香。正在疑惑間,只見一位童顏鶴髮、長須似雪的老者站在面前:“將軍一路辛苦了,老夫今天請你來,有一事相托,請勿推卻。”這個頭領見老者和顏悅色,絕無惡意,就一口應承下來。老者隨即從身後取出一個袋子,遞給他說:“這是一袋杏核請將軍拿著一直向西北走,去找你的部下,路上若遇有風,就撒一把杏核,切記切記!”說來也怪,他剛剛答應一聲,就聽耳旁風響,又連人帶帳篷騰空而起。他記著老者囑咐的話,把隨身帶來的杏核,一把一把地撒向下面。說來也巧,口袋中的杏核撒光了,風也停了,他又落回地面,睜眼一看,他已回到了原來的地方,見部下們像剛睡醒似的,一個個從地上爬起來。他清點了人數和貢品,一人不缺,一物不少,就又帶著這些人上路了。這個將軍征戰又來到這裡,使他大為驚訝的是,地方還是這個地方,怎么漫山遍野長滿了杏樹?林間微風輕拂,枝條婆娑起舞,杏花爭芳鬥豔,簡直就是一座大花園。他猛然醒悟,這不是那位老者的功勞嗎?於是他訪遍周圍百里,就是找不到那位老人,將軍怏怏不快,這時他看到株株杏樹在向他點頭致意,心中感到欣慰。戰馬一聲長鳴,他們一隊人馬又踏上了征程。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

文化生活

吉林省通榆縣包拉溫都蒙古族鄉坐落在科爾沁草原深處,交通偏僻,信息閉塞。為了滿足少數民族農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順應他們求知、求文、求樂和求美的需要,包拉溫都蒙古族鄉在全鄉13個自然屯中創辦了13個“報吧”。包拉溫都蒙古族鄉政府還為“報吧”贈送了鋼報架、部分黨刊、科技報和文化信息報,縣科協等單位也為“報吧”送去了幾百本科技書和致富手冊,“報吧”又分別自費訂了部分報刊,平均每戶10份報紙,上百冊圖書。其中曲淑霞“報吧”自費訂了50種報刊,購買3000冊圖書,免費供村民看。自從通榆縣包拉溫都蒙古族鄉建立起13個“報吧”之後,改變了當地民眾舊的生活方式。大人孩子天天往“報吧”跑,讀書看報已成為“家常便飯”,包拉溫都蒙古族鄉每個屯都有上百名“讀報迷”,上至85歲老人下至6歲的兒童都是“報吧”常客……如今,“報吧”已成為村民們讀書看報和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文化陣地,成了民眾領會黨的精神、尋求致富信息的平台。
包拉溫都蒙古族鄉包拉溫都蒙古族鄉

遠程教育

通榆縣包拉溫都蒙古族鄉迷子荒村黨支部,現有黨員30人,自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簡稱“遠教”)到現在已6個月時間。全村在開展“遠教”工作中,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嚴格遵循縣“遠教”管理制度,聘請熱衷於本職工作的老模範黨員張樹森為負責人。平均每個月村支部集中開展2次“遠教”學習,6個月中全村黨員幹部參學360多人次,黨員幹部參學率達82%,民眾達220人次。有效地利用“遠教”進行學習怎樣建設好村黨支部基層組織,怎樣推進全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怎樣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村支部號召全體黨員在“遠教”中找答案。同時結合“遠教”學習內容,在全村黨員中開展對民眾“十上門”活動,讓“遠教”成為改變“村風”的動力,民眾致富的金橋。
包拉溫都蒙古族鄉包拉溫都蒙古族鄉

特色產業

通榆縣包拉溫都蒙古族鄉地處科爾沁草原深處,過去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很多農民習慣的種植“老三樣”:玉米、穀子、高粱,結果是“鼓了糧袋子、空了錢袋子”,結果是增產不增收。全鄉青年農民通過學習十七大精神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創效益型農業為發展目標,紛紛轉變了種植觀念,決定種植紅乾椒,全鄉很快興起了種紅乾椒熱。鄉政府領導很重視這項工作,通過多方聯繫,請來了洮南的高級農藝師現場傳授科學種植紅乾椒技術,來學習的青年農民有上百名。之後洮南市金塔集團還提供了紅乾椒產品的銷售信息。青年農民滿懷信心和希望,紛紛整地、積肥,全力投入到種植紅乾椒的前期備耕中。科技促發展,效益轉變了觀念,因地制宜改變種植結構,很快全鄉青年農民安排50多公頃種植紅乾椒地,是2007年全鄉種植5公頃的10倍。相信新一代農村人的生活會向紅辣椒一樣紅紅火火。
紅乾椒紅乾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