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川作品選2:淺嘗輒止》內容共包括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很多精彩的小故事,主要針對包川的的作品全方位敘述,內容包括沙老永遠活在我心中,狂人狂片——從小說《死水微瀾》到電影,《狂》,凌子風的“法國娘們兒”,斯琴高娃從草原上走來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包川作品選2:淺嘗輒止
-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 頁數:201頁
- 開本:16
- 品牌:四川文藝出版社
- 作者:包川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113527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包川作品選2:淺嘗輒止》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包川(1942~),原名包德川,女,四川南溪人。1964年畢業於貴陽師範大學中文系。當過出納、保管、工人,曾為北京電影學院編劇班、四川省委黨校文藝幹部培訓班、全國政協幹部培訓班學員。歷任《四川文學》雜誌編審,《人世間》文學期刊副主編。四川省政協第八、九屆常委,省作協第三、四、五屆主席團成員,省長篇文學創作研究會會長。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短篇小說集《逝水滔滔》,另有散文、報告文學、電影劇本、話劇劇本等作品。部分作品在美、英、馬來西亞等國翻譯出版。《辦婚事的年輕人》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為腳踏車乾杯》《唱》分獲第一、二屆四川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電影文學劇本
我的兒子
丁丁流浪記
第二部分無場次話劇
手牽手
第三部分速寫·隨筆
沙老永遠活在我心中
狂人狂片——從小說《死水微瀾》到電影
《狂》
凌子風的“法國娘們兒”
斯琴高娃從草原上走來
青春逼人
戴鷹印象
李家正的小“2”
桫欏樹
編輯手記
我的自述
向電腦傾訴
歷史的腳印——看古月的《纖痕》
創作雜談
我的兒子
丁丁流浪記
第二部分無場次話劇
手牽手
第三部分速寫·隨筆
沙老永遠活在我心中
狂人狂片——從小說《死水微瀾》到電影
《狂》
凌子風的“法國娘們兒”
斯琴高娃從草原上走來
青春逼人
戴鷹印象
李家正的小“2”
桫欏樹
編輯手記
我的自述
向電腦傾訴
歷史的腳印——看古月的《纖痕》
創作雜談
序言
多稜鏡中的世界
四川多山,數川匯流,江風山韻孕育了頗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受這種文化的雨露浸潤,四川大地走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文藝方家。在當代文學叢林俊秀之中,就有包川。
包川進人文壇並不算早,而立之年,她才以新人的姿態在文學界嶄露頭角。但她厚積薄發、出手不凡,在上世紀70年代末起發表作品,就已有名氣了。此後,加上沙汀、馬識途、李致、陳之光等老作家的賞識和關懷指導,包川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跋涉前進。80年代,她接連在《人民文學》《當代》《中國作家》等一流文學期刊上發表了《高音喇叭》《相見》《唱》《門》等多篇作品,逐漸成長為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成熟作家。單從數量上看,包川的作品算不得高產。但她以獨特的文學審美關注現實,帶著歷史感觀察社會,跳出個人世界的小圈子,沉潛下去發掘日常生活一地雞毛底下奔騰洶湧的時代洪流,從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發現美、提煉美、創造美、展示美,為生活放歌,為時代立傳,給人們以美好的願景和期待,使其文字更顯深沉、博大和健康。
前些時候,她回顧整理多年來的思想結晶,精心擇取代表作出版作品選,為自己的創作做一個小結。將書稿交我時,她很誠懇地要我隨便翻翻,很想聽聽我的“意見”。她很看重我的意見,重到讓我都覺得有點“過”。但是,那是很認真的,絕非客套與敷衍。作為包川的忘年交,她一直是我敬重的大姐,多年來欣賞和關注她的創作。因為她真誠得“過”,我沒有理由不認真對待,仔細拜讀了這厚厚的兩部大著。在我看來,包川的作品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稜鏡雖小,折射七光”。
真誠的情感是包川作品的基石。真情實感是文學的生命,優秀的文藝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於作者抒發的是真實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讀者的心靈。劉熙載說:“詩可數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包川作品選》處處見真情。她在塑造普通人物形象時,總是將視角聚焦在小人物美好的品格和情懷上,努力地發掘他們的心靈美。她善於在社會萬象中採擷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截取生活中的小片段,從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最有人情味的閃光點人手,如鄰里和諧、朋友互助、母子情深等,以細膩的筆觸表現人們的喜怒哀樂,傾注著對人物真誠的理解和同情。如《鏈條》《唱》《孑孓》等作品塑造了從城市待業青年到文化館領導、農村姑娘等一系列人物,描繪從鄰里糾紛、男女情愛到工廠改革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社會畫卷,以此展現80年代變革期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由此帶來的人心深處暗暗涌動的情感潮汐,讀來無不讓人動容。
1980年起,包川的工作崗位從工人變為雜誌編輯,這給她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使她能夠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思考人生,觀察社會,豐富寫作。她總是以己之真情動讀者之心,用真情浸潤生活,滋養人生,感染讀者。她曾在《創作雜談》中說,作品要具有歷史感,“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總是和社會生活、民族的歷史聯繫在一起的,在動筆之前,認真思索一下所寫的人物、事件在整個歷史長河中的位置,它的源遠流長,它發展的必然趨向”。例如,她在《為腳踏車,乾杯》中,不僅揭示“文革”給人們心靈深處造成的深深傷痕,更以赤誠之心注重反思,以主人公大勇之口指出,人們不能一味指責“四人幫”欺騙民眾,更要反省自己為什麼會輕易被愚弄;《相見》筆墨凝重,筆調深沉,筆鋒尖銳,塑造了一個被社會“運動”得失去情感活力和學術激情的中年教師——江老師,在外界折騰中身心受到折磨和摧殘,在自我壓抑中靈魂受到煎熬和戕害的形象,以此探討知識分子自身的脆弱性。包川看到了人的心靈暗處和痛處,以包容和同情的心態,發現和書寫人的自責、自罪和贖罪,拷問和安慰我們的良心和生活,在典型的環境中展現了複雜多維的人物性格,讓人長久掛懷……她已不再局限於憂患與反省,而是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係進行了深層的開掘和獨特的探索。在包川看來,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內心足夠強大,外界的傷害真的算不得什麼,外傷不過是皮毛,而只有內心的自罪自虐才是揪心的!那種自覺有錯自覺該脫胎換骨,凡事都考慮該不該這樣那樣,而不敢考慮想不想這樣那樣,這種自我壓抑之痛苦是無法言表的……”包川的創作正是用生活瑣事、凡人細行折射時代的巨大轉折,不論是讚揚還是呼喚,哀思與嘆息,遺憾與惋惜,都給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真誠而美好的生活的源泉。她對人物形象傾注真情實感,使她發掘他們的美就像從貝殼裡揀出珍珠,就像從河海里淘出黃金,讓我們體味到一種陌生化的新鮮感,使其作品顯得更加厚實蘊藉。正如馬識途老所說,“她用女性特有的纖細和舒捲自如的筆觸,去刻畫那些凡人們的悲歡和憧憬”。
獨到的審美眼光是包川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小說,是一種美的藝術,更是一種美的發現。托爾斯泰說過:“愈是詩的,就愈是美的。”包川作為當時文壇有代表性的作者之一,胸無塵滓,心無俗念,懷抱清曠,寧靜淡泊,總能以明慧的心眼,從獨到的審美視角,創作出見心見性,讓人心醉神迷的佳作。她勇於自我超越,不斷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敘述技巧,不斷用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表達對社會、人生、人性的獨到見解。包川樂於展現生活中的美好,也長於調用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獲得一種直達讀者內心深處的獨特審美震撼力。如《鏈條》《今天是幾號》《門》中抨擊一些工廠領導走後門招工、結黨營私、諂媚上級的不正之風;《高音喇叭》表達了她對十年動亂中,人們精神空虛,整天忙於無聊的唇槍舌劍鬥爭的痛心和無奈;《濃霧》《雨過天青》《買賣》中為待業青年的無奈處境、精神困惑和不公正遭遇呼告;《四路車軼事》以鐘大爺之口嘆息路人自私自利的冷漠。這些作品不僅讓社會生活中那些陰暗污垢無所遁形,並且以鮮明的情感立場表達出作者的愛憎,讓人們看到作者直面現實的勇氣和對公道正義的呼喚與堅守。尤其是她的短篇小說《辦婚事的年輕人》,該文一經發表便被評為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給她帶來極高聲譽,引起了文壇的關注,也奠定了她在文壇的地位。全篇除了必要的背景交代,主要就是兩個年輕人的對話,但在拉家常似的對話中,把川人的幽默風趣的秉性、愛人之間的體貼溫情、兩個年輕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整個社會擺脫壓抑之後的積極進取情緒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小說的結尾,小伙子對姑娘樂觀而自信地說:“最困難的時刻就要過去了,目前,我們再咬咬牙,以後,會越來越好的……”我一直為這句話感動,我認為小伙子是個哲人。《相見》中,江老師和“我”十六年“見”與“未見”的惆悵與痛楚,心靈的解析與回歸,質疑心靈暗處與物質世俗之間的牽扯,我始終為這件事動容,我認為江老師也是個哲人。
精妙的白描是包川作品最大的藝術特點。包川眼光敏銳,觀察細緻。她總是盡力地、執著地品味人生滋味,開掘作品深厚的哲理內涵。她作品的顯著特徵就是白描手法的成功運用。寫人、寫物、寫景都不施重彩,而是飽蘸著輕輕的池水,淡淡地勾勒,筆墨總是經濟得近於吝嗇,不肯多著一字。但就是在不長的篇幅中,寥寥幾筆,就把人物特徵、事件經過交代得栩栩如生、曉暢明了。那種流淌在樸素文辭中的剛毅、幹練、冷峻、細膩、溫馨、抒情和邏輯梳理,洋溢著才情畢現的思辨色彩和人文精神。魯迅曾說:“白描卻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她寫人,站在你面前的都是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形象,她寫景,向你捧出的朝霞晚露、淡月疏星、寒山瘦水、老樹古藤,皆成自然造化之美。人與物,情與景相互映照,以特定的環境顯示人物的特定性格,表現出的小說題旨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凸顯張力、批判意識和審美價值,加深讀者真實自然之感,喜怒哀樂油然而生,讀後韻味無窮,深有所思。她每一篇小說幾乎都有深刻的寓意,表現出一個較大的主題,如《今天是幾號?》,不是靠獵奇的故事情節引起人們的注意,而是通過開國元勛、吳姐、何三姐、黃夫子、鄭媽媽、王老頭、考勤員等人物命運變化推動故事發展,將筆觸深人到人物內心的縱深處,在情節轉換過程中嵌人曲折動人的細節,於婉諷中對改革成敗、工廠興衰、世態炎涼展現透徹,從而在情感上俘獲讀者的心靈。《唱》以廣闊的社會眾生相為對象,苟二妹、陳三妹、江鐵匠、吳軍等為生命而完善靈魂,忘情顯示自我,他們在卡拉ok中,長途販運中,價值實現中,生活漸趨富裕,精神逐漸豐富,自我得到張揚,雖然各種隱憂不斷,但斑駁陸離的生活場景構成了小城需要的多色陽光,綴成一副“清明上河圖”。多樣的人物性格、深刻的小說題旨、富有張力的審美取向、長跨度的時空變換,都在看似不經意實則非常考究的敘述中一一呈現。小說在白描間,氣勢如水銀瀉地,浩瀚深沉,景象萬千;在不溫不火中,神韻似流水潺潺,沉穩內斂;像一條涌動的暗河,讓人感受到力量。閱讀起來既輕鬆也凝沉,總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但是也很有亮色,這源於作者對生活的深刻認知,對人物原型異常熟悉,對技巧熟練的運用,顯示出包川駕馭語言和題材、結構文體的功力。
豐富的想像力為包川的作品插上騰飛的翅膀。由於白描勾勒必須將精力集中於描寫人物的特徵,往往只能用幾句話,幾個動作,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少勝多,以“形”傳“神”,因而藝術的想像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包川的想像力是豐富的。想像就是廣度,想像就是美。包川的作品之所以具有豐富活躍的想像力,一方面得之於她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能在表面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上發現共同點;另一方面是因為她內心世界的豐富,胸中洋溢著遏止不住的激情,能隨時鼓動起想像的翅膀。想像力是個神奇的東西。因為想像,可以變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甚至而且可以使無生命變成有生命,無人情變成有人情。雪萊說:詩是想像的表現。散文《桫欏樹》,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超越現實與幻想的鴻溝。時而飛天,時而著地,時而人間,時而仙境,時而回溯遠古,時而漫遊未來。我們知道,藝術到了極高境界,尤其是詩與畫,總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一種宇宙感,一種一相情願、神魂顛倒的痴迷之情,一種物我一體、天人合一的渾然意境。包川眼觀四海,思接古今,把經驗記憶中沉澱的各種表象重新組合、改造成為新的形象,物我不分,虛實莫辨。讀她的作品,明顯感覺到她似乎與世間萬物成了同類,成了朋友。因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山嶺,都心甘情願地奔到她筆下;天地間的樹木鳥獸、花草魚蟲,都活蹦亂跳地躍然紙上,構成一個有靈有性有聲有色的生命世界。深摯的感情,絢麗的形象,奇妙的構思,精巧的語言,藉助於奇異大膽的想像而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
博大的愛心是包川創作審美情感的核心。她寫什麼,既有理智的考量,更多則是由感情決定的。她筆下的人物和描寫對象,都是她感覺過、體驗過、深愛過的,都是真正引起她內心激動過的。許多作品流露出人類最深的愛——親子之愛和戀人之愛。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更多地發現、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詩意、美和愛。《母愛》創作源於一次偶然。兩位過路的陌生男青年關於母親去世後就可以頂替就業的輕鬆談話,令她瞠目結舌。不過,在輾轉反側不眠的當夜,她又站在母親的角度,替大齡而無業的兒子著想……於是,她的敏感有如傷口初愈的肌膚,花落水面也能濺起靈感,鳥鳴枝頭也能叩響心弦。迅即將零碎的,無意的,在常人眼中平淡無奇、索然無味的一切激活,以身邊熟悉的事物為材料,另造一個奇異絕妙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場景來代替現實。使之具有了深刻、含蓄、厚重、感人的意蘊。我們看到母親勤勞善良一生,常常“自怨、自責、自恨、自罪”,為兒子工作“操碎了心”,然而生活的困境又使她力不從心,訣別之語竟然是兒子“終於可以頂替我了”!彌留之際“那個微笑、安睡的慈母閉著的眼睛正在流淚”……在抑揚起伏、哀憐回婉中,慈母之愛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強烈地敲擊著讀者的心房。包川以自己敏感的大愛之心、高超的文學表現力,帶給我們長長的思索。關於她的影劇作品,她都收在《淺嘗輒止》里,看來,她並不滿意自己的這些嘗試。但正是這些創作,顯示出她內心涌動的博大愛心。童心是真誠的、敏感的,也是最需要呵護扶持。《我的兒子》和《丁丁流浪記》都以孩子為主角,表現殘酷現實對兒童純真世界的侵入和破壞。《我的兒子》把故事時間設定在文革期間,圍繞“我的兒子”洪實在嚴酷的動亂時代的所見所聞展開,一個天真純潔的孩子在嚴酷的人際鬥爭中無所適從、痛苦困惑,以小見大地表現出了荒謬的政治運動狂熱病對本真人性的戕害,也把誠摯的母愛表達得酣暢淋漓。《丁丁流浪記》,以小流浪兒丁丁的艱難生活經歷為主線,展示了乞丐、竊賊、騙子等社會邊緣人的沉淪和掙扎,對流浪兒童的悲慘命運給予了深深的同情。作品透過孩子清澈如水晶的眼睛和心靈來觀察社會與人生,使兒童世界的單純與真實和成人社會的爾虞我詐、傾軋鬥爭形成了鮮明對比,正如王富仁所說:“她展開的是一個兒童的心靈世界,也是她沉潛在內心深處的求真求美的願望”。這些作品在充分展示包川內心深處對一切美好、善良、大愛的不懈追求中,也以濃郁的基調和深沉的人性關懷,使其帶上了巴金老《隨想錄》的底色,體現出巴金、李劫人、馬識途等四川作家一脈相承的對人民、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自覺承擔精神。
文學家的創作個性是五彩繽紛的。當我們閱讀包川的作品時,就能十分清楚地看到她豐富的心靈色彩和獨特的個性經歷。讀她的作品,猶如觀賞一面奇幻的多稜鏡,一瞬間的顫動,便能使它呈現出色彩斑斕的個性圖案來,並總能從似乎透明的陽光中折射出絢麗的七色光芒,為我們展示生活的多種可能。但她又謙謹自持,寵辱不驚。包川是不考慮私利功名的。我們見到的包川,總是面帶微笑,從容,淡定,嫻雅。不是讀了她的文集,真不敢想像她還有坎坷曲折的經歷,有著近乎傳奇的人生。多年來,包川靠的是頑強的意志、執著的精神、不懈的追求、樂觀的態度,笑對人生。她在作品集《逝水滔滔》(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扉面題的是:“才能是一種悠久的耐力,用功吧!”短短一句話,就點石成金,營造出了一種美好的境界,讓人心生美意,味之不盡。這是文學作品成為永恆的生命力所在。這也是包川作品選出版的意義所在!
朱丹楓
2012.7.27
四川多山,數川匯流,江風山韻孕育了頗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受這種文化的雨露浸潤,四川大地走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文藝方家。在當代文學叢林俊秀之中,就有包川。
包川進人文壇並不算早,而立之年,她才以新人的姿態在文學界嶄露頭角。但她厚積薄發、出手不凡,在上世紀70年代末起發表作品,就已有名氣了。此後,加上沙汀、馬識途、李致、陳之光等老作家的賞識和關懷指導,包川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跋涉前進。80年代,她接連在《人民文學》《當代》《中國作家》等一流文學期刊上發表了《高音喇叭》《相見》《唱》《門》等多篇作品,逐漸成長為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成熟作家。單從數量上看,包川的作品算不得高產。但她以獨特的文學審美關注現實,帶著歷史感觀察社會,跳出個人世界的小圈子,沉潛下去發掘日常生活一地雞毛底下奔騰洶湧的時代洪流,從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發現美、提煉美、創造美、展示美,為生活放歌,為時代立傳,給人們以美好的願景和期待,使其文字更顯深沉、博大和健康。
前些時候,她回顧整理多年來的思想結晶,精心擇取代表作出版作品選,為自己的創作做一個小結。將書稿交我時,她很誠懇地要我隨便翻翻,很想聽聽我的“意見”。她很看重我的意見,重到讓我都覺得有點“過”。但是,那是很認真的,絕非客套與敷衍。作為包川的忘年交,她一直是我敬重的大姐,多年來欣賞和關注她的創作。因為她真誠得“過”,我沒有理由不認真對待,仔細拜讀了這厚厚的兩部大著。在我看來,包川的作品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稜鏡雖小,折射七光”。
真誠的情感是包川作品的基石。真情實感是文學的生命,優秀的文藝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於作者抒發的是真實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讀者的心靈。劉熙載說:“詩可數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包川作品選》處處見真情。她在塑造普通人物形象時,總是將視角聚焦在小人物美好的品格和情懷上,努力地發掘他們的心靈美。她善於在社會萬象中採擷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截取生活中的小片段,從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最有人情味的閃光點人手,如鄰里和諧、朋友互助、母子情深等,以細膩的筆觸表現人們的喜怒哀樂,傾注著對人物真誠的理解和同情。如《鏈條》《唱》《孑孓》等作品塑造了從城市待業青年到文化館領導、農村姑娘等一系列人物,描繪從鄰里糾紛、男女情愛到工廠改革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社會畫卷,以此展現80年代變革期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由此帶來的人心深處暗暗涌動的情感潮汐,讀來無不讓人動容。
1980年起,包川的工作崗位從工人變為雜誌編輯,這給她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使她能夠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思考人生,觀察社會,豐富寫作。她總是以己之真情動讀者之心,用真情浸潤生活,滋養人生,感染讀者。她曾在《創作雜談》中說,作品要具有歷史感,“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總是和社會生活、民族的歷史聯繫在一起的,在動筆之前,認真思索一下所寫的人物、事件在整個歷史長河中的位置,它的源遠流長,它發展的必然趨向”。例如,她在《為腳踏車,乾杯》中,不僅揭示“文革”給人們心靈深處造成的深深傷痕,更以赤誠之心注重反思,以主人公大勇之口指出,人們不能一味指責“四人幫”欺騙民眾,更要反省自己為什麼會輕易被愚弄;《相見》筆墨凝重,筆調深沉,筆鋒尖銳,塑造了一個被社會“運動”得失去情感活力和學術激情的中年教師——江老師,在外界折騰中身心受到折磨和摧殘,在自我壓抑中靈魂受到煎熬和戕害的形象,以此探討知識分子自身的脆弱性。包川看到了人的心靈暗處和痛處,以包容和同情的心態,發現和書寫人的自責、自罪和贖罪,拷問和安慰我們的良心和生活,在典型的環境中展現了複雜多維的人物性格,讓人長久掛懷……她已不再局限於憂患與反省,而是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係進行了深層的開掘和獨特的探索。在包川看來,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內心足夠強大,外界的傷害真的算不得什麼,外傷不過是皮毛,而只有內心的自罪自虐才是揪心的!那種自覺有錯自覺該脫胎換骨,凡事都考慮該不該這樣那樣,而不敢考慮想不想這樣那樣,這種自我壓抑之痛苦是無法言表的……”包川的創作正是用生活瑣事、凡人細行折射時代的巨大轉折,不論是讚揚還是呼喚,哀思與嘆息,遺憾與惋惜,都給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真誠而美好的生活的源泉。她對人物形象傾注真情實感,使她發掘他們的美就像從貝殼裡揀出珍珠,就像從河海里淘出黃金,讓我們體味到一種陌生化的新鮮感,使其作品顯得更加厚實蘊藉。正如馬識途老所說,“她用女性特有的纖細和舒捲自如的筆觸,去刻畫那些凡人們的悲歡和憧憬”。
獨到的審美眼光是包川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小說,是一種美的藝術,更是一種美的發現。托爾斯泰說過:“愈是詩的,就愈是美的。”包川作為當時文壇有代表性的作者之一,胸無塵滓,心無俗念,懷抱清曠,寧靜淡泊,總能以明慧的心眼,從獨到的審美視角,創作出見心見性,讓人心醉神迷的佳作。她勇於自我超越,不斷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敘述技巧,不斷用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表達對社會、人生、人性的獨到見解。包川樂於展現生活中的美好,也長於調用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獲得一種直達讀者內心深處的獨特審美震撼力。如《鏈條》《今天是幾號》《門》中抨擊一些工廠領導走後門招工、結黨營私、諂媚上級的不正之風;《高音喇叭》表達了她對十年動亂中,人們精神空虛,整天忙於無聊的唇槍舌劍鬥爭的痛心和無奈;《濃霧》《雨過天青》《買賣》中為待業青年的無奈處境、精神困惑和不公正遭遇呼告;《四路車軼事》以鐘大爺之口嘆息路人自私自利的冷漠。這些作品不僅讓社會生活中那些陰暗污垢無所遁形,並且以鮮明的情感立場表達出作者的愛憎,讓人們看到作者直面現實的勇氣和對公道正義的呼喚與堅守。尤其是她的短篇小說《辦婚事的年輕人》,該文一經發表便被評為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給她帶來極高聲譽,引起了文壇的關注,也奠定了她在文壇的地位。全篇除了必要的背景交代,主要就是兩個年輕人的對話,但在拉家常似的對話中,把川人的幽默風趣的秉性、愛人之間的體貼溫情、兩個年輕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整個社會擺脫壓抑之後的積極進取情緒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小說的結尾,小伙子對姑娘樂觀而自信地說:“最困難的時刻就要過去了,目前,我們再咬咬牙,以後,會越來越好的……”我一直為這句話感動,我認為小伙子是個哲人。《相見》中,江老師和“我”十六年“見”與“未見”的惆悵與痛楚,心靈的解析與回歸,質疑心靈暗處與物質世俗之間的牽扯,我始終為這件事動容,我認為江老師也是個哲人。
精妙的白描是包川作品最大的藝術特點。包川眼光敏銳,觀察細緻。她總是盡力地、執著地品味人生滋味,開掘作品深厚的哲理內涵。她作品的顯著特徵就是白描手法的成功運用。寫人、寫物、寫景都不施重彩,而是飽蘸著輕輕的池水,淡淡地勾勒,筆墨總是經濟得近於吝嗇,不肯多著一字。但就是在不長的篇幅中,寥寥幾筆,就把人物特徵、事件經過交代得栩栩如生、曉暢明了。那種流淌在樸素文辭中的剛毅、幹練、冷峻、細膩、溫馨、抒情和邏輯梳理,洋溢著才情畢現的思辨色彩和人文精神。魯迅曾說:“白描卻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她寫人,站在你面前的都是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形象,她寫景,向你捧出的朝霞晚露、淡月疏星、寒山瘦水、老樹古藤,皆成自然造化之美。人與物,情與景相互映照,以特定的環境顯示人物的特定性格,表現出的小說題旨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凸顯張力、批判意識和審美價值,加深讀者真實自然之感,喜怒哀樂油然而生,讀後韻味無窮,深有所思。她每一篇小說幾乎都有深刻的寓意,表現出一個較大的主題,如《今天是幾號?》,不是靠獵奇的故事情節引起人們的注意,而是通過開國元勛、吳姐、何三姐、黃夫子、鄭媽媽、王老頭、考勤員等人物命運變化推動故事發展,將筆觸深人到人物內心的縱深處,在情節轉換過程中嵌人曲折動人的細節,於婉諷中對改革成敗、工廠興衰、世態炎涼展現透徹,從而在情感上俘獲讀者的心靈。《唱》以廣闊的社會眾生相為對象,苟二妹、陳三妹、江鐵匠、吳軍等為生命而完善靈魂,忘情顯示自我,他們在卡拉ok中,長途販運中,價值實現中,生活漸趨富裕,精神逐漸豐富,自我得到張揚,雖然各種隱憂不斷,但斑駁陸離的生活場景構成了小城需要的多色陽光,綴成一副“清明上河圖”。多樣的人物性格、深刻的小說題旨、富有張力的審美取向、長跨度的時空變換,都在看似不經意實則非常考究的敘述中一一呈現。小說在白描間,氣勢如水銀瀉地,浩瀚深沉,景象萬千;在不溫不火中,神韻似流水潺潺,沉穩內斂;像一條涌動的暗河,讓人感受到力量。閱讀起來既輕鬆也凝沉,總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但是也很有亮色,這源於作者對生活的深刻認知,對人物原型異常熟悉,對技巧熟練的運用,顯示出包川駕馭語言和題材、結構文體的功力。
豐富的想像力為包川的作品插上騰飛的翅膀。由於白描勾勒必須將精力集中於描寫人物的特徵,往往只能用幾句話,幾個動作,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少勝多,以“形”傳“神”,因而藝術的想像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包川的想像力是豐富的。想像就是廣度,想像就是美。包川的作品之所以具有豐富活躍的想像力,一方面得之於她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能在表面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上發現共同點;另一方面是因為她內心世界的豐富,胸中洋溢著遏止不住的激情,能隨時鼓動起想像的翅膀。想像力是個神奇的東西。因為想像,可以變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甚至而且可以使無生命變成有生命,無人情變成有人情。雪萊說:詩是想像的表現。散文《桫欏樹》,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超越現實與幻想的鴻溝。時而飛天,時而著地,時而人間,時而仙境,時而回溯遠古,時而漫遊未來。我們知道,藝術到了極高境界,尤其是詩與畫,總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一種宇宙感,一種一相情願、神魂顛倒的痴迷之情,一種物我一體、天人合一的渾然意境。包川眼觀四海,思接古今,把經驗記憶中沉澱的各種表象重新組合、改造成為新的形象,物我不分,虛實莫辨。讀她的作品,明顯感覺到她似乎與世間萬物成了同類,成了朋友。因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山嶺,都心甘情願地奔到她筆下;天地間的樹木鳥獸、花草魚蟲,都活蹦亂跳地躍然紙上,構成一個有靈有性有聲有色的生命世界。深摯的感情,絢麗的形象,奇妙的構思,精巧的語言,藉助於奇異大膽的想像而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
博大的愛心是包川創作審美情感的核心。她寫什麼,既有理智的考量,更多則是由感情決定的。她筆下的人物和描寫對象,都是她感覺過、體驗過、深愛過的,都是真正引起她內心激動過的。許多作品流露出人類最深的愛——親子之愛和戀人之愛。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更多地發現、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詩意、美和愛。《母愛》創作源於一次偶然。兩位過路的陌生男青年關於母親去世後就可以頂替就業的輕鬆談話,令她瞠目結舌。不過,在輾轉反側不眠的當夜,她又站在母親的角度,替大齡而無業的兒子著想……於是,她的敏感有如傷口初愈的肌膚,花落水面也能濺起靈感,鳥鳴枝頭也能叩響心弦。迅即將零碎的,無意的,在常人眼中平淡無奇、索然無味的一切激活,以身邊熟悉的事物為材料,另造一個奇異絕妙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場景來代替現實。使之具有了深刻、含蓄、厚重、感人的意蘊。我們看到母親勤勞善良一生,常常“自怨、自責、自恨、自罪”,為兒子工作“操碎了心”,然而生活的困境又使她力不從心,訣別之語竟然是兒子“終於可以頂替我了”!彌留之際“那個微笑、安睡的慈母閉著的眼睛正在流淚”……在抑揚起伏、哀憐回婉中,慈母之愛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強烈地敲擊著讀者的心房。包川以自己敏感的大愛之心、高超的文學表現力,帶給我們長長的思索。關於她的影劇作品,她都收在《淺嘗輒止》里,看來,她並不滿意自己的這些嘗試。但正是這些創作,顯示出她內心涌動的博大愛心。童心是真誠的、敏感的,也是最需要呵護扶持。《我的兒子》和《丁丁流浪記》都以孩子為主角,表現殘酷現實對兒童純真世界的侵入和破壞。《我的兒子》把故事時間設定在文革期間,圍繞“我的兒子”洪實在嚴酷的動亂時代的所見所聞展開,一個天真純潔的孩子在嚴酷的人際鬥爭中無所適從、痛苦困惑,以小見大地表現出了荒謬的政治運動狂熱病對本真人性的戕害,也把誠摯的母愛表達得酣暢淋漓。《丁丁流浪記》,以小流浪兒丁丁的艱難生活經歷為主線,展示了乞丐、竊賊、騙子等社會邊緣人的沉淪和掙扎,對流浪兒童的悲慘命運給予了深深的同情。作品透過孩子清澈如水晶的眼睛和心靈來觀察社會與人生,使兒童世界的單純與真實和成人社會的爾虞我詐、傾軋鬥爭形成了鮮明對比,正如王富仁所說:“她展開的是一個兒童的心靈世界,也是她沉潛在內心深處的求真求美的願望”。這些作品在充分展示包川內心深處對一切美好、善良、大愛的不懈追求中,也以濃郁的基調和深沉的人性關懷,使其帶上了巴金老《隨想錄》的底色,體現出巴金、李劫人、馬識途等四川作家一脈相承的對人民、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自覺承擔精神。
文學家的創作個性是五彩繽紛的。當我們閱讀包川的作品時,就能十分清楚地看到她豐富的心靈色彩和獨特的個性經歷。讀她的作品,猶如觀賞一面奇幻的多稜鏡,一瞬間的顫動,便能使它呈現出色彩斑斕的個性圖案來,並總能從似乎透明的陽光中折射出絢麗的七色光芒,為我們展示生活的多種可能。但她又謙謹自持,寵辱不驚。包川是不考慮私利功名的。我們見到的包川,總是面帶微笑,從容,淡定,嫻雅。不是讀了她的文集,真不敢想像她還有坎坷曲折的經歷,有著近乎傳奇的人生。多年來,包川靠的是頑強的意志、執著的精神、不懈的追求、樂觀的態度,笑對人生。她在作品集《逝水滔滔》(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扉面題的是:“才能是一種悠久的耐力,用功吧!”短短一句話,就點石成金,營造出了一種美好的境界,讓人心生美意,味之不盡。這是文學作品成為永恆的生命力所在。這也是包川作品選出版的意義所在!
朱丹楓
201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