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壽銘

包壽銘(1888—1958),又名鑒文,南溪縣城人。少習儒學,酷好書法,後考入瀘州川南經緯學堂(川南師範學校前身)讀書畢業。抗戰爆發前,先後任護國軍一路軍朱德團文牘、內江縣糧稅局工作員、松潘縣長及鹽源縣長。失職返鄉後,一直從教於南溪縣立初級中學、宜賓師範、瀘州川南師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壽銘
  • 別名:鑒文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包壽銘(1888—1958),又名鑒文,南溪縣城人。少習儒學,酷好書法,後考入瀘州川南經緯學堂(川南師範學校前身)讀書畢業。抗戰爆發前,先後任護國軍一路軍朱德團文牘、內江縣糧稅局工作員、松潘縣長及鹽源縣長。失職返鄉後,一直從教於南溪縣立初級中學、宜賓師範、瀘州川南師範。

人物經歷

1920年前後,包壽銘作為朱德團長文牘(即秘書),隨朱德去萬縣,與軍閥楊森所部商討軍務不果,楊森妒嫉朱德,打算傷害他,包壽銘發現情況不對,就想辦法,掩護朱德安全離開萬縣。隨即朱德同孫炳文赴北平,尋求革命。包壽銘則去內江糧稅局工作。1922年,朱德曾信邀包壽銘出國留學,又剛好遇到他母親去世了,就耽誤了時間沒走成。後軍閥劉文輝器重包壽銘的才幹,聘作幕僚,劉文輝占據川西後,調包壽銘為松潘縣長。劉文輝再據西康後,又任包壽銘為鹽源縣長。到1935年紅軍長征北上,途徑西康,朱德將軍著人聯絡包壽銘籌划起義。國民黨中央軍部有些風聞,隨即把包壽銘捕捉,施以刑訊。包壽銘知聯繫人行動嚴謹不致有失,國民黨不過捕風捉影而已,於是只供認當年在護國軍中只做過朱德團的文牘,以後各奔前程,沒有聯繫,國民黨軍部無奈,只得把包壽銘放出,但把其縣長職務撤除,鹽源起義因此無成。
包壽銘養息刑傷後,依靠鹽源百姓資助,才回到南溪,從此對國民黨更加深惡痛絕,閉門練習書畫,後受聘就職教書,終其一生。
包壽銘書畫繼承叔祖包弼臣技法,因而與人手書彩繪皆謙遜落款為“小包壽銘”,以示對弼老的敬重。川南、川西,尤其瀘州、宜賓,包壽銘留筆眾多。峨眉山金頂“三公石”,李莊“旋螺殿”,瀘州方山雲峰寺“十方叢林”,瀘州小市“沱江大橋”等皆出包壽銘手跡。民間求得包壽銘書畫的人,多為條幅、立屏、聯對。青城山也有包壽銘手書對聯。
1940年後,包壽銘寓居李莊在宜賓師範教書時,同濟大學博物館曾邀請壽銘評價歷史文物。他給該校歷史系學生演講評價有關文物淵源,深受學生讚譽。
建國後,花甲已過的包壽銘參加了南溪縣各界人士學習委員會。並將其積數十年的書法心德,著成《書法辯證》一卷,於1953年寄送西南行署文化部楚圖南,楚代表西南行署文化部獎給舊幣300萬元(相當300元),同年,在選舉中當選為南溪縣人民代表。
1957年,縣文教科請他(時年69歲)赴李莊旋螺殿,書匾並撰碑,今日猶存。縣文化館藏有他的作品,經鑑定,為三級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