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圍迂迴,繞到敵人外側實施包抄圍殲。也作“迂迴包圍”。毛澤東《論持久戰》:“集中兵力,採用包圍迂迴戰術,是實施運動戰即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之必要條件。然而一切這些,都是為著殲滅敵人之目的。”
包圍迂迴,繞到敵人外側實施包抄圍殲。也作“迂迴包圍”。毛澤東《論持久戰》:“集中兵力,採用包圍迂迴戰術,是實施運動戰即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之必要條件。然而一切...
《採取遠距離包圍迂迴方法追殲白崇禧部》,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作品,是毛澤東就追殲國民黨軍白崇禧部的作戰方針問題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的給第四野戰軍領導人並告第二、...
迂迴包圍,繞向敵人側向,配合正面部隊對敵形成包圍的作戰行動。旨在避實擊虛,實施側後突擊,斷敵退路,分割圍殲敵人。要求果敢、機智,慎重選擇迂迴路線,以達到出奇...
迂迴戰略就是為隱蔽己方戰略企圖,並不直接與敵方接觸,而是在更大範圍內對敵方戰役集團進行包圍,從而最終達到戰役目的的戰術。...
迂迴,拼音為:yū huí,意思是迴旋、環繞;指在思想或表達方式上繞圈子的性質或狀態;也指路十分曲折或一種自然景象;也常比喻作戰時戰術。出自南朝 宋 謝靈運《山居...
包圍,指四面圍住,使其無法逃跑。語出《文獻通考·田賦六》:“ 延福 等五十四圩,周回一百五十餘里,包圍諸圩在內。”...
非萬不得已決不會和我決戰”,“判斷白崇禧準備和我作戰之地點不外湘南、廣西、雲南三地,而以廣西的可能性為最大”,決定採取“遠距離包圍迂迴”的作戰方針,擬在...
斷敵退路,切斷敵人退卻的道路。是一種陷敵於絕境,全殲敵人的戰術手段。目的是配合正面進攻部隊全殲敵人。通常採取包圍迂迴、穿插、滲透、截擊、堵擊、兜擊、封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