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山(勾注山)

雁門山

勾注山一般指本詞條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陘嶺、西陘山陘。這裡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雁門山
  • 拼音:yan men shan
  • 原名:勾注山
  • 景點:東城、西城、雁月樓、雁塔
  • 海拔:1000多米
  • 特點:群峰挺拔、地勢險要
簡介,主要景觀,雁門雄關,要塞布局,歷史記載,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漢高祖劉邦時期,北宋初期,元明時期,辛亥革命以後,旅遊資源,古籍記載,

簡介

雁門山位於白水宜君交界之處,途經蒲、白水、宜君、一直通向黃陵縣。海拔1000多米,相傳古時因有一隻神雁落此山而的名。今人大多知有雁門關,而不知還有雁門山,實際上關是因山而名。雁門山的名字來之甚早。《山海經》的“海內西經”中就已記述說:“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那位五百年前游遍了山西山水的明代樂平(今山西昔陽縣)人喬宇先生,也寫過一篇《雁門山遊記》,講他登上雁門山巔時“絕頂四望,則繁峙、五台聳其東,寧武諸山帶其西,正陽石鼓挺其南,朔州馬邑臨邊之地在其北。”文中所謂“正陽石鼓”即今天原平市境內的天涯石鼓山。東南西北,能夠四望遼闊。
雁門關石碑雁門關石碑

主要景觀

雁門山所在的恆山山脈東北面是西南走向,橫亘約700公里左右。萬里長城的內長城從陽方口以東,即沿恆山山勢而東去,沿途關隘林立,雁門山上的雁門關是最為雄偉也最有傳奇色彩的。喬宇說:“凡山西之關,四十有餘,皆踞隘保固,而聳拔雄壯,則雁門為最”。
雁門山
傳說中趙襄子之姊磨笄自殺的夏屋山就在雁門山的東鄰,雁門山的西鄰是被古人形容為“天造神為”的勾注山。明以後的雁門山並不甚遼闊,以雁門關城為中心,前後左右頂多也就50平方公里左右。不大但名堂甚多。各種名勝古蹟計如東城、西城、雁月樓、雁塔、關陵、總兵營、瓮城、關署、李牧祠,還有明有樓、六郎廟、過雁峰、馬公殺虎處、道碑亭、長平橋、雲際泉、九窯十八洞、趵突泉、軍洞、雁清坊等等。

雁門雄關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線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均在日本侵華時焚於一旦。
雁門雁門
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要塞布局

雁門關,又名雁門塞、西隆關,位於山陰縣廣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當乘車到山陰縣城之後,再向東南方向賓士半小時左右,就會見到群山起伏、溝壑縱橫的勾注山脈。
山腳之下,數百座漢墓封土堆狀若丘陵一般,高者15米左右,低者約有4米,透透迄迄,散落在曠野荒郊之上。在這些漢墓中,埋葬著無數個漢朝守衛雁門關將士之忠骨,人行道過此地,無不肅然起敬憑弔英魂。走出廣武城,沿著同大公路順溝前往,便進入一條狹谷,人稱雁門古險道,兩側峰巒疊蟑,怪石凌空險惡,翻過一道陡峭山樑,雁門關即躍人眼帘。
雁門關東臨隆嶺、雁門山,西靠隆山,兩山對峙,形如鬧門,每年大雁往飛其間,故稱雁門。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此置有雁門郡,唐朝置關,名曰西烴關,也名雁門關。;日址在雁門關西側的雁門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陸亭將關城移在此處,重新築關。雁門關之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一丈八尺,石條座底:上砌城磚,門三座。東門之上築有樓台,名曰雁樓,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天險”。
雁門雁門
西門之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地利”。北門未建樓頂,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嵌鑲磚刻對聯一副:“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關城之北築有營房、東側建置靖邊寺,內有一對石獅、一豎石旗桿和一面石碑,碑文記述趙國名將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豐功偉績。東南:方向設有練兵校場。
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為內長城之“外三關”,這裡峰巒疊蟑、山崖陡峭,關牆雉諜密集,烽猴遙相呼應,東西兩面將老營口坷申池口、陽方口、東隆口、西烴口、匕樓口。大石口、石口、馬蘭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連為一體,地勢十分險要,為千古兵家征戰之地。

歷史記載

戰國時期

雁門山,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親臨此地。他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yan音演),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該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即“地利”)。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洞門兩側鑲嵌磚鐫楷書檢聯:“三關衝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東門外北側建有“靖邊寺”祀戰國時代的軍事家趙將李收。西門外右側建有關帝廟。關城正北置有駐軍營房,東南設有練兵教場。整個關城建築,虎踞龍盤,雄偉壯觀。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著我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現在的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桿,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後的數株青松。
雁門關石獅雁門關石獅
“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華所說的戰國良將李牧的故事。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當地人傳說,蒙恬死後葬於代縣境內。現在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據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陝西境內,此地乃傳說而已。

漢高祖劉邦時期

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漢元帝時,王昭君從雁門關出塞和親。
唐代,雁門古塞“胡”漢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於北方,危及內地。後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雁門關雁門關

北宋初期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名將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後人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元明時期

元明時期,雁門舊關廢棄,新關又起,雁門戰火漸趨平息。清末,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等,狼狽出走。他們過居庸、宣化,經大同,又從雁門經過。慈禧、光緒和王公隨從曾在關門左側靖邊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傍晚,慈禧一行宿關南陽明堡賈宅。光緒帝面對賈宅“五世同堂”的門匾和堂內神龕上“一心念佛”的橫幅,聯想內憂外患的處境,在東家門板上寫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貴,一心念佛見如來”的聯句。

辛亥革命以後

辛亥革命以後,1937年9月,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抗日,派周恩來、彭德懷和彭雪楓同志,前來雁門山的太和嶺口與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會晤。1937年10月18日,就在閻錫山棄關南撤以後,八路軍二二零師七一六團,挺進雁門關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擊了日軍汽車運輸隊,摧毀敵人汽車四百餘輛。1937年10月10日晚,八路軍一二九師七六九團,又在雁門關下襲擊了日軍陽明堡飛機場,炸毀敵機二十四架。
雁門山自公元前4世紀至20世紀,發生的戰事就有140多次,可見是兵家必爭之地。

旅遊資源

雁門山屬低山地貌,
雁門關石碑山巒起伏,層層疊疊,連綿不斷,氣勢巍峨,水氣濕潤,滋養著千姿百態的植物,使哪兒繁花似錦,四季長綠。林間雀鳥鳴唱,山底水庫之水白而泛綠,其間魚跳蛙鳴,這些譜成了快樂的景區樂章。由於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之林木蔥翠,漫遊在這幽靜的清山綠水間,會看到形態各異,種類繁多的植物,欣賞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的花草樹木。遊人沐浴在這特殊的“森林療養院”中,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古來以雁門山和雁門關為題留下詩文的名人不算少,如元好問、李白、李墊、李夢陽、朱彝尊、常建、陳子昂、李賀等等,說也說不完。但名句還要數李賀《雁門太守行》一詩中的“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流傳最廣;。兩千餘年間在雁門山和雁門關戍邊征戰的名將更不算少,像薛仁貴、李牧、郅都、楊業、楊延昭、李佐車、李淵李自成郭子儀、拓跋珏等等。雁門關的明代關城附近過去建有一座楊六郎廟,也建有一座李牧祠。從現存遺址的氣勢觀察,後者的建築氣魄要大於前者。因為六郎廟過去多為民間祭,在老百姓心目中楊六郎從來就是人。
雁門山雁門山
有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和地學研究的靳生禾、謝鴻喜、馬曉東諸先生,都對古雁門關的確切位置做過許多研究。他們認為現在雁門山上的雁門關只是明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以後新建之物,而明以前的舊雁門關則在明關城以西10公里處的勾注山間。馬曉東先生則認為東漢末年以前的雁門山與雁門關當還在今天大同市陽高縣境內。
雁門山景區的神奇還在於它中間有一處特殊景觀,就是行至蜿蜒的山路中途,仰視山巔起伏的山巒和美麗的樹木,組合成一尊天然的、酷似一尊被佛光環繞形成的聖地。這一極為罕見的天然景觀為景區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代州古城已被國家公布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北約10餘公里處的明雁門關與雁門山在規劃開發建設。將來會有一個充滿古戰場特色的名山旅遊風景區。

古籍記載

爾雅》:北陵西逾雁門。
山海經》:雁門,飛雁出於其門。
呂氏春秋》:天下九塞,勾注其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