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不聽怎么辦》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弘揚大臣的職責和權力而限制君主權力無限地膨脹,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內容之一,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民主政治色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勸君不聽怎么辦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孟子》
-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讀解賞析,出處簡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間也?”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貴戚之卿①,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 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②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作品注釋
①貴戚之卿:指與君王同宗族的卿大夫。
②正:誠。
作品譯文
齊宣王問有關卿大夫的事。孟子說:“大王問的是哪一類的卿大夫呢?”
齊宣王說:‘卿大夫還有所不同嗎?”
孟子說:“不同。有王一室宗族的卿大夫,有異姓的卿大夫。”
宣王說:“那我請問王室宗族的卿大夫。”
孟子說:“君王有重大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覆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改立君王。”
宣王突然變了臉色。
孟子說:“大王不要怪我這樣說。您問我,我不敢不用老實話來回答。”
宣王臉色正常了,然後又問非王族的異姓卿大夫。
孟子說:“君王有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覆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辭職而去。”
讀解賞析
弘揚大臣的職責和權力而限制君主權力無限地膨脹,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內容之一,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民主政治色彩。
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因為與國君有親緣關係,國君的祖先也就是他的祖先,所以既不能離去,又不能坐視政權覆亡,當國君有重大錯誤又不聽勸諫時,就可以另立新君。孟子在這裡是弘揚宗族大臣的權力而限制君主個人的權力,從理論上說是正確的。但我們知道,這種另立新君,在實踐上往往釀成的,就是宮廷內亂.所謂“禍起蕭牆之內”,弄得不好,還會引起曠日持久的戰爭。
對異姓卿大夫來說,問題就要簡單得多了,他們既沒有王室宗族卿大夫那么大的權力,也沒有那么大的職責。所以,能勸諫就勸諫,不能勸諫就辭職而去,各走一方罷了。其實,這也是孔子“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的意思。
總起來說,孔、孟都提倡臣有臣道,臣有臣的氣節和人格,反對愚忠,反對一味順從,這的確是有積極意義的。
出處簡介
《勸君不聽怎么辦》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