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改營(前蘇聯勞改營)

勞改營是一種簡單化的使入獄者強制勞動的場所。勞改營制度和奴隸制、監獄有許多相似點。勞改營的具體條件,由於管理者不同差異很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勞改營
  • 外文名:Labor camp
俄國沙皇作為其正式司法系統的一部分,在荒涼的西伯利亞建立了勞改營(“卡拖加”)。儘管條件惡劣,比起後來的蘇聯勞改營仍然是小巫見大巫。
蘇聯第一座勞改營建於1918年,蘇聯政府接管了卡拖加系統,並把這一系統迅速的擴展開來,直到建立古拉格系統來管理勞改營。這些勞改營因為它們極端惡劣的條件而臭名昭著;新入獄者的死亡率在有些營地高達80%。在大清洗期間和之後,古拉格勞改營關押了數以百萬的勞改者。史達林把他們當作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並且間接的殺害了這些入獄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據所知蘇聯有二百餘處勞改營,分布全國各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一切主要建築工程,如運河、水電廠等建設,大部分均由強迫勞動承擔。
自1930年後,此類奴工組織遍及內陸各地,其分布情形大致如下:一、歐洲部分分為:西北區(二十個)、東北區(十一個)、中區(六個),南區(六個)、東區(六個)、烏拉爾區(九個);二、亞洲部分分為:西部西伯利亞區(九個)、中亞區(八個)、中部西伯利亞區(七個)、東部西伯利亞區(四十三個)。以上總計一百二十五個勞改營,系範圍較大者。此外,小規模的勞改營,多不勝數。不論大、小營、囚犯的生活條件,人不如狗。以食物為例:囚犯每日食物的熱量一千二百九十二卡路里,而防囚犯逃亡之獵狗每日為一千八百四十卡路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營中的政治犯與普通犯,實行分別囚禁,自1950年已改進許多。史達林死後,1953年至1955年間,主要勞改營地區,曾連續發生暴動,當局恐事態擴大,採取不斷減少勞改營措施。1954年,也就是史達林死後一年,赫魯雪夫領導的新蘇維埃政府開始釋放囚犯,關閉營地。到五十年代末,幾乎全部“勞教隊”都被解散。蘇聯內政部20號命令於1960年1月25日正式結束了古拉格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