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埃德鏡,又名勞埃鏡,如圖所示,為一反射鏡。從狹縫射出的光,一部分(以①表示的光)直接射到螢幕P上,另一部分掠射到反射鏡M上,反射後(以②表示的光)到達螢幕上。反射光可看成是由虛光源發出的。①、②構成一對相干光源。圖中陰影的區域表示疊加的區域,這時,在螢幕上可以觀察到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勞埃德鏡
- 外文名:Lloyd mirror
- 科目:大學物理
- 類別:實驗現象
該實驗裝置受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啟發,原理同為分波面干涉,將同一光源同一時刻發出的光按照不同發射方向將光分成若干部分,向上發射的光直接射在光屏上,而向下發射的光則經過平面鏡反射射入光屏。所形成的圖樣光強分布可參考研究楊氏雙縫干涉的方法(此實驗與楊氏雙縫干涉實驗結果正好相反,不可套用楊氏實驗公式)。若把螢幕放到和鏡面相接觸的位置,此時從、發出的光到達接觸點的路程相等。光程差為0,在處應出現明紋,但實驗結果表明在接觸處為一暗紋。這表明,直接射到螢幕上的光與由鏡面反射出來的光在該處的相位相反,即相位差為。由於入射光的相位沒有變化,所以只能是反射光(從空氣射向玻璃並反射)的相位躍變了。
進一步實驗表明,光從光速較大(折射率較小)的介質射向光速較小(折射率較大)的介質時,反射光的相位較之入射光的相位躍變了。由於這一相位躍變相當於在反射光與入射光之間附加了半個波長的波程差,故常稱作半波損失,具體解釋需要參考菲涅耳公式。
勞埃德鏡不但顯示了光的干涉現象,而且還顯示了當光由光速較大(折射率較小)的介質射向光速較小(折射率較大)的介質時,反射光的相位發生了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