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勞亭歌

《勞勞亭歌》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借送別抒發作者自己的傷感,詩中作者自比謝靈運,自矜其才不減於袁宏,感嘆孤獨寂寞、無人賞識之情。全詩善用蔓草、悲風、秋月等意象,寓情於景,渲染淒涼氛圍。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勞勞亭歌
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旁。
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
我乘素舸同康樂,朗詠清川飛夜霜。
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
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采驗拔簾歸夢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勞勞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察墓戒南,三國時吳築。題註:在江寧縣南五十里,古送別之所,一名臨滄觀。
⑵離離:草茂盛貌。
⑶“悲風”句:語出《古詩十九首》:“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⑷素舸(gě):不加裝飾的船。康樂:即謝靈運,東晉文學家。以其襲封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
⑸朗:聲音清晰響亮。川:指長江。
⑹牛渚(zhǔ):即今安徽馬鞍山采石磯。五章:五首詩。
⑺今來:即如今。何謝:意朵朵謂不遜色。袁家郎:指袁宏,東晉文學家、史學家。
⑻苦竹:竹有淡竹苦竹二種,其莖葉不異,其筍味有別,以其筍味之苦淡而名。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金陵城南面有一座送客的勞勞亭,亭邊道旁長滿了離離的野草。禁危協
自古以來,別情不如長江東流之水,再加上此地的白楊悲風,更傷人情。
我像謝靈運一樣緣流乘素舸,清霜之夜在長江的清流上朗詠。
曾聞昔日的袁虎在牛渚之下詠詩,被謝尚寵遇,而今我之詩才不在袁家郎之下。
而今所遇唯有苦竹寒聲動秋月而已,可惜沒有知音,只能獨宿空船寄情于歸夢之中。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八年(749)李白游金陵時。當時李白離開長安已有多年,依然有欠炒捆設著對國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眷戀,因此借勞勞亭送別以抒發自己無人賞識的傷感雅提槓照。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中李白自比於謝靈運,自矜其才不減於袁宏,寄情于歸夢而已。而嘆時無謝尚,無人賞識,只有獨宿空船。
開篇“勞勞送客”點出送別背景,“蔓草離離”以道旁草象徵離情別緒。三、四兩句抒發感情用了比喻、擬人手法,其中“愁”字把感情進一步推進。五至八句運用典故,詩人自誇山水之趣既同謝靈運,而吟詠之妙又不減袁宏,並感嘆無人賞識自己,這裡表現了詩人很自信、自傲。最後兩句是“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描繪了一個場景,在秋夜風吹苦竹的淒涼氛圍下,詩人獨宿空船,只能寄情于歸夢。
詩人寄情歸夢,寓情於景,抒發自己孤獨寂寞、苦無知音、無人賞識的痛苦情感,從而點明了詩的主旨。詩的結尾描繪了秋夜風吹苦竹的情景,渲染淒涼氛圍,留給讀者以想像的空間,回味無窮。同時,詩人借月亮時間意象以抒寫自己的無限愁思。詩人選擇了秋月這個時間意象,把“悲哉秋之為氣也”這種傳統的悲秋主題加入秋月意象中,用“蔓草離離”“白楊悲風”“苦竹寒聲”“獨宿空簾”等一系列意象圖景表現了作者像東流水一樣不盡流淌的離情別緒。

名家點評

元代蕭士贇:“此詩意乃太白自比於靈運,而又自嘆其才不減袁宏,而無謝尚之見知。“獨宿空簾”,寄情歸夢,亦可哀矣。”(《李太白詩醇》)
明代陸時雍:不必他奇,氣格聲調高視一世。(《唐詩鏡》)
明代唐汝詢:說“天下”見非尋常,“傷心處”妙。(《彙編唐詩十集》)
清代方東樹:“昔聞”以下發興。收句歸宿。(《昭昧詹言》)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幾員紋,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有《靜夜思》《蜀道難》《明堂賦》《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作品。
勞勞亭歌
李白像

名家點評

元代蕭士贇:“此詩意乃太白自比於靈運,而又自嘆其才不減袁宏,而無謝尚之見知。“獨宿空簾”,寄情歸夢,亦可哀矣。”(《李太白詩醇》)
明代陸時雍:不必他奇,氣格聲調高視一世。(《唐詩鏡》)
明代唐汝詢:說“天下”見非尋常,“傷心處”妙。(《彙編唐詩十集》)
清代方東樹:“昔聞”以下發興。收句歸宿。(《昭昧詹言》)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有《靜夜思》《蜀道難》《明堂賦》《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作品。
勞勞亭歌
李白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