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川臭蛙

務川臭蛙

務川臭蛙(學名:Odorrana wuchuanensis)兩棲綱、無尾目、蛙科。又名蝌螞。是一種中國特有的兩棲動物,屬無尾目蛙科臭蛙屬,因其模式標本采於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而得名。當地也是該種目前已知唯一的分布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務川臭蛙
  • 拉丁學名:Odorrana wuchuanensis
  • 別稱:蝌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亞綱:滑體亞綱
  • :無尾目
  • 亞目:新蛙亞目
  • :蛙科
  • :臭蛙屬
  • :務川臭蛙
  • 分布區域: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 保護級別:極危(CR),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點,生活環境,生物學資料,名稱來源,科學探索,

形態特點

雄蛙體長71一76.5毫米,雌蛙體長75.8—90毫米。頭頂扁平,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圓,略突於下唇,吻棱明顯,鼻間距大於眼間距;頭背皮膚光滑,顳褶明顯,鼓膜大約為眼徑的五分之四,與眼瞼或眼間距等寬。兩眼前角之間有一小白痣粒;前肢粗壯,指趾端吸盤較大,指端吸盤前端較尖,除第一指外,其餘吸盤兩側有溝,指端背面有橫置的凹陷,指吸盤橫徑約為鼓膜直徑之半,第五趾外側緣膜略顯,趾間缺刻較深,達第二關節下瘤的下面.蹼間無大花斑,交織成網狀。
背面綠色,疣粒周圍有黑斑,兩眼之間有小白點;四肢有深淺相問的多條橫紋,股後有碎斑;腹面滿布深灰色和黃色相間的網狀斑塊。雄性第一指婚墊淡橘黃色;無聲囊;無雄性線。卵徑2.5 左右,乳黃色。第28~41期蝌蚪全長平均47 mm,頭體長平均17 mm,尾長為頭體長的184%左右;尾部有深色斑點;尾末端鈍圓;唇齒式為I:4+4/1+1:111;上唇無乳突,下唇乳突一排交錯排列,口角有乳突一排,副突較少。

生活環境

棲息于海拔700米左有的山地溶洞內。洞內基本無光,有陰河通過,水深最大可達l一2米、水流緩慢。5—6月為繁殖季節,種群數量稀少。為貴州特有品種,僅分布在務川自治縣。
務川臭蛙務川臭蛙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700 m左右山區的溶洞內。洞內有陰河流出,水流緩慢。成蛙棲息於距洞口30 122左右的水塘周圍的岩壁上,洞內接近全黑。該蛙受驚擾後即跳入水中,並游到深水石下。繁殖季節可能在5~8月,6~8月可見到蝌蚪,解剖7月6日的雌蛙(體長86.0 mm),腹內有卵348粒。

名稱來源

臭蛙是對兩棲綱蛙科臭蛙屬蛙類的統稱,世界已知臭蛙約50種,中國已知30種,主要分布在秦嶺以南,臭蛙受到刺激時皮膚上的腺體會分泌出濃烈臭味,因而得名,臭蛙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務川臭蛙”是中國特有的喀斯特洞穴大型蛙類。

科學探索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9年第一期刊載《尋找神秘的洞穴蛙----務川臭蛙》文章,首次揭開了務川臭蛙秘密洞穴生活的一角,同時科技工作者宣布了“務川臭蛙” 有5個分布點。
務川臭蛙務川臭蛙
臭蛙是蛙科動物中從真蛙類向水蛙類進化中的重要過渡類型群。務川臭蛙是一種中國特有的喀斯特洞穴大型蛙類,僅分布於貴州境內。它們的一生很可能都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自命名以來,其相關資料非常少見。我國科學家在1978年採集到這個物種,1983年發表並命名這個物種為“務川臭蛙”。在之後的近30年中,科學界對這個物種的了解幾乎再無進展,它的數量稀少,是我國最瀕危的8種兩棲類中的一員,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這個物種的瀕危程度列為極危(CR)級別。務川臭蛙的其相關資料非常少見。
2008年5月和8月,野生動物專家徐健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助,率領科考隊先後兩次到務川考察,深入到100多平方公里的70多個山洞考察,新發現4個務川臭蛙分布點,加上原有的一個分布點,目前務川境內共有5個務川臭蛙分布點。每一個分布點上的務川臭蛙數量都非常少,(每個分布點有都在10隻以內),務川臭蛙正處於絕滅的邊緣。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務
川臭蛙生活於16-18℃的恆溫溶洞內,食物單一,其繁殖及對水環境要求特別高,所以務川臭蛙的適應生存空間很窄。再加上人為活動和人為捕殺,務川臭蛙正處於絕滅的危險中。科考隊還拍攝到了務川臭蛙的抱對行為,這是科學工作者首次記錄到這個物種的繁殖行為。考察隊進一步了解了務川臭蛙這個物種的分布範圍,生存狀況和受威脅狀況,對進一步保護這個物種提供了有重要參考價值的信息。
目前務川自治縣的務川臭蛙分布區還不屬於任何自然保護區,為此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兩棲專家謝峰呼籲、應該新建保護區來保護務川臭蛙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