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細胞培養——基本技術和特殊套用指南》歷來被看作該領域的經典與領銜工作。本版除保留前五版的基本內容(如原代培養、細胞系、傳代、分化、細胞特化、污染、無菌技術、細胞毒性、冷凍保存、實驗室布局與設備培訓綱要等)之外,為反映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發展的需要,特地增加了“幹細胞”一章,以及某些新的特殊技術。內容新穎,程式可靠。極具參考與模仿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動物細胞培養:基本技術和特殊套用指南
- 作者:R.I.弗雷謝尼 (R.I.Freshney)
- 類型:科學與自然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 品牌:科學出版社
- 外文名:Culture of Animal Cells:A Manual of Basic Technique and Specialized Applications(Sixth Edition)
- 譯者:章靜波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888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與致謝
縮略語
圖片目錄
彩版目錄
方案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歷史背景 1
1.2 組織培養的優點 7
1.2.1 環境控制 7
1.2.2 樣品的特徵和均一性 8
1.2.3 經濟、規模和機械化 8
1.2.4 體內環境的體外模擬 8
1.3 局限性 9
1.3.1 專業技能 9
1.3.2 量的問題 9
1.3.3 去分化和選擇 10
1.3.4 細胞的起源 10
1.3.5 不穩定性 10
1.4 體外的主要差異 10
1.5 組織培養的類型 11
第2章 培養細胞的生物學 14
2.1 培養細胞的環境 14
2.2 細胞黏附 14
2.2.1 細胞黏附分子 15
2.2.2 細胞間連線 16
2.2.3 細胞外基質 16
2.2.4 細胞骨架 18
2.2.5 細胞遷移 18
2.3 細胞增殖 18
2.3.1 細胞周期 18
2.3.2 細胞增殖的調控 19
2.4 細胞分化 20
2.4.1 細胞分化的維持 21
2.4.2 細胞去分化 21
2.5 細胞信號傳遞 24
2.6 能量代謝 25
2.7 培養細胞的起源 26
2.7.1 培養的開始 26
2.7.2 細胞系的演化 27
2.7.3 細胞的衰老 28
2.7.4 連續細胞系的轉化與形成 28
第3章 實驗室設計、布局及設備 30
3.1 布局、規劃和服務設施 30
3.1.1 要求 32
3.1.2 服務設施 34
3.1.3 通風裝置 35
3.2 布局 35
3.2.1 無菌操作區 36
3.2.2 層流原理 36
3.2.3 工作檯 36
3.2.4 檢疫室和防範室 36
3.2.5 培養 37
3.2.6 準備區 40
3.2.7 儲存 41
第4章 設備及材料 44
4.1 組織培養實驗室的要求 44
4.2 無菌區 46
4.2.1 潔淨台 46
4.2.2 手推車 48
4.2.3 無菌液操作——移液和分裝 49
4.2.4 倒置顯微鏡 53
4.2.5 CCD攝像機和監視器 54
4.2.6 解剖顯微鏡 54
4.2.7 離心機 54
4.2.8 細胞計數 55
4.3 細胞孵育和培養 55
4.3.1 恆溫箱 55
4.3.2 濕式CO2培養箱 56
4.3.3 溫度記錄儀 57
4.3.4 滾動架 57
4.3.5 磁力攪拌器 58
4.3.6 培養器皿 58
4.4 實驗準備和殺菌 58
4.4.1 清洗 58
4.4.2 培養基和試劑的製備 59
4.4.3 殺菌 61
4.5 儲存 63
4.5.1 消耗品 63
4.5.2 冰櫃和冷凍箱 63
4.5.3 冷藏器 64
4.5.4 可控速率冷凍箱 64
4.6 附屬設備 64
4.6.1 計算機和網路 64
4.6.2 普通正置顯微鏡 65
4.6.3 低溫冷凍箱 65
4.6.4 共聚焦顯微鏡 65
4.6.5 PCR循環儀 65
4.7 專用設備 66
4.7.1 顯微注射裝置 66
4.7.2 集落計數器 66
4.7.3 可離心淘洗機 66
4.7.4 流式細胞儀 66
第5章 無菌技術 67
5.1 無菌技術的目標 67
5.1.1 微生物污染的風險 67
5.1.2 無菌的維持 67
5.2 創造無菌環境的各種因素 68
5.2.1 層流 69
5.2.2 安靜的工作區域 71
5.2.3 工作面 71
5.2.4 個人衛生 73
5.2.5 試劑和培養基 73
5.2.6 培養物 73
5.3 滅菌操作 73
5.3.1 擦拭 73
5.3.2 加蓋 74
5.3.3 灼燒 74
5.3.4 試劑瓶和培養瓶的操作 74
5.3.5 移液 75
5.3.6 液體傾倒 75
5.4 標準操作程式 76
5.5 儀器和設備 82
5.5.1 培養箱 82
5.5.2 盒裝培養物 82
5.5.3 充入CO2氣體 82
第6章 安全性、生物倫理及驗證 83
6.1 實驗室安全 83
6.2 危險性評估 83
6.3 標準操作程式 85
6.4 安全規則 85
6.5 常規安全 86
6.5.1 操作者 87
6.5.2 設備 87
6.5.3 玻璃器皿和銳利物品 87
6.5.4 化學毒性 88
6.5.5 氣體 89
6.5.6 液氮 89
6.5.7 灼燒 90
6.6 火 90
6.7 放射性 91
6.7.1 攝入 91
6.7.2 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 91
6.7.3 標記的試劑 91
6.7.4 高能源 91
6.8 生物危害性 92
6.8.1 生物防範水平 92
6.8.2 微生物學安全通風櫥(MSC) 94
6.8.3 人體活檢材料 96
6.8.4 遺傳操作 97
6.8.5 生物危害性廢棄物處理 97
6.8.6 熏蒸 97
6.9 生物倫理 98
6.9.1 動物組織 98
6.9.2 人體組織材料 98
6.10 質量保證 99
6.10.1 操作程式 100
6.10.2 質量控制(QC) 100
6.11 驗證 100
6.11.1 鑑定 100
6.11.2 來源 101
6.11.3 污染 101
第7章 培養器皿和附著物 102
7.1 附著物 102
7.1.1 細胞的附著和生長 102
7.1.2 常見的附著材料 102
7.1.3 其他替代性附著物 103
7.2 表面處理 103
7.2.1 基質覆蓋 103
7.2.2 飼養層 105
7.2.3 非黏附性附著面 106
7.3 培養器皿的選擇 107
7.3.1 細胞產量 107
7.3.2 懸浮培養 109
7.3.3 通風 110
7.3.4 取樣和分析 111
7.3.5 不均勻生長 112
7.3.6 價格 112
7.4 特殊系統 112
7.4.1 滲透性支持物 112
7.4.2 三維基質 113
第8章 成分明確培養基及補充物 115
8.1 培養基的發展史 115
8.2 物理化學特徵 115
8.2.1 pH 115
8.2.2 CO2和碳酸鹽 116
8.2.3 緩衝作用 123
8.2.4 氧氣 123
8.2.5 滲透壓 124
8.2.6 溫度 124
8.2.7 黏滯度 125
8.2.8 表面張力和成泡性 125
8.3 平衡鹽溶液 126
8.4 完全培養基 126
8.4.1 胺基酸 127
8.4.2 維生素 127
8.4.3 鹽類 127
8.4.4 葡萄糖 128
8.4.5 有機補充物 128
8.4.6 激素和生長因子 128
8.4.7 抗生素 128
8.5 血清 129
8.5.1 蛋白質 130
8.5.2 生長因子 131
8.5.3 激素 131
8.5.4 營養物及代謝物 132
8.5.5 脂類 132
8.5.6 礦物質 132
8.5.7 抑制物 132
8.6 培養基和血清的選擇 132
8.6.1 批次預約 134
8.6.2 血清的測試 135
8.6.3 熱滅活 135
8.7 其他添加物 136
8.7.1 胺基酸水解物 136
8.7.2 胚胎浸出液 136
8.7.3 適應性培養基 136
第9章 無血清培養基 137
9.1 血清的缺點 145
9.2 無血清培養基的優點 146
9.2.1 標準培養基的定義 146
9.2.2 選擇性培養基 146
9.2.3 調節細胞增殖與分化 146
9.3 無血清培養基的缺點 146
9.4 血清的替代 147
9.4.1 無血清培養基的商業供應 147
9.4.2 血清替代物 147
9.4.3 無血清傳代培養 148
9.4.4 激素 149
9.4.5 生長因子 149
9.4.6 血清中的營養物質 154
9.4.7 蛋白質和多聚胺 154
9.4.8 黏滯度 154
9.5 無血清培養基的選擇 154
9.5.1 細胞或產物特異性 154
9.5.2 適應無血清培養基 157
9.6 無血清培養基的研發 157
9.7 無血清培養基的製備 157
9.8 無動物蛋白培養基 158
9.9 小結 158
第10章 準備與滅菌 159
10.1 準備試劑與用品 159
10.2 設備與液體的滅菌 159
10.3 設備 162
10.3.1 玻璃器皿 162
10.3.2 玻璃移液管 165
10.3.3 螺口蓋 168
10.3.4 清潔劑的選擇 170
10.3.5 種類繁雜的設備 170
10.3.6 可重複使用的滅菌過濾器 171
10.4 試劑與培養基 173
10.4.1 水 173
10.4.2 純水器的維護 175
10.4.3 平衡鹽溶液 175
10.4.4 培養基的配製與滅菌 177
10.4.5 乾粉培養基 180
10.4.6 特製培養基 182
10.5 培養基的滅菌 183
10.5.1 可高壓滅菌的培養基 183
10.5.2 除菌過濾 183
10.5.3 血清 192
10.5.4 其他試劑的準備與滅菌 195
10.6 培養基的質控、檢測和儲存 196
10.6.1 質量控制 196
10.6.2 無菌檢測 196
10.6.3 培養物檢測 197
10.6.4 儲存 197
第11章 原代培養 199
11.1 原代培養入門 199
11.1.1 用於解離組織的酶 199
11.1.2 解離過程的共同特點 200
11.2 組織分離 200
11.2.1 小鼠胚胎 200
11.2.2 雞胚 204
11.2.3 人體活檢材料 206
11.3 原代培養的類型 207
11.3.1 原代外植 207
11.3.2 酶的解離作用 210
11.3.3 溫胰蛋白酶消化 210
11.3.4 低溫預處理的胰蛋白酶消化 213
11.3.5 雞胚器官原基 216
11.3.6 其他酶解過程 219
11.3.7 膠原酶 220
11.3.8 機械法解離 222
11.3.9 分離活細胞 224
11.3.10 原代培養小結 225
11.3.11 原始記錄 225
第12章 傳代培養和細胞系 227
12.1 傳代培養和擴增 227
12.1.1 交叉污染和鑑定錯誤 229
12.1.2 支原體污染 231
12.1.3 術語定義 231
12.1.4 細胞系的命名 232
12.1.5 培養物的年齡 233
12.2 選擇細胞系 233
12.3 常規培養 234
12.3.1 細胞形態的意義 234
12.3.2 培養基的更換 235
12.3.3 標準的換液方案 236
12.4 傳代 238
12.4.1 傳代標準 240
12.4.2 單層生長細胞典型的傳代方案 241
12.4.3 生長周期和傳代比率 243
12.4.4 傳代時的細胞濃度 245
12.4.5 懸浮培養細胞的擴增 245
12.4.6 懸浮生長細胞的傳代 246
12.4.7 培養條件的標準化 248
12.4.8 抗生素的使用 248
12.4.9 培養記錄 249
第13章 克隆培養及篩選 251
13.1 克隆培養 251
13.2 貼壁率的刺激 255
13.2.1 促進克隆生長的條件 255
13.2.2 條件培養基 256
13.2.3 飼養層細胞 257
13.3 懸浮克隆培養 259
13.4 細胞克隆的分離 264
13.4.1 單層貼壁細胞克隆的其他分離技術 267
13.4.2 懸浮細胞克隆 268
13.5 複製性培養 269
13.6 選擇性抑制劑 269
13.7 遺傳變異細胞的篩選 270
13.8 細胞與基質的相互作用 272
13.8.1 選擇性黏附 272
13.8.2 選擇性脫壁 272
13.8.3 基質性質 273
13.8.4 選擇性飼養層 273
13.8.5 半固體培養基選擇 273
第14章 細胞分離 275
14.1 細胞密度及等密度沉降法 275
14.2 細胞體積與沉降速率 279
14.2.1 單位重力沉降 279
14.2.2 離心淘洗分離技術 279
14.3 以抗體為基礎的分離技術 280
14.3.1 免疫盤化法 281
14.3.2 免疫磁珠分選 281
14.4 螢光活化的細胞分選法 284
14.5 其他分離技術 285
14.6 初學者如何進行細胞分離實踐 286
第15章 細胞鑑定 287
15.1 鑑定的需求 287
15.2 真實性驗證 287
15.3 保存記錄和身世 288
15.4 鑑定指標 288
15.4.1 種屬鑑定 289
15.4.2 譜系或組織標記 289
15.4.3 獨特標記物 291
15.4.4 轉化 291
15.5 細胞形態學 291
15.5.1 顯微鏡使用 295
15.5.2 染色 297
15.5.3 細胞學檢查所用培養器皿:單層
培養 299
15.5.4 懸浮細胞細胞學檢查標本的製備 299
15.5.5 光學顯微照相技術 302
15.6 共聚焦顯微鏡 303
15.7 染色體分析 303
15.7.1 染色體顯帶技術 306
15.7.2 染色體分析 307
15.8 DNA含量 308
15.8.1 DNA雜交 308
15.8.2 DNA指紋技術 308
15.8.3 DNA繪譜 309
15.9 RNA和蛋白質 314
15.10 酶活性 314
15.10.1 同工酶 314
15.10.2 利用Authentikit進行同工酶電泳 315
15.11 抗原標記 318
15.11.1 免疫染色 320
15.11.2 免疫分析 321
15.12 分化 322
第16章 分化 323
16.1 體內表型的表達 323
16.1.1 去分化 323
16.1.2 細胞譜系選擇 324
16.2 分化階段 324
16.3 增殖和分化 324
16.4 定向和細胞譜系 325
16.5 幹細胞可塑性 326
16.6 分化標記物 327
16.7 誘導分化 328
16.7.1 細胞相互作用 328
16.7.2 全身性因子 330
16.7.3 細胞—基質相互作用 333
16.7.4 極性和細胞形狀 334
16.7.5 氧張力 334
16.8 分化和惡性 334
16.9 套用 334
第17章 轉化和永生化 336
17.1 在細胞系鑑定中的作用 337
17.2 什麼是轉化 337
17.3 遺傳不穩定性和異質性 338
17.3.1 遺傳不穩定性 338
17.3.2 染色體畸變 339
17.4 永生化 339
17.4.1 衰老的控制 340
17.4.2 病毒基因致永生化 341
17.4.3 人成纖維細胞的永生化 342
17.4.4 端粒酶誘導的永生化 345
17.4.5 淋巴細胞永生化 350
17.4.6 轉基因鼠 350
17.5 生長控制異常 350
17.5.1 停泊不依賴性 350
17.5.2 接觸抑制 351
17.5.3 血清依賴 353
17.5.4 癌基因 354
17.6 致瘤性 354
17.6.1 惡性化 354
17.6.2 腫瘤移植 355
17.6.3 侵襲力 355
17.6.4 血管發生 356
17.6.5 纖溶酶原活化因子 359
第18章 污染 361
18.1 污染的來源 361
18.1.1 操作者的技術 363
18.1.2 環境 364
18.1.3 層流通風櫥的使用和維護 364
18.1.4 濕度恆溫箱 364
18.1.5 冷藏庫 365
18.1.6 無菌材料 366
18.1.7 引入的細胞系和活組織 366
18.1.8 隔離 366
18.2 微生物污染的種類 366
18.3 污染物的監控 366
18.3.1 可見的微生物污染 367
18.3.2 支原體 368
18.3.3 支原體的螢光染色 369
18.3.4 PCR法檢測支原體 370
18.3.5 檢測支原體的替代方法 374
18.3.6 支原體檢測服務 375
18.3.7 病毒污染 375
18.4 污染培養物的處理 375
18.5 污染的去除 376
18.5.1 細菌、真菌和酵母菌 376
18.5.2 支原體的消除 377
18.5.3 清除病毒污染 378
18.5.4 頑固污染 379
18.6 交叉污染 379
18.7 結論 380
第19章 凍存 381
19.1 凍存的意義 381
19.2 凍存前注意事項 381
19.2.1 鑑定 382
19.2.2 何時凍存 382
19.3 凍存細則 382
19.3.1 細胞凍存的理論背景 382
19.3.2 細胞濃度 382
19.3.3 凍存液 383
19.3.4 冷卻速度 383
19.3.5 安瓿 386
19.3.6 低溫冰櫃 386
19.3.7 培養細胞的凍存 389
19.3.8 凍存記錄 391
19.3.9 安瓿的解凍 392
19.3.10 培養瓶凍存 394
19.4 玻璃化保存 394
19.4.1 hES細胞的凍存 394
19.4.2 hES細胞解凍 397
19.5 凍存庫的設計和監控 398
19.5.1 凍存管理 399
19.5.2 細胞庫存的連續更換 399
19.6 細胞庫 400
19.7 細胞的運輸 400
19.7.1 凍存安瓿 401
19.7.2 活細胞 401
第20章 定量 403
20.1 細胞計數 403
20.1.1 血細胞計數器 404
20.1.2 電子計數 407
20.1.3 染色的單層細胞 411
20.1.4 流式細胞儀 411
20.2 細胞質量 413
20.3 DNA含量 413
20.4 蛋白質 414
20.4.1 樣品的溶解性 414
20.4.2 Bradford分析 414
20.5 合成速率 415
20.5.1 DNA合成 415
20.5.2 蛋白質合成 417
20.6 準備樣品用於酶分析和免疫分析 418
20.7 細胞計數 419
20.7.1 原位標記 419
20.7.2 流式細胞術 419
20.8 重複取樣 419
20.8.1 數據獲得 419
20.8.2 數據分析 420
20.9 細胞增殖 420
20.9.1 實驗設計 421
20.9.2 生長周期 421
20.9.3 單層細胞生長曲線的分析 425
20.9.4 培養基體積,細胞濃度和細胞密度 427
20.9.5 懸浮培養 428
20.9.6 生長周期的各個階段 429
20.9.7 生長曲線的衍生物 430
20.10 貼壁效率 431
20.10.1 集落形成分析 433
20.10.2 自動集落計數 434
20.11 標記指數 434
20.11.1 生長分數 437
20.11.2 有絲分裂指數 438
20.11.3 分裂指數 438
20.12 細胞周期時間 438
20.13 細胞遷移 438
第21章 細胞毒性 439
21.1 活性、毒性和存活 439
21.2 體外局限性 440
21.2.1 藥物代謝動力學 440
21.2.2 新陳代謝 440
21.2.3 組織和全身反應 440
21.3 分析的性質 440
21.3.1 生存力 441
21.3.2 存活 443
21.3.3 細胞增殖測定 448
21.3.4 代謝性細胞毒性測定 448
21.3.5 微滴定實驗 449
21.3.6 微滴定與克隆存活的比較 453
21.3.7 藥物的相互作用 454
21.4 細胞毒性實驗的套用 454
21.4.1 抗癌藥物篩選 454
21.4.2 腫瘤藥物的前瞻性實驗 454
21.4.3 藥物學實驗 455
21.5 基因毒性 455
21.5.1 姐妹染色單體交換的誘變實驗 455
21.5.2 致癌性 458
21.6 炎症反應 459
第22章 特殊類型細胞的培養 461
22.1 特殊細胞培養技術 463
22.2 上皮細胞 463
22.2.1 表皮 464
22.2.2 角膜 469
22.2.3 乳腺 471
22.2.4 子宮頸 473
22.2.5 胃腸道 476
22.2.6 肝 478
22.2.7 原代肝細胞培養 478
22.2.8 人肝癌細胞系HepaRG 481
22.2.9 胰 483
22.2.10 腎 485
22.2.11 氣管和支氣管上皮 487
22.2.12 口腔上皮 489
22.2.13 前列腺 490
22.3 間充質細胞 492
22.3.1 結締組織 493
22.3.2 脂肪組織 493
22.3.3 肌 495
22.3.4 軟骨 501
22.3.5 骨 504
22.3.6 內皮細胞 506
22.4 神經外胚層細胞 512
22.4.1 神經細胞 512
22.4.2 神經膠質細胞 513
22.4.3 內分泌細胞 519
22.4.4 黑素細胞 520
22.5 造血細胞 523
22.6 生殖腺 524
22.6.1 卵巢 524
22.6.2 睪丸 524
第23章 幹細胞、生殖細胞和羊水細胞 525
23.1 幹細胞 525
23.1.1 胚胎幹細胞 525
23.1.2 小鼠胚胎幹細胞的誘導 525
23.1.3 小鼠胚胎幹細胞的傳代培養和擴增 530
23.1.4 人胚胎幹細胞的原代培養 532
23.1.5 hES細胞的傳代 534
23.1.6 魚胚胎來源的多能幹細胞 535
23.2 生殖細胞 539
23.3 胚外細胞 540
23.3.1 羊水細胞的培養 540
23.3.2 從新生兒或青年來源的細胞 544
23.3.3 成人來源的多能幹細胞 544
23.3.4 人骨髓來源間充質幹細胞 545
23.3.5 誘導多潛能幹細胞 548
23.3.6 小鼠骨髓長期培養 552
23.3.7 人原始造血細胞長期培養 554
23.3.8 造血細胞集落形成分析 559
第24章 腫瘤細胞培養 562
24.1 腫瘤細胞培養中的問題 562
24.2 取材 563
24.2.1 代表性細胞的選擇 563
24.2.2 冷凍組織保存 564
24.3 分離 564
24.4 原代培養 565
24.5 腫瘤細胞的選擇培養 566
24.5.1 選擇培養基 566
24.5.2 匯合飼養層 566
24.5.3 懸浮克隆 569
24.5.4 異種移植 569
24.6 細胞系的建立 570
24.6.1 原代腫瘤培養物的傳代 570
24.6.2 連續細胞系 570
24.7 腫瘤細胞培養物的特徵 571
24.7.1 腫瘤細胞的異質性 571
24.7.2 組織型培養 572
24.8 特殊類型腫瘤 572
24.8.1 乳腺 572
24.8.2 肺 574
24.8.3 胃 575
24.8.4 結腸 575
24.8.5 胰腺 578
24.8.6 卵巢 578
24.8.7 前列腺 578
24.8.8 膀胱 579
24.8.9 皮膚 579
24.8.10 子宮頸 580
24.8.11 膠質細胞瘤 580
24.8.12 神經母細胞瘤 581
24.8.13 精原細胞瘤 581
24.8.14 淋巴瘤和白血病 581
第25章 三維培養 583
25.1 細胞的相互作用和表型表達 583
25.1.1 細胞密度的作用 583
25.1.2 相互作用 584
25.1.3 模型的選擇 584
25.2 器官培養 586
25.2.1 氣體和營養物質的交換 586
25.2.2 結構的完整性 586
25.2.3 生長與分化 587
25.2.4 器官培養的限制 587
25.2.5 器官培養的類型 587
25.3 組織型培養 589
25.3.1 凝膠和海綿技術 589
25.3.2 中空纖維 590
25.3.3 球體 590
25.3.4 轉動室系統 593
25.3.5 藻酸鹽活細胞固定術 594
25.3.6 濾膜培養皿 594
25.3.7 神經聚集物的培養 597
25.4 器官型培養 599
25.4.1 組織等同物 599
25.4.2 組織工程 599
25.5 三維構建物中細胞的成像 601
第26章 規模與自動化 602
26.1 懸浮規模培養 602
26.1.1 連續培養 605
26.1.2 規模和複雜性 606
26.1.3 攪勻和換氣 608
26.2 單層規模培養 610
26.2.1 多表面擴增器 610
26.2.2 旋轉培養 613
26.2.3 微載體 615
26.2.4 巨型微載體 617
26.2.5 灌流式單層培養 619
26.3 程式控制 620
26.4 自動化 621
26.4.1 機器人細胞培養 621
26.4.2 高產量檢測 622
第27章 特殊技術 624
27.1 淋巴細胞的製備 624
27.1.1 隔離的密度 624
27.1.2 淋巴母細胞的轉化 625
27.2 放射自顯影術 626
27.3 間隔性記錄 632
27.4 細胞同步化 634
27.4.1 細胞分離 634
27.4.2 阻斷 635
27.5 冷血動物細胞的培養 635
27.5.1 魚細胞 636
27.5.2 昆蟲細胞 636
27.6 體細胞融合 637
27.6.1 細胞雜交 637
27.6.2 移核實驗 640
27.7 單克隆抗體的製備 640
第28章 培訓綱要 646
28.1 目的 646
28.2 實驗製備及操作技巧 647
28.3 基本的細胞培養技術 660
28.4 高階練習 682
28.5 特殊練習 697
第29章 問題與對策 698
29.1 細胞異常形態 698
29.2 細胞生長緩慢 699
29.2.1 僅限於自己細胞出了問題 699
29.2.2 其他人也遇到同樣的問題 699
29.3 培養基 700
29.3.1 試劑配方、準備和存儲 700
29.3.2 不穩定試劑 701
29.3.3 配製培養基各種成分的純度 702
29.4 基質和容器 703
29.5 微生物污染 703
29.5.1 僅限於單個實驗者的問題 704
29.5.2 普遍問題 705
29.5.3 室內供氣和層流淨化工作檯 706
29.5.4 特定污染 706
29.6 化學污染 707
29.6.1 玻璃器皿 707
29.6.2 移液管 707
29.6.3 水的純化 707
29.6.4 低溫凍存 707
29.6.5 粉末或氣溶膠 708
29.7 原代培養 708
29.7.1 原代培養的存活率低 708
29.7.2 選擇細胞錯誤 709
29.7.3 污染 709
29.8 分化 710
29.9 飼養層 710
29.9.1 常規單層培養 710
29.9.2 克隆培養 710
29.10 傳代 711
29.10.1 收穫率低或生長緩慢 711
29.10.2 生長不均勻 711
29.11 克隆 712
29.11.1 培養皿形成的克隆數過低 712
29.11.2 培養皿形成的克隆數太多 713
29.11.3 非隨機分布 713
29.12 交叉污染和錯誤標記 713
29.13 凍存 714
29.13.1 復甦時存活率低 714
29.13.2 凍存後細胞形態發生變化 714
29.13.3 凍存細胞丟失 715
29.14 細胞計數 715
29.14.1 血細胞計數板 715
29.14.2 使用電阻抗法電子計數儀 715
第30章 結語 717
附錄Ⅰ 計算配製及試劑製備 719
附錄Ⅱ 設備及材料來源 733
附錄Ⅲ 供應商和其他資源 763
附錄Ⅳ 術語 779
附錄Ⅴ交叉污染或鑑定有誤的細胞系 789
附錄Ⅵ 一般教材與相關期刊 809
參考文獻 811
索引 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