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圈理論是兒童動機結構及其發展的理論,該理論闡述了兒童動機的種類、形成發展原則以及兒童動機發展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機圈理論
- 外文名:theory of motivation sphere
- 提出者:包若維奇
- 套用學科:發展心理學
定義,分類,動機形成與發展的原則,各時期兒童的動機變化,
定義
分類
學齡兒童的學習動機可分為兩大類:
(1)狹義的學習動機。指直接與學習活動相聯繫的動機,如學習興趣、認識事物的積極性、掌握學習技能的願望等。
(2)有廣泛社會意義的動機。它反映兒童與周圍環境的各種相互關係,如希望與別人交往、受到承認和讚賞、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等。
動機形成與發展的原則
(1)兒童的年齡不同,其生活地位、環境對他們的要求不同,因此需要也不同;
(2)活動方式改變,會導致兒童新需要的產生;
(3)隨著年齡增長,兒童需要的範圍不斷擴大,需要的水平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4)兒童動機結構的發展取決於需要與動機的關係結構的發展。
各時期兒童的動機變化
兒童動機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學前兒童的動機是想做一個學生,從事與學生身份相適應的嚴肅的、有社會意義的活動。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在一、二年級還是良好的,三年級會發生一個轉折,他們開始把學習的義務和責任當成包袱,教師的微信開始降低。其原因是,兒童做學生的需要得到了滿足,群體輿論的作用逐漸超過教師的作用。少年期的主導動機是在群體中贏得自己的地位,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取決於他們是否想憑藉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優良品質在集體中贏得威信。對於青年初期的高中學生來說,選擇生活道路、確定自己的社會地位成為他們的主導動機。